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亦斌
特稿
文物中的圖像·《西廂記》(之四)「僧房借廂」
倪亦斌
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現為獨立學者。研究方向為藝術史,并致力于圖像學、中國故事畫等專題研究。二〇〇一年至二〇〇二年于美國哈佛大學任訪問學者,著有《看圖說瓷》、《一百個漢字》(英文版)等
張生自打在普救寺佛殿旁撞見了鶯鶯之后,回到客店便坐臥不寧,害上了相思,腦海里盡是鶯鶯的俏模樣。他當即決定,不急于上路,要設法在普救寺借住下來,以便尋找機會接近鶯鶯。次日,張生又來到普救寺,專門拜訪寺里的主持法本長老。
在弘治本中,表現「張生至方丈與長老敘話」的插圖由兩個頁面組成,右面一幅繪兩個年輕和尚手捧茶壺和茶盞、茶盤穿過院落走向法本的住持居室。左面一幅繪張生與法本長老對坐在方丈內敘話,張生被讓在室內的上座,位置在一架大座屏前,他抱拳在胸前謙恭地應對長老。長老聽說張生的父親曾經官拜尚書,而且兩袖清風,身后無甚遺產,心生敬意。張生揣摩著火候已到,就以溫習經史的名義向長老提出要借一間廟中的僧房暫住,長老馬上應允。
插圖作者非常擅長在平面上營造三維空間的效果,房間和外面院落安排得疏密有致。建筑部件、家具陳設、人物穿著都刻畫得細致入微。院子里有帶套盆的花草山石盆景,門口有奇詭的太湖石,屋內的束腰馬蹄足方桌上陳列著書匣、三足香爐,還有插著花葉的蒜頭口長頸花瓶,顯示出長老不俗的品味。房內高大的座屏起到阻隔出背后的私密空間和裝飾客廳的雙重作用,屏上裝裱著流行的「咸池浴日」圖。槅扇門上用四根橫材(又稱「抹頭」)固定上方的網格透光欞心、中間的絳環(huán)板、下方的裙板,是「四抹」的制式。
明弘治戊午年(一四九八年) 《新刊奇妙全相注釋西廂記》之“張生至方丈與長老敘話”木刻版畫(兩面連式之第十個畫題)北京金臺岳家刊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圖片轉引自重印本《明刊西廂記全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三九~四〇頁
李日華的《出像南西廂記》中刊載題為「張生謁法本」的單頁插圖。場景簡化了,畫面上部露出屋檐的一角,觀者的視點提升至半空。張生居于大座屏前的客位,法本長老坐在他的對面。兩人都在用手勢比劃著什么,顯得談話相當投機。各人坐的都是搭腦和扶手均不出頭的南官帽椅,扶手下支撐著聯幫棍,聯幫棍上端造型別致,有個「丫」字形的撐。座屏上的大幅山水中峰巒峻削突兀,勾勒鮮明,畫風似為沿襲宋代畫院的浙派一路。
雖說在明清兩代所刻的《西廂記》本子里單純表現張生和法本長老會面的插圖不多見,但是此場景在明末清初的瓷器上卻并非罕見。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藏有一件康熙朝五彩瓷燈罩,上面有幾幅《西廂記》曲意圖,其中一幅即以「張生借廂」為主題。畫面上略去了方丈的門框,不過依然可見屋檐和屋檐下排列齊整的椽子頭。門口有一階垂帶踏垛,人物的相互位置有所變動。雖然張生還是坐在座屏前面的客位,法本長老卻移到了張生的右面。長老把一張搭腦不出頭、無把手的一統(tǒng)碑椅讓給客人坐,自己坐一張凳子。座屏前有一張噴面式有束腰長方桌,兩端的腿足間安雙棖。桌上依然有書匣、香爐,可是座屏上的畫變成了云霧蒼黛的米家山水。張生手持金箔折扇正在侃侃而談,法本似在拱手還禮。月洞窗外可見一位頭戴僧伽帽的和尚正端著茶盤走來上茶。
明萬歷 崔時佩、李日華撰《出像南西廂記》之「張生謁法本」木刻版畫金陵富春堂唐氏刻本圖片轉引自吳希賢編《所見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版本圖錄四·下編古代戲曲一》,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一九九五年,五〇〇頁
