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鶴幸
一個風輕溫婉的下午,筆者再次走進他的“百佛園”,拜謁園主——中國藏壺制壺大家許四?!獌A聽他“壺藝人生、七十封印”的心路物語——多少心緒、心結在其中。
許四海印象,即沒有“明星”架子,也沒有“仙風道骨”架式;而是樸素的可以,“四海式”的笑容永遠掛在臉上,仿佛與鄰家老者閑話……若一旦走散于人群中,人們認不出他就是古代石雕佛像、歷代名壺收藏與中國當代制壺領軍人物,集“佛緣壺緣茶緣”于一身的許四海。
佛緣:百佛園
筆者首次跨入位于上海曹安路1978號的“百佛園”,曾心里納悶自己是否走錯門了——占地46畝的“百佛園”處處含翠飛霞,暗香浮動……更有佛像種種,大慈大悲的觀世音佛、樂施善良的阿彌陀佛、大度的彌勒佛、超脫的四大皆空佛……“言必稱紫砂壺”的許四海,怎么入主“百佛園”。原來,“壺就是佛,佛就是福,福也就是壺”——許四海深諳此道。
是日,許四海指點著佛樹互映、禪花相間的“百佛園”如數(shù)家珍。那是許四海二十余年潛心經營,成就了他與佛、壺、茶結緣的一個人文載體“百佛園”。這里不同于一般的寺院,沒有廟宇。除“神道”上佛像如儀,更有散落于園林中數(shù)百尊佛像。有些佛頭安座在用磚壘起的垛子上,有些是漢磚像,一種古老的磚雕……那么,有著上千尊佛像的園林,為什么稱“百佛園”。許四海解釋道,“百”即百姓,“百佛園”就是讓百姓參觀旅游,一處“大隱隱于市”的地方。
話說1966年的許四海,聽到紅衛(wèi)兵將靜安寺內佛像堆在南京路上焚燒的消息,十分痛心,由此萌生保護收集佛像的想法。從1969年在汕頭收藏了第一尊佛像起,到如今這里薈萃了大小各異,風格不一的石雕佛像。由秦漢、魏晉到明清,自成系統(tǒng),生動地演繹“佛緣、壺緣、茶緣”的人文故事而令人近悅遠來。
20余載,許四海把兵燹之亂、自然災變等原因被遺棄在荒村野地、被衰草枯藤覆蓋纏繞的石佛像一一收集并被請在用舊青磚砌成的基座上。尤其,池塘四周散坐著三十六尊羅漢而顯得生靈氣動,佛像或慈悲、或從容,無不在夸張中流露出中國式的幽默,嘴角眼梢更蓄著深不可測的大悲憫和大無奈。許四海說:與人為善,人人是佛,佛在每個人心中。在這里,仿佛與來自佛國的諸神不期而遇、一場千年邂逅。
園內一尊30多噸重的漢白玉鎏金臥佛,雕刻精細、線條流暢,開相莊嚴中透出慈眉善目的氣場。據(jù)說,它原在河北某一寺廟中,抗戰(zhàn)時被僧人埋于地下。后來寺廟被毀,僧去佛散。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當?shù)剞r民掘地時發(fā)現(xiàn)了臥佛,其時正是“文革”動亂,有人想乘亂賣于海外。“百佛園”園主許四海不惜舉債以重金購回保存,從而成為鎮(zhèn)園之寶,也算是劫后余生吧。
當年,許四海在越南戰(zhàn)場沐浴生與死的洗禮,深知生命的可貴而歷練他的人生觀、世界觀……或許,在他擔任文化干事期間,就與人文歷史、字畫收藏有緣。部隊復員不久,他毅然辭職,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下海者”、“弄潮兒”。1984年,他在宜興紫砂二廠當“技術廠長”,是天賦與勤奮讓無師自通的許四海即刻在宜興名聲鵲起。他手制的紫砂滴水“夏意”在景德鎮(zhèn)(1985年)全國陶瓷作品評比中獲得最高分,很快這件作品被美國藏家以3萬美元收購,現(xiàn)成為美國亞洲美術博物館藏品。他自嘲“門外漢”印制的紫砂壺,更是備受海外收藏家的青睞,而被美譽許四?!敖蠅毓帧?。
“百佛園”中的一座石拱橋,名為“云橋”,便是主人為紀念其恩師畫家唐云所建;在他的工作室中,還有一座唐云的半身雕像——是唐云的收藏和學養(yǎng)影響了許四海,為他日后成長奠定了基礎。比如,那款唐云畫、四海制的“云海壺”,就是他們一場“惺惺相惜”的人文故事而馨香久遠??芭c當初陳曼生與楊彭年合作“曼生壺”的雅舉相媲美。五六十把由許四海捏壺制坯,唐云作畫并題銘,一段充滿禪機的文字填滿壺身:“四大皆空坐片刻,無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碗,各奔東西?!眱叭划敶袊奥耸健薄?/p>
