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相和
?
興思教育:從興趣和思變抓住教育本質
文/李相和
做教育,特別是小學教育,首先應以人為本,從人的成長需求認識教育,以孩子的審美興趣和生存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培養(yǎng)其興趣愛好和思變能力,這就是興思教育——興趣、思變,引興啟思,塑趣求變。也就是說,教育要依據(jù)人生理、心理的成長規(guī)律,遵循社會政治需求,適應時代的變遷,引領學生做到興有理想,思有智慧,動有目標,進而逐漸與社會、政治融合為一體,最終完成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
人的一切努力來自于興趣動機。顧明遠先生說“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可見,興趣是學習的發(fā)動機,而興趣和美又是衍生關系,興趣源于對美的認識和追求。美麗的地球所孕育的這個世界處處皆藝術。孩子從一出生那天起,就生活在美的世界里,享受著美的視覺,接受著美的教育,從事著美的行為。孩子的第一次涂鴉就是他對這個世界一種審美意識的表達,隨著年齡、體驗、眼界的不斷拓展,隨著對形象美、科學美、社會美的不斷認識,他的審美價值追求也在不斷地改變著。譬如,小時候理想是當畫家、舞蹈家、歌唱家,這源于他的自我體驗;上學后認識范圍寬闊一些,他可能對教師之美、醫(yī)生之美、軍人之美有了追求;再隨著學識、眼界的開闊,他可能對運動之美,科學之美充滿好奇;等上了大學或參加工作之后,他可能對政治之美、金融之美、管理之美等等產生了具體的理想追求。所以教育應隨時而為,從美出發(fā),引導孩子感受并認識自然美、生活美,以此為起點,輻射社會美、國家美等價值認同和理解,達到自我生存與社會需求融為一體的生態(tài)。
審美興趣對個人人生幸福指數(shù)和社會穩(wěn)定具有相對重要性。蔡元培先生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體現(xiàn)出審美的社會功能性?!拌b激刺感情之弊,而專尚陶養(yǎng)感情之術,則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痹诓淘嘞壬磥?,以美育代宗教,可以使國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接受純正的藝術熏陶,滿足人性發(fā)展的內在需求。王國維先生在《去毒篇》中這樣闡述:“美術者,上流社會之宗教也?!彼麖目陀^上表述了美學、宗教的本質屬性就是對人與社會的功能作用。隨著社會進步、國家發(fā)展,中國審美文化在未來十五到二十年將是人們幸福指數(shù)提升、社會穩(wěn)定的主流文化意識,而審美意識作為一個人個性情操和心靈美的反映,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yǎng),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進而塑造人高尚的品格,達到自我與他人認同,自我與社會相融,形成主動維護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骨干力量。
審美意識不斷地提升——即美育,其本質是按照一定的審美目標、審美實踐要求和審美理想指引,開展一種教育教學活動。主要任務包括: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美育在我國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2015年9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發(fā)布,充分說明美育在當前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審美興趣對個人人生幸福指數(shù)和社會穩(wěn)定具有相對重要性。
當生命誕生之日起,其生存能力培養(yǎng)就是一生中最重要事情之一。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對自然界動物如何培育下一代有了充分認識,無論是生物鏈頂端的老虎,還是低端的昆蟲,它們在孩子幼小時期就按著生存法則對自己的子女進行隱藏、打斗、捕食等生存技能的訓練。動物如此,人更是如此。動物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其生存技能也相對簡約,但人生存的環(huán)境相對復雜和變化多樣,要想在不同年齡段獲得不同生存本領,就需要個人和他人對其進行不斷培育和訓練。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生存環(huán)境的速變,人的生存能力相對于動物來說其變數(shù)極大,需要不斷更新和改進,所以能力和思變需要緊密結合并不斷創(chuàng)新。從石器獵物到網(wǎng)絡訂購,從鉆木取火到航天衛(wèi)星,可以看出從古至今適應生存思維能力和追求生存思維能力即思變能力是不斷更新、不斷提高的,所以基礎教育應以培育學生生存能力為主,從“存在”開啟人生教育,培養(yǎng)生存思變能力,這既是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和目的,也是使學生適應未來生存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辦學無非遵守兩點:一曰道,二曰術。學校辦學之道的本質就是為孩子未來的生存發(fā)展奠基,而課程、活動、課堂、教法等都是“術”,都是為育人之道服務的。從興趣特長和個性成長來看,小學教育辦學思路當從審美興趣出發(fā),不斷引導學生興趣發(fā)展,培養(yǎng)其相應的追求能力和習慣,同時促進其思變能力不斷提高。當然,人是社會人,會不斷進入社會、參與社會,附加的教育目標應隨著個體的不斷成長以及社會參與而相應增加。
