第一個維度:集體成員與成員集體。隨著村集體提留的取消,集體所有權的經濟體現不復存在;隨著承包期內新出生、新嫁入等集體成員的增加,新增集體成員的承包經營權無法得到實現;隨著部分集體成員去世、遷出,其已獲得的承包經營權缺乏退出的通道。解決好這些問題,是新形勢下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的必然要求。沿著這個維度深化農村改革,一要講清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繼續(xù)存在的經濟邏輯、體現形式,發(fā)揮其在處理土地撂荒方面的監(jiān)督作用、在平整和改良土地方面的主導作用、在促進土地適度規(guī)模經營方面的橋梁作用。二要明確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具體含義。三要有條件地賦予繼承權,在繼續(xù)定居農村、有務農勞動力的條件下,允許承包權單子繼承,避免土地進一步細碎化。四要鼓勵探索市場化退出機制,對長期舉家外出,又沒有勞動力返鄉(xiāng)務農的農戶,在自愿前提下,引導其有償退出承包地。五要鼓勵創(chuàng)新承包權的實現方式,在農民非農就業(yè)比重很高、人均土地面積很小的地方,“確權確利不確地”就是一種較好的承包權實現方式。
第二個維度:承包權與經營權。隨著就業(yè)和收入來源非農化程度提高,部分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集體成員不再務農,但他們又對未來的離農生活缺乏穩(wěn)定的預期,不愿退出集體成員身份和土地承包權。為在尊重集體成員意愿和促進土地流轉集中、提高使用效率之間取得平衡,有必要把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現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并行。沿著這個維度深化農村改革,一要抓好承包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對承包權適度賦權。二要保護務農者經營權。三要把握好流轉、集中、規(guī)模經營的度,與城鎮(zhèn)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guī)模相適應,與農業(yè)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相適應,與農業(yè)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