如果說,參軍是許四海的人生拐點,幾年的軍旅生涯令他接觸了眾多的美術書籍,被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深深吸引住了而逐漸迷上了紫砂壺;那么,是唐云一句“中國不缺科長,而是缺少紫砂壺收藏大家?!备情_啟許四?!盀閴囟钡牟貕刂茐刂?,且一發(fā)不可收。今天,園內高達七層的“百壺塔”,就是為展示中國壺史字典的“上海四海經壺具博物館”定身建造的,也是新中國最早的一座私人博物館。
壺緣:百壺塔
走進“百壺塔”,是份緣分——1987年,許四海在愚園路初創(chuàng)紫砂壺博物館;1991年,由上海文管委注冊在興國路建了一個頗具壺具博物館;1999年,許四海遷址百佛園“百壺塔”,從而有了中國首家自籌民辦的茶具陳列館 “四海壺具館”。
館內展品,以物見史,凝聚了許四海的心力與心境——從史前文化到現(xiàn)代大師作品千余件,作品包括東晉青釉雙雞首壺、宋白釉瓜輪壺、大吉壺等古代陶瓷,及明代惠孟臣、蔣伯荂,清代華鳳翔、許晉侯、王南林、楊彭年、邵大亨、申錫、黃玉麟,民國陳光明、俞國良、馮桂林,現(xiàn)代的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徐漢棠、汪寅仙等紫砂名壺精品。汪慶正感嘆說:“上海博物館偏重大器,忽略了紫砂壺的收藏?!痹S四海獨具慧眼,發(fā)愿收藏流散民間的歷代名家紫砂壺,同時將當代名家與自己創(chuàng)作的新壺盡可能收集起來,給中國紫砂藝術留下一份珍檔。
當年,許四海的第一把壺也是用勺子一點點挖出來的,與明代供春做第一把壺相同方法,然后拿了這把歪路子“處女作”去請教大畫家唐云。唐云看到許四海的“處女作”后哈哈大笑,鼓勵他,中國的科長有千千萬萬,但出色的紫砂藝人不多,你不要當科長了,就做紫砂壺吧。你做壺,我在壺上畫畫,不怕賣不掉。
于是,許四?!稗D型”棄職而潛心制壺。繼1985年輕工部首屆全國陶瓷作品評比中,他手制的紫砂滴水“夏意”獲得了最高分并獲得金獎后,1989年許四海再接再厲,在新加坡成功舉辦個人作品展,成就“星洲近年來罕見的奇跡”。
許四海深受陳曼生、楊彭年等人作品影響,而與唐云、謝稚柳、程十發(fā)、胡問遂等書畫名家合作,將壺藝與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糅合起來,制作了許多書畫壺。與臺灣李奇茂教授合作“秦權壺”,韓天衡為其題簽“珠聯(lián)璧合”四字,此壺被顧景舟編選入《宜興紫砂珍賞》一書而聲名遠播。
許四海不僅是一位制壺大師,也是一位藏壺名家。在他的“百壺塔”許多是國寶級的孤品,最著名的是被稱為“壺王”的清代制壺名家邵大亨的《大亨掇只壺》,身長一尺,壺高六寸,堪稱“千金之壺”。1985那年,許四海在潘家老宅見到了這把被紫砂界譽為“壺王”的大亨壺,在斷壁殘垣之間安然淡定地散發(fā)著攝人心魄的氣場,不失氣度恢弘,造型技藝堪稱完美。愛壺心切的許四海,幾番籌措以3萬元,得到心儀的大亨壺。紫砂泰斗顧景舟曾對大亨壺有很高評價,當年還專程趕到許四海家里,提出看一眼大亨壺。
有人說,今天整個宜興所有收藏家手里的古董紫砂壺加起來也不及四海壺具館一只角而令宜興人都后悔不及地說,只恨我們眼光淺,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好東西都七零八落了,竟成全了一個許四海……2004年百佛園內的四海壺具博物館被評中國十大民間博物館之一。許四海與程十發(fā)合作的《合歡壺》等,此外還有送給原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的《八運壺》、為上海世博會制作的《和諧壺》等諸多名壺。2010年上海世博會獻禮的紫砂“世博漢字壺”,傳承中華數(shù)千年歷史的漢字與中國傳統(tǒng)手工紫砂工藝珠聯(lián)璧合而成為精品茗具——從而,成就許四?!昂E勺仙皦氐拇怼薄ⅰ昂E晌幕拿笔庾u。