清康熙晚期 五彩人物故事圖紋倭角燈罩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圖片轉引自W.B. Honey, Guide to the later Chinese porcel ain, periods of K’ang Hsi, Yung Cheng and Ch’ien Lung, London: the Board of Education, 1927, 圖78a
清康熙晚期 五彩人物故事圖紋六面形燈罩(局部)通高二八·五厘米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藏圖片轉引自Virginia Bower et al., The Collections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Systematic Catalogue:Decorative Arts, Part II - Far Eastern Ceramics and Paintings, e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allery of Art,1998, p213,圖5
在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另一件康熙五彩燈罩上,「借廂」圖的基本格局依舊,只是瓷畫匠略去了左邊的月洞窗。送茶的和尚已經走到了法本長老身邊,張生身旁站著伺候他的琴童。瓷畫匠似乎一時興起,給畫面添了三張有束腰鼓腿圓凳放在廳里當擺設。方丈的門口被略去,近景是一段欄桿和一棵碩大的芭蕉,其中卷筒般的芭蕉心分外引人注目,這是當時民間畫匠常常強調的一個圖像元素。
英國私人藏有一件清初康熙年間燒制的青花盤,盤底有「大明成化年制」的寄托款。畫面所取的角度同康熙五彩燈罩上所繪的相差不遠,不過屋檐下保留了門框、一段扶欄和一扇四抹槅扇門。在方丈的客廳內,張生依然落座客位,在大座屏之前,法本長老坐在他右手邊。房內用方磚鋪地坪,藍白相間格外醒目。廳前門口設垂帶踏跺通向庭院,右邊立著假山石,左邊一道沿著臺基修筑的回廊。琴童在張生旁邊伺候,不見了端茶的和尚。
清康熙 青花人物故事圖紋盤英國J.F.Wodthorpe藏圖片轉引自Sir Harry Garner, 3rd edn., Oriental blue and white, London: Faber, 1970, 圖72(左)
清康熙 青花釉里紅人物故事圖紋淺碗英國巴特勒家族收藏感謝巴特勒家族提供圖片
清康熙 青花人物故事圖紋筆筒局部吉美博物館藏
在英國巴特勒家族收藏的一件康熙青花釉里紅淺碗上,「借廂」圖里有四個人物:張生、法本、琴童、和端著茶盤剛剛從屏風后面轉過來的小和尚。畫面的視點比前述幾幅更高,為鳥瞰圖。張生在三曲屏風前坐的是搭腦二出頭燈掛椅,法本則坐在圓凳上。兩人正在相互拱手致意。方丈客廳的外部建筑構件幾乎全部省略,比如雕花槅扇門就不見了。不過,瓷畫匠在畫面左側扎起了厚重的帷幔,不知是否受到當時舞臺表演的啟發(fā)。帷幔同上面的屋檐、右面的假山石、近景中的欄桿一起,將屋內的人物活動合圍起來,構成一個「取景框」。幕簾邊有只仙鶴探頭而出,給禪林增添了清雅的氣氛。畫匠用銅紅釉繪屋頂上的云朵、山石邊的花草、甚至琴童手中包袱皮上的花紋,雖然筆觸不夠清晰,但是鮮艷的紅色和璀璨的鈷藍相得益彰。
