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琪
我是土生土長的黃巖寧溪人。寧溪地處黃巖西部,藏于大山,山清水秀,風(fēng)光優(yōu)美,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傳統(tǒng)的民風(fēng)民俗,而讓我時刻不忘的是山里的小吃。
青圓
每逢清明,我們都會吃青圓。奶奶是村里一致認可的做菜能手,她做的青圓味道很好,香飄十里。每逢青蒿(一種野菜)生長旺盛之時,我都黏著奶奶要和她一起去采。我扯著她的衣角,跟在她的屁股后面,學(xué)著她的樣子,彎著腰,似乎也在很仔細地在山坡采摘野菜,實際上是胡亂采了一堆綠草。奶奶瞧著我那副糗樣,笑道:“小琪呀,這野菜可不是綠色的野草,不是隨便亂摘的呀!”我“唰”地紅了臉,卻老愛胡攪蠻纏死不承認。
每次總是滿載而歸。摘來的野菜需要浸泡一會兒,除去其中的雜物。與此同時,奶奶開始揉面,一杯粉,一點水。她的動作流暢嫻熟,和面的力道恰到好處,和出來的面團柔軟而不失彈性。接著,奶奶把浸好的野菜放入和好的面團攪拌均勻。原來還白白胖胖的面粉娃娃突然就穿上了綠衣裳,墨綠墨綠的,真惹人憐愛,同時還散發(fā)著一種青草的香味。這種味道說不出,只能體味。奶奶扯下一小團面粉,在中間挖個小洞,把它慢慢擴大,放入幾勺事先做好的佐料,最后壓成一個餅狀,放入蒸籠,生個火。沒過多久,香味便溢了出來。那時我貪吃得很呢,一口就是一個,外層軟而不黏,內(nèi)層油而不膩,實乃人間美味。
青圓在春夏兩季都可以做,只是在春天的時段更有意味。在春天,采摘野菜,品味野菜,其實就是和春天的親密接觸。古人有踏春、賞春,而我們直接和春天融為一體了。
麥鼓頭
“嗬,好燙,好燙?!贝罄线h就聞到麥鼓頭的香味了,我連燙都顧不上就開始大口大口地咬。奶奶笑得不亦樂乎:“你慢點吃,你那么愛吃我以后天天做給你吃?!薄澳强商昧?。”說來也怪,我獨愛被煎得硬邦邦的麥鼓頭,似乎咬起來特別有嚼勁,“嘎吱嘎吱”像在吃薯片。但是啊,這東西可不能多吃,吃多了遭殃的可是你自己,吃時萬般享受,吃完上火起皰的滋味別提有多難受了。我也落得這下場,但是雖然疼也還是想吃。奶奶實在拿我沒辦法,就把麥鼓頭做得軟軟的,再在頂端劃個口子,向里面加入一個炒好的小土豆,再壓壓扁,這樣既好吃又不上火。說來慚愧,身為吃貨一枚,我愛上了這美味。那滋味,真叫一個爽?。?/p>
在寧溪,麥鼓頭是一年四季都可以有的。來不及吃飯了來一個,飯后作為休閑小點也可以來一個,外出干活、出去爬山等等都可以來一個。也不貴,兩塊一個,加點肉,三塊。
現(xiàn)如今,城里到處也有麥鼓頭,碗里還有已經(jīng)炒好的佐料,還散發(fā)著一股香味,可是家鄉(xiāng)的味道,卻不復(fù)存在。我想,有些東西離開原地,樣式盡管相仿,那種神韻卻會消失。寧溪山中那清澈甘甜的水,那自由生長在山坡的麥子,那飄著清香味的風(fēng),以及人們對食物的依戀等,都成就了家鄉(xiāng)麥鼓頭的味道。
……
不說了,口水流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