一個“政治上成熟,經濟上平衡,文化上優(yōu)秀,生活上低調”的許四海,竟在他年屆七零之際宣布激流勇退,毅然把自己印制章“四海壺印十八式”,包括“拾荒人”“門外漢”“四海陶藝”“四海制壺”……悉數(shù)液體澆筑凝固,從此不再進行制壺創(chuàng)作。由此“四海壺”因你而精彩,清流絕響而永遠地成為一處文化景觀。這在“功利至上”的當今,尤其地難能可貴——他就是許四海,一個繞不過的代表人物。
茶緣:茶文化
“四海壺”在中國壺藝界具有很高的聲譽,擁有眾多收藏者因一壺難求而“壺揚四海”。從1982年始制壺,至七十封印,“四海壺”共有1100余把,其中不少為世界各大博物館和名人所收藏。他說,任何作品放在商店里只是一件商品,唯有被機構或個人所收藏,才是文化、才是藝術?!捌呤庥 辈⒎峭诵莸脑S四海經,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做,那就是茶文化、中醫(yī)藥……“畢竟我今年已經70歲了,時間根本不夠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經再三權衡,許四海決定全力推動中國茶文化。他說,制壺是為少部分人所做的事,弘揚茶文化則是針對社會大眾。舍小眾而選大眾,這是一種大遠見,大智慧,是一種“大愛”。
2009年國慶前夕,趙本山在上海養(yǎng)病期間曾慕名拜訪許四海,兩人一見如故,想見恨晚。許四海建議趙本山必須戒煙戒酒,多喝茶……打這以后趙本山堅持戒煙戒酒,用宜興紫砂礦石制成的紫砂壺泡茶喝,即使在外他也壺不離身、茶不離口,身體康復得很好。隨后,氣味相投的“北山南?!?,兩人聯(lián)袂合作采用“底槽青泥”料,由趙本山題字,許四海制作的100把“山海壺”,竟成中國壺藝界的一段佳話而成為美談。
作為海派紫砂藝術的非遺傳人,許四海繼續(xù)為紫砂藝術的傳承發(fā)展傾注心力。他一再表示“封印”,并非意味著自己壺藝事業(yè)的終結;而是,從茶文化入手,圍繞著“壺”和“茶”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和經營。緣此,他制作茶壺,注冊商標為“四海壺”;種植茶葉,命名“百佛茶”。并在“中國茶文化長廊”內,分別建有古代中國“茶神”陸羽、當代中國“茶圣”吳覺農紀念館。許四海常說,人應該每天吸收“三綠” ,以“清、淡、靜、和”的茶禪意境,過健康文明的生活:綠色食品、綠色空氣和綠色的水——茶。
“壺是茶之父,水是茶之母。壺、水、茶是一家,不可分離?!辈枰驂馗?,壺因茶彌貴。茶、壺、佛,成就了“四海壺”,因你而精彩。紫砂壺,作為一種實用茶具,自古以來就鮮活在人們的手中,人們的使用與把玩就是它的生命與靈氣。洗盡鉛華,手頭案邊才是它最踏實的歸宿。許四海感嘆:“宇宙如壺,人就是茶,一泡百年,人生的甘苦滋味都在這一壺之中呢。”
“當代茶圣”吳覺農,我國農學家和茶葉文化的開拓者,曾任農業(yè)部副部長,對新中國茶葉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巨大。許四海懷著對他的敬佩竟用12年時間自籌資金,收集吳覺農的手稿、書稿和文獻,“吳覺農紀念館”應運而生。他說,“早在1940年吳覺農就在復旦大學設立了四年本科的茶葉系和二年制的茶葉專修科,培養(yǎng)了一大批茶文化的精英;但是新中國成立之后,茶文化專業(yè)至今沒有恢復。國外建設孔子學院之余,也建立貢茶學院;貢茶學院唐代便有,成為向世界傳播中國茶文化的重要平臺。”許四海呼吁,現(xiàn)在“一帶一路、中國文化走出去”成為重要議題,建立貢茶學院的背景基礎也趨于成熟。
“喝茶無事,無事喝茶”的許四海,他的道理很簡單:面對空氣污染和農藥化肥,人體防不勝防,充滿毒素;茶能解百毒,是人體最好的“清道夫”,堅持喝茶排毒,就能保身心健康——許四海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