在巴特勒所藏釉里紅淺碗上,主持和尚的年紀明顯偏輕,母本經過輾轉摹寫難免在一些地方失真。與此相比,在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所藏康熙青花筆筒上所繪的「借廂」圖中,同樣臉相稚嫩的和尚就只有站一邊兒的份,年長的才有資格手執(zhí)拂塵坐在張生對面會客。不過,在吉美博物館藏筆筒上,年輕和尚卻忘了端茶待客,只顧自己叉著兩條光膀子在一旁傻看,不經意間裸露著白生生的前臂,實屬罕見。
在《西廂記》連環(huán)畫圖紋缸上,「借廂」圖采用的表現角度同巴特勒家族藏淺碗近似,不過視點調低,畫面的右面增添開了月洞窗的墻,張生身邊站著琴童,臂彎下夾著個包袱皮兒,花綢的圖案在此圖上表現得特別清楚。
清康熙 青花人物故事圖紋缸(局部)圖片轉引自廖奔著《中國戲劇圖史》,河南敎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康熙斗彩缸,將器腹所繪「人物故事圖」放在本章所討論的圖像傳統(tǒng)中看,其身世即可一目了然。比魚缸上的版本更進一步,畫面把會面場所索性搬到了屋外,略去了屋頂,開著月洞窗的墻依然立在張生身后。張生右手邊的長畫案變成了厚重的戶外長條石桌。琴童腋下夾著的包袱皮兒也改為背在背上的古琴。
美國私人藏家收藏有一件康熙青花折沿盤。折沿盤的盤邊折角突兀,可以看出其原型為金屬制品,盤底平整極淺,適合在上面用刀叉切割食物的用餐習慣。因此,此盤很可能是為了外銷而燒制的。可能是因為數量比較大的批量燒制,所以畫面上潦草之處不少。例如:屋頂上的瓦片和云彩畫得單調無力、流于形式,變成一堆規(guī)則的色條和不規(guī)則的曲線;年輕和尚手里的茶盤不見了蹤影;法本長老手中的拂塵像是插在稻草人身上;畫面兩旁的槅扇門造型呆板僵直,上面僅僅劃幾個矩形框來示意格心、絳環(huán)板、裙板;近景中山石周圍的灌木花葉明顯出于流水線上的新人之手,不但線條模糊,而且看起來像是地坪上叢生的雜草蔓延到了法本和張生腳下。
清康熙 青花人物故事圖紋折沿盤(局部)美國私人收藏
清康熙 斗彩人物故事紋缸高一七厘米 口徑一二·三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任薰所繪《西廂記》冊頁中,海上畫派崇尚高古趣味的風格明顯可見,法本長老的造型怪古不媚,面相高額重頦,袈裟衣褶厚重,座椅虬枝盤纏,脫胎于五代畫家貫休所繪《十六羅漢》。與貫休筆下的第十三尊者因揭陀一樣,法本的右手攥一柄拂塵。張生頭戴唐巾,腰系鑲玉革帶,?頭后垂,在法本的對面正襟危坐,拱手含頦,態(tài)度恭敬。座下一鑲面圓凳,三棱尖足,此造型見于古青銅爵、斝等酒器上,亦為摹古指涉。窗旁邊立一樹樁修成的高腳香幾,上置鼎爐和佛龕。佛龕下有蓮座,自身形如極長的尖頭菩提葉,佛像隱居其中。窗框巨大,下有一段泥墻,窗欞為「一碼三箭」格式。茂盛的蕉葉在窗外搖曳。任薰在平實的構圖中填入些許奇詭的造型,既讓人看得懂,又不缺新奇感。
清 任熏 西廂記圖冊之“借廂”紙本設色縱三四厘米 橫三五·五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明弘治戊午年(一四九八年) 《新刊奇妙全相注釋西廂記》第十三個畫題:“紅娘問長老修齋事遇見張生”北京金臺岳家刊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圖片轉引自重印本《明刊西廂記全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四三頁
正在張生和法本長老談話之際,丫鬟紅娘奉崔夫人之命來方丈,同長老敲定為已故崔相國做法事的日期。在弘治本中,有插圖專門描繪紅娘走進方丈時,法本向張生介紹紅娘的場景。張生的座位在座屏前面,是張搭腦和扶手均不出頭的南官帽椅,同一百多年后在《南西廂記》插圖中出現的類似,不過扶手下面沒有支聯幫棍。張生的右手邊站著法本,身旁擺一張有束腰鼓腿彭牙帶托泥圓凳。