道以載術,術亦載道。針對小學教育,其辦學課程設置當以引導審美興趣為主,要注重形散而神不散,引領興趣和培養(yǎng)生存能力是“道”,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設置唇齒相依,形成吸引學生興趣、促進學生思變能力發(fā)展的良好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課程開發(fā)是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重要內容,課程開發(fā)既要有中國文化“根的淵源,又要有干的現(xiàn)實存在,更要有冠的深遠意義”。特別是地方課程開發(fā)應最大限度從興趣出發(fā),為核心目標服務,為學生未來十五年至二十年社會發(fā)展狀況思考,不斷引領培養(yǎng)符合國家需求型人才;活動開展也應多多體現(xiàn)“合力抓一,多元體現(xiàn),殊途同歸”。教育家之所以成為“家”,不是因為他們本身有多偉大,而是因為他們能抓住教育教學核心要點的獨到角度進行系統(tǒng)性思考與分析。不僅思考其“術”,更是思考其“道”,思考被教育者生存、生活能力如何形成的問題??匆粋€教育者層次,不僅僅要看他的行動,更要看他的思想。意識決定行動,結果反映水平。做“術”的人永遠都是跟從者,而不是獨領風騷者;永遠是平淡的過活者,而不是享受生活的快樂者。
>>活動
教學之術諸如語、數(shù)、英等學科的不同教法(先學后教的翻轉課堂)、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試驗法)、學科思維導圖、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評價語言準確性要求、教學多媒體運用、聽課習慣訓練、提問與回答問題的語言邏輯要求等等,這些“術”的運用必須附加教育教學之“道”。以道馭術方為上策,否則為“術”而“術”,永遠都是下下之策?!敖逃虒W之術是以生為本,是為學生的生命、生存能力培養(yǎng)和未來的生活品質提升而運用。”如當今信息化的高速發(fā)展,教師不要成為使用信息化工具的奴隸,而要成為運用信息化工具的鋼琴家。
課堂是興趣的吸鐵石。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點燃個人心中那個興趣火焰,激勵他不斷學習,引導他深度尋找、分析、解決問題,實踐創(chuàng)新的思維。阿里雙11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意味著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要重新評估教育;慕課的出現(xiàn)讓大家重新審視教學新方式。有人說現(xiàn)在的知識信息量一年等于過去五千年的量,讓學生掌握知識已不再是課堂教學的宗旨。當今技術手段的進步給教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學器材的更新?lián)Q代帶來了教學方式上的巨大變革,這都是思變的結果。教育者必須把握時代脈搏,充分利用新工具把課堂建設成吸鐵石,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發(fā)揮其主動性,培養(yǎng)其思變能力,提升課堂實效,促進其成長成才。教育者不能把被教育者培育得既沒了動物的野性,也沒了民族的血性,更沒了人的高貴性。課堂教學必須以人為本,育人為本,從人的動物性角度培養(yǎng)生存能力,從人的社會性角度培養(yǎng)其高貴性。
在學生把課堂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過程中還應包括:沒有問題就沒有思維,沒有實踐就形不成技能。在知識轉化為技能過程中,思維啟迪應是主線。思變課堂應是這樣的流程體系:知識(啟迪)思維(核心問題的思考、思變)智慧(解決問題的實踐)技能(核心價值觀)能力生存、生活。思變是將獲取的碎片知識進行梳理并提取成體系,最后將其運用到思考、解決問題當中。這種課堂的高度取決于教師修養(yǎng),深度取決于學生素養(yǎng),寬度取決于小組團隊交流。
以理念、課程、課堂、教學等要素所構成的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統(tǒng)一體,因此,教育應立足于興趣、思變兩個基本點,對要素之間進行全面、系統(tǒng)、深度思考,提前制定方案,研討解決問題策略,把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達到人人成長成才作為辦學的核心目標,以期為未來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人才。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市高城山小學)
責任編輯 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