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黃 吳秀娟
?
百年夢,素雅魂
——來自長沙市一中開福中學的報道
本刊記者黃吳秀娟
校園藝術(shù)節(jié),綻放生命精彩
2014年9月,長沙市一中與開福區(qū)人民政府簽訂協(xié)議,對長沙市七中進行委托管理。長沙市七中更名為長沙市一中開福中學。
加盟長沙市一中教育集團,意味著優(yōu)質(zhì)的教育教學資源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將源源不斷地匯入學校所在地德雅村這片土地。而這,作為一所百年老校,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在長沙市一中開福中學,行政班子一直在思考:到底該如何讓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
不是沒有讓人動搖的東西。
10年前,校長蔣明權(quán)來到古老的七中,也曾被“震撼”。人們仿佛已逐漸忘懷這里的悠久和沉淀在這片土壤中“篳路藍縷”的辦學基因。于是,外面名校林立,此處教育蕭瑟。
也不是沒有讓人再次振奮的東西。
翻開校史,一頁頁泛黃的紙片書寫著百年來教育人的艱苦卓絕:雅禮大學同學會深感教育救國的重要性,創(chuàng)辦廣雅中學,輾轉(zhuǎn)多地、奔波不棄;教育人鄔干于留學歸國,毅然創(chuàng)辦行素中學,思考如何真正春風化雨、拯救民族。當外部世界喧囂至“無法放下一張安靜的書桌”時,這里的孩子依然井然有序地踐行著《干于公民訓練255件事細目》。那是“過去已去、將來未來”的時代,也是教育維艱、充滿希望的時代。
老教師程勝六每每回想起自己在七中的學生時代,總會用“最美好的時光”來形容。彼時,廣雅中學與行素中學已合并,來自“行素”的校長賀益恩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賀媽媽”。她會千方百計地想辦法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她會把自己用的凡士林涂在即將表演的孩子頭上,幫他們梳成標準的西式頭;她會給已進大學的孩子寫信說:“聽說你學習得很好、很安心,給我很大的安慰……”
“那是一心一意讀書的年代?!背虅倭貞浾f。如今,他已成為母校的一名退休教師。
校園故人走進來和他親切地打招呼。他們手持校史書卷,恍惚中仿佛時光穿越。的確,時光荏苒,唯精神永恒。
我們能在紙張中讀到這種精神的源頭——鄔干于老先生在行素中學奠基典禮上慷慨激昂:“余之功罪,一在諸生之賢與不肖……”,更能在現(xiàn)實中窺見一中開福中學后繼者們在會議上擲地有聲:“要讓陽光灑向每一個學生,要讓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到公平、優(yōu)質(zhì)的教育……”
“君子素其位而行?!?944年,鄔干于取《禮記·中庸》中的此句,正式命名“行素中學”?!熬铀仄湮欢?,不外乎其外?!薄吨杏埂废胍嬖V人們,認清自己當下所處的位置,努力做好應(yīng)當做的事,這才是本位。放到教育,這樣的本位不正是正視現(xiàn)狀、堅守理想嗎?
于現(xiàn)狀中尋求自身的前進,于紛繁的外部環(huán)境中尋求教育的靜土。這便是鄔干于先生給予“行素”以“素位而行”“我行我素”的真正意義。
“的確,教育和其他行業(yè)不同,不可動搖。對于當下的一中開福中學來說,便是要堅守自己的育人本位。無論外面的教育環(huán)境如何變化、無論外面的名校有多少,我們始終堅守‘立德樹人’的本位,堅信‘平民教育’的定位。這是與我們的歷史精神一脈相承的?!?/p>
是的,舊社會世風沉淪,當時教育界的辦學者動機各異。開學店,靠辦學斂財者有之;以辦學為階梯,伺機往上爬者有之;無奈販賣知識,以此為謀生手段者更有之。而鄔干于先生“雖與俗同流而不污”,將自己的全部年華、心血都傾注于學校和學生。行素中學創(chuàng)辦之際,正是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湘、桂土地之時。當時學校一無經(jīng)費、二無校舍、三無教具,且因戰(zhàn)爭而顛沛流離,“七載六遷,以糊口增辦學之資,藉妻駑兼管教之助,終日營營”。顛沛而不放棄,外部惶惶內(nèi)心卻依然淡定。
于是,當“行素”學子談起那位“戴一副深度近視眼鏡,吃著粗茶淡飯,著一身舊長衫,穿一雙舊布鞋”的老校長時,眼前浮現(xiàn)的總是他溫暖的剪影:他在為生病的學生熬藥,他在為過生日的學生煮長壽面進行祝賀……
“廣運乃德,雅馴其人;同明相照,學士如云?!?938年,廣雅中學避戰(zhàn)亂于有“十四都”之稱的湘潭縣石安鄉(xiāng),從此,“十四都無中學”的歷史一去不復(fù)返。學子朱起誠總是回憶起這樣的畫面:茅棚搭建的教室,竹織泥糊的墻壁,墻壁緊靠著陡坡,坡上是一片竹林,竹林里是成群的白鷺,白鷺的鳴叫和著瑯瑯讀書聲……
“在那時的石安鄉(xiāng),像我這樣一個家徒四壁的窮孩子,哪能奢望上學呢?”和很多石安鄉(xiāng)的孩子一樣,在“廣雅”,朱起誠平生第一次聽到了“Stand up”這種“異樣”的表達方式。多年后,這批受益于“廣雅”的石安鄉(xiāng)學生,已然成為了家鄉(xiāng)雄厚師資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
看,做操的我們多認真!