康熙五彩燈罩上有一幅瓷畫與這幅弘治本插圖非常相似:張生、法本、紅娘三人都在客廳內相互欠身行禮。不過,同前述「張生至方丈與長老敘話」插圖和瓷畫的關系一樣,在瓷畫上紅娘和法本的位置相互對調了。座屏左面設置一段欄桿,省略了墻,座屏前擺長方桌。在瓷畫上,畫匠充分運用色彩的優(yōu)勢,精雕細琢地繪制了重巒疊嶂的山水座屏。
清康熙晚期 五彩人物故事圖紋六面形燈罩(局部)通高二八·五厘米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藏圖片轉引自Virginia Bower et al., The Collections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Systematic Catalogue: Decorative Arts, Part II - Far Eastern Ceramics and Paintings, e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1998, p213,圖6
明萬歷壬辰年(萬歷二十年、一五九二年) 《重栔元本題評音釋西廂記》二卷插圖之「僧房假寓」木刻版畫建安熊龍峰忠正堂版縱二〇厘米 橫一三厘米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圖片轉引自日本東京都町田市立國際版畫美術館編《中國古代版畫展》,一九九八年,一〇七頁
除了弘治本以外,其他《西廂記》刊本所含插圖數量就再也沒有那么多了。多則每出一幅,一共二十幅左右,少則十幅以下,較為常見。明末出版的《西廂記》刊本有專為「張生借僧房」場景專門設計一幅插圖的,不過除了前引《南西廂記》本之外,幾乎在所有版本中,插圖都是把「張生借廂」和「紅娘問修齋」兩個情節(jié)放在同一個畫面中。在熊龍峰印行的建陽忠正堂刊本中,用的是單頁插圖,畫面簡單緊湊;上方中央列橫標題「僧房假寓」,兩旁有聯語「假寓僧房張珙乘機圖匹配,來參佛寺紅娘奉命問修齋」。插圖的上半部是遠景,張生和法本長老坐在方丈內晤談,法本坐在張生的右手邊。兩個座位都是直背無扶手的「一統(tǒng)碑」式椅,設計空靈,簡約大方。椅背幾乎沒有彎度,搭腦不出頭,兩端下彎處呈倭角,非常罕見。椅子的靠背板用兩根立柱夾著,中間設兩道橫棖,鑲板剜花。室內地坪由菱形方磚鋪成,由垂帶踏跺連接到院子地面,踏跺旁可見一段磚砌臺基,構成中景。近景是紅娘同和尚法聰在搭話。紅娘頭梳雙圈髻,腰垂宮絳如意結。
明萬歷 羅懋登注釋《重校北西廂記》插圖之“僧房假寓”木刻版畫(雙頁連式)圖片轉引自吳希賢編《所見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版本圖錄四·下編古代戲曲一》,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 一九九五年,三七三~三七四頁
明代萬歷年間刊刻了由羅懋登注釋的《重校北西廂記》,書中載十幅兩面連式的插圖,其中有建筑家具描繪最周詳的「僧房假寓」圖。此圖的右面是方丈客廳一角,素面座屏前擺了一張燈掛椅,張生坐此客位,法本手拿拂塵坐在其右手邊。法本身后為兩扇四抹槅扇門,門上半截鑲透光欞心,圖案為「一碼三箭」,下半截鑲素面的絳環(huán)板和裙板。畫面左邊站著前來接洽修齋事項的紅娘和迎出門來同她搭訕的法聰和尚。此圖中的法聰看上去比熊龍峰本中的年齡大了一截。畫面左上角是偏房,外墻由條狀木板拼鑲而成,窗口掛著撒花綢簾子,兩側各有細密的網格窗欞,窗內書桌上放著香爐和書本,桌前有一張鋪著繡花椅袱的雙出頭燈掛椅。臺階邊擺著大小盆栽,近景點綴山石野花。在羅懋登本的插圖中,和尚均戴僧伽帽,一白一黑,這也許是地區(qū)性的特征,也可能是新起的時尚。
明萬歷甲寅年(萬歷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 《新校注古本西廂記》插圖之“投禪”木刻版畫王驥德校注,香雪居梓、新安黃應光鐫圖片轉引自吳希賢編《所見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版本圖錄四·下編古代戲曲一》,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 一九九五年,三〇二~三〇三頁
在王驥德(?~約一六二三年)校注、山陰朱朝鼎刊印的香雪居本上,同題材插圖的標題為「投禪」,插圖也是兩面連式,取景擴大為方丈連同院落的一角,畫面的視角是半空鳥瞰。在右頁上,前景中相鄰生長著兩棵大樹,背景是院墻的一角,沿墻角栽數株篁竹。左頁的前景是院子里的三件盆栽,其中兩個圓盆都坐于套盆之中,是兩叢菖蒲,中間夾著一方盆,老枝虬然。中景是紅娘與法聰和尚在臺階下搭話。在他們背后,屋內坐著張生和法本長老,這回的坐法是兩張座椅在素色大座屏前八字排開。
宋人繪 蕭翼賺蘭亭圖卷(局部)絹本設色 全卷 縱二六·六厘米 橫四四·三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這兩人的座椅各有千秋。法本坐一把由虬曲老木為架的棕背棕墊四出頭禪椅,在故宮博物院藏《蕭翼賺蘭亭圖》中,王羲之第七代孫僧智永嫡系再傳弟子辯才就坐在這么一張椅子上,由棕繩盤成的背光式背墊和坐墊都清晰可辨。實際上禪椅的坐部很寬大,可容盤腿而坐。張生坐下是一把帶扶手的官帽椅,扶手和椅盤之間用聯幫棍連固,比較罕見的是搭腦出頭然而扶手不出頭,介于四出頭的官帽椅和四不出頭的南官帽椅之間,不知是設計者真見過實物這樣畫,還是刻工臨時隨意發(fā)揮。不過,圖像有時會與現實發(fā)生互動,而變成現實。房屋筑在虎皮外墻的臺基上,門口有幾階垂帶踏跺。
明崇禎四年(一六三一年),山陰延閣主人李廷謨刊刻《徐文長先生批評北西廂記》,書中采用了「月光型」插圖。其中一幅「投禪」的構圖別具匠心:正面中心是長老的客廳,房子的左側連著回廊,屋后植茂竹?;乩认蜃蟮竭_圓形邊框之后即折向前景??蛷d里擺一張有束腰內翻馬蹄足長方桌,桌上陳列焚香用的爐瓶盒三事,有香盒、香爐和插著香箸、香鏟的箸瓶。旁邊還有一架明代讀書人書齋中常置的玉磬,顯出長老風雅的生活習慣。前來聯絡做道場日期的紅娘正沿著長廊走來,法聰和尚在夾弄里看到紅娘滿臉堆笑,弓身相迎。圖中兩人的坐具很別致,均用圓材構成方靠背和不出頭的直扶手,更為特殊的是靠背和扶手齊平。
明崇禎四年(一六三一年) 《徐文長先生批評北西廂記》之“投禪”木刻版畫山陰延閣主人李廷謨刊本陳洪綬等繪,項南周刻圖片轉引自周蕪編《中國古代版畫百圖》,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八〇頁
宋人繪 十八學士圖卷(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種優(yōu)雅的設計最早見于傳宋人《十八學士圖》中的椅子、敦煌莫高窟第九十五窟元代壁畫中賓頭盧尊者所坐竹椅、元代《羅漢圖》中的禪椅,同樣設計也出現在傳為南宋劉松年所作的《山館讀書圖》、明代仇英所繪《人物故事圖》冊頁之七、謝環(huán)所繪《杏園雅集圖》、崔子忠所繪《蘇軾留帶圖》等畫中。陳增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根據晚唐人李匡乂所撰《資暇集》中提到的一種椅子,考證其名稱為「折背樣」椅{《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引李匡乂撰《資暇集》卷下:「近者繩床(即椅子),皆短其倚衡(即靠背),曰「折背樣」,言高不過背之半?!梗f設計這種椅背高度的初衷,是為了防止坐椅子的人「傲逸其體」,因為坐在這樣的椅子上,「倚必將仰,脊不遑縱」,從而達到「常習恭敬之儀」的目的。