歷史傳承了這里執(zhí)著辦學的基因,時代賦予了這里平民教育的特質(zhì)。
多年前,生源的現(xiàn)狀曾讓這片教育沃土一度陷入沉思;多年后,“讓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已成為她奮斗不止的標的。
在名校林立的外部環(huán)境中,長沙市一中開福中學選擇逐漸拂去歷史的塵埃,堅守百年來專屬于此的“素雅魂”。
毋庸置疑,這需要定力十足。如同廣雅眾人在戰(zhàn)亂中輾轉(zhuǎn)不棄,如同鄔干于堅信教育應(yīng)“我行我素”“素位而行”。
足球場上的蓬勃生機
舞動青春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币恢虚_福中學的同仁們在對話百年前的先輩和他們的教育理想。百年非一夢,而是對教育的忠誠堅守,對命運的順勢而行。
這是一場有關(guān)傳承的對話。于是,在菁菁校園里,我們仿佛聽到那時的學子在吟唱:
卑之無甚高論
坐言不如起行
些前進些前進萬里征程
嘆起衰振敝
嚶嚶求其友聲
百年興廢伊始
匹夫引為己任
匹夫引為己任
(功罪寧論)
……
從歷史的氤氳與厚重中走來,長沙市一中開福中學沐浴著百年的風華,在我們的眼前展現(xiàn)出一幅生動的教育圖景。
“在人們汲汲于追求升學率的當下,教育不應(yīng)該成為追趕時髦的‘秀場’,每一個教育人都要立足于學生的生命個體,有所堅守、有所執(zhí)著?!痹谑Y明權(quán)的理解中,教育無它,唯有用心。
就像創(chuàng)辦行素中學的老校長鄔干于先生那樣,如今的長沙市一中開福中學始終在堅持平民化辦學的道路上安之若素,竭盡全力地為普通老百姓打造一所優(yōu)質(zhì)學校,這已然成為一中開福中學人念茲在茲的辦學追求。
毛巾廠、日用化工廠、建湘瓷廠、造漆廠……長沙市一中開福中學位于新老城區(qū)結(jié)合部,與這些上世紀60~70年代興盛一時的老廠礦比肩而立,德雅村成為了貧窮的代名詞。原七中的生源多為下崗職工的子女和進城務(wù)工人員子女。據(jù)該校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全校進城務(wù)工人員子女竟占學生總?cè)藬?shù)的57%。家長文化層次偏低,對學生的課業(yè)輔導有心無力;部分家長忙于自家生意,無暇兼顧孩子的學習……面對這樣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學生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對他們的成長而言至關(guān)重要?!耙屵M城務(wù)工人員的子女能讀書,讀好書!”一項全新的舉措在全校醞釀開來。
2011年9月,“進城務(wù)工人員子女寄宿班”正式開班,初一年級的兩個班級率先試水,一百多名進城務(wù)工人員的子女在這里有了屬于自己的“家”。
寄宿班創(chuàng)辦初始,從沒離開過家的孩子對住校生活不大適應(yīng),亂成了“一鍋粥”。學校食堂里散亂地擺放著吃過的碗碟,無人收撿。學校行政班子成員見狀,來到食堂,以身示范,手把手地教孩子們洗碗。兩周后,學生的個人作息、寢室衛(wèi)生等情況有所好轉(zhuǎn),生活起居開始步入正軌。
如今,“進城務(wù)工人員子女寄宿班”已開辦5年,一批批學子在這里感受到家的溫暖。初一8班班主任王強的辦公桌抽屜宛如一個“百寶箱”,里邊備有面包、餅干等食物。平日里,總有學生整理完寢室內(nèi)務(wù)后來不及吃早餐,便匆匆趕到教室上課。細心的王強便為孩子們搭建了這樣一個“營養(yǎng)補給站”。學校禁止學生攜帶手機入校,寄宿班的孩子難免有想家的時候,他的手機就成了孩子們的“公用電話”。去年感恩節(jié)時,學生譚笑澀生生地跑來:“王老師,今天是感恩節(jié),我想借你的手機給家人打電話問候一下……”每每這時,王強都毫不吝嗇。他享受著師生之間的那份依賴與信任,在溫暖學生的同時也溫暖了自己的心。
“卑之無甚高論,坐言不如起行”,這是鄔干于老先生提出的校訓。還有那事無巨細的《干于公民訓練255件事細目》,“早起刷牙”“每天第一次遇熟人必打招呼”“與人言目必注視人”“勇敢進取”……一項項細則涵蓋日常生活習慣、個人品德修為、人生態(tài)度等方面,這無疑是一中開福中學人理當傳承的精神血脈。
“剛來學校那會,時常可以看到三三兩兩的學生閑坐在家屬樓的樓梯間,抽煙的、打牌的、講痞話的著實不少?!笔Y明權(quán)至今仍清楚地記得,這是原長沙市七中給他留下的第一印象。
怎么辦?