元人繪 羅漢圖卷(局部)紙本水墨全卷縱三〇厘米 橫九六〇厘米杭州西泠印社藏圖片轉引自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元3》,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一四三頁
元 彩色壁畫之“賓頭盧尊者”敦煌莫高窟第九十五窟圖片轉引自段文杰編《中國敦煌壁畫全集10·敦煌西夏元》,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二〇頁
方丈正房的屋頂有一個弧度,從側面看像是歇山式的卷棚頂,可是從正面看可見其最高處有一道橫脊。明代崇禎年間刊刻的湯若士、李贄、徐渭合評匯錦堂本中的插圖與李廷謨刊本中類似。
李臣編著的《明末清初民窯瓷識真》一書刊載一件康熙五彩大盤,書中描寫盤上所繪圖紋說:「故事畫的是《西廂記》里張生和崔鶯鶯見面的情景?!蛊鋵?,盤中所繪的正是「僧房假寓」這一幕。在畫面的右側,法本長老同張生正坐在方丈內晤談,法本旁邊站著法聰,張生身旁站著琴童。賓主落座的方式一如既往,張生坐在房正中,背對桌子和桌后的大座屏,法本坐在張生的右手邊。法聰看到紅娘正在走來,趕忙殷勤地同她打招呼。因為瓷器上釉彩的鮮艷、瓷質的白皙,畫在瓷器上的故事畫比畫在絹本上的更加光彩奪目。室內座屏上畫大幅瀑布、蒼山、綠茵,門口的四抹落地槅扇門上畫出了龜背紋框格欞心和雕刻彩繪的絳環(huán)板、裙板,圍繞屋子的欄楯由實心的如意雕花欄板構成,花園邊上的圍欄則由橫檔和漏空的花飾構成。兩處欄桿的望柱頭均細致地畫成蓮苞形。
明 仇英 人物故事圖冊(頁七)絹本設色縱四一·四厘米 橫三八·八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劉松年 宋人名流集藻冊之山館讀書絹本設色縱二四厘米 橫二四·三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明 崔子忠 蘇軾留帶圖軸紙本設色縱八一·四厘米 橫五〇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謝環(huán) 杏園雅集圖卷(局部)絹本設色鎮(zhèn)江市博物館藏
《西廂記·借廂》這出戲中主要人物為張生和法本,后來紅娘出場,來方丈辦事。弘治本的插圖密集眾多,類似電影導演手中的分鏡頭劇本,因此用兩個分開的畫面來表示兩個先后出現的場景。后來的劇本大都只配十至二十幅插圖,最多一出戲配一幅,所以在插圖安排上只能有兩個選擇:要么僅僅表現張生和法本的會面,要么把原來先后出現的兩個場景合并在一個畫面中,采用「異時同圖」的方式。一般來說,「異時同圖」的畫面不會讓觀者感到太突兀,也為觀者普遍接受,因而多為藝術家在需要節(jié)省資源的時候采用。
明崇禎 元王實甫編、關漢卿續(xù)《三名家合評北西廂原本》之「投禪」木刻版畫湯若士、李贄、徐渭合評匯錦堂刊本圖片轉引自吳希賢編《所見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版本圖錄四·下編古代戲曲一》,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 一九九五年,四四三頁
清康熙 五彩人物故事圖紋大盤高五·五厘米 口徑三五·二厘米 足徑二〇厘米圖片轉引自李臣編著《明末清初民窯瓷識真》,江西美術出版社,二〇〇四年,九九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