要讓學生成為一個雅致之人,就必須讓他擁有高尚、美好的品德,懂禮儀、守規(guī)范,最終成長為一位合格的社會公民。于是,文明禮儀與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就這樣進入了學校的議事日程。
“由于學校生源大多是進城務(wù)工人員子弟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弟,學生家長有時忙于生計,生活上也沒太多講究,不太重視對子女文明禮儀的教育?!痹诮逃幹魅螐堉久鞯霓k公室里,“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標語貼在墻上,每當有學生進來,他還不忘提醒著裝常識和待人接物的細節(jié)。
“一張笑臉、一句問候、一聲謝謝、一句道歉、一次幫助,我們要求學生每天做到這‘五個一’?!痹趶堉久骺磥恚瑢W生的德育工作不能貪大求全,這“五個一”雖是細枝末節(jié),卻時刻體現(xiàn)著一個人的文明素養(yǎng)。
教育的落腳點在學生。學生的精神面貌體現(xiàn)出學校的教育現(xiàn)狀?!袄蠋熢纾 薄巴瑢W好!”……每天清晨,在校門口,你都能聽到文明禮儀崗值日的同學一聲聲親切的問候。每周二、周五的晨會課上,學校禮儀、社交禮儀和家庭禮儀成為學生的必修課。“火眼金睛大搜索”活動,將學生之間的不文明行為來了個大曝光,學生們紛紛用“放大鏡”審視文明禮儀的諸多細節(jié),行走在校園里,可以見到師生之間及時制止和勸導不文明行為的場景。
現(xiàn)在,無論走到哪里,學生都會主動與老師、長輩問好,周邊居民也豎起了大拇指,文明懂禮已成為長沙市一中開福中學學子的標識。
教育從來都是樸素的,無需雕琢,更無需刻意為之。在這里,有一支頗富愛心的教師團隊,他們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守護者。學業(yè)成績、家庭出身不再是評判學生的標準,這里的每一位學生都被老師們溫柔地對待。那份待人的良善與質(zhì)樸,在校園之中彌散開來,淡雅而芬芳。
退休教師楊崇珍被學生們視為生命中“重要的人”。擔任寄宿班班主任時,端午節(jié)到了,大家無法吃到可口的粽子,她就自己花錢給每位學生買一個;姚慧、袁江等同學住院了,家長不能前來照料,她便一直陪伴左右;謝澤文、彭浩等學生得了重感冒,她就把熬好的粥和藥送到教室……2008年,正值南方遭遇冰災(zāi),家境困窘的學生蘇力腳上穿著雨膠鞋,在寒風里凍得瑟瑟發(fā)抖。楊崇珍心疼不已,特意給他錢,讓他買來棉鞋換上。這不經(jīng)意間的舉動溫暖了蘇力的整個人生。現(xiàn)就讀于西安炮兵學院的蘇力,只要一下火車,就一定會到楊老師家里“報到”。2014年5月,臨退休的那段日子,班上的孩子出其不意地為她籌備了燭光晚會,學生們清唱的那一曲《母親》更是讓她熱淚盈眶。每到教師節(jié)的前一天晚上,總有學生守到深夜12點,爭相要成為第一個給她送祝福的人……
回憶起從教生涯中這些點滴的感動,楊崇珍感慨萬千。在她的理解中,安守于這三尺講臺,用一顆真心陪伴著學生成長,便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
2014年9月,長沙市一中與開福區(qū)人民政府簽訂協(xié)議,對長沙市七中進行委托管理。加盟長沙市一中教育集團以來,優(yōu)質(zhì)的教育教學資源和先進的管理理念源源不斷地匯入這片洋溢著蓬勃生機的土地,不同校區(qū)教師之間在教育教學上的切磋成為日常的教育景象。
“學校真的變了,師生也有了更多的自信?!币娮C了學校成長足跡的蔣明權(quán)深有感觸地說,“剛來學校任教那會,學校的優(yōu)質(zhì)生源流失嚴重;現(xiàn)在,學生們來了都不想走!”回首百年,這所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學校正在不斷積蓄力量,向著新的征程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