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聯(lián)黨組成員、副主席 夏 潮
?
發(fā)揮文藝評論引導作用推動長征題材文藝創(chuàng)作
—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暨長征題材文藝創(chuàng)作研討會上的講話
中國文聯(lián)黨組成員、副主席 夏 潮
各位專家、藝術家,同志們:
大家好!
很高興參加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中國文聯(lián)文藝評論中心和江西省文聯(lián)共同舉辦的創(chuàng)作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暨長征題材文藝創(chuàng)作研討會。首先,我代表中國文聯(lián),對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我們知道,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1934年10月,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剿”,被迫實行戰(zhàn)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1936年10月,紅軍三個方面軍在會寧勝利會師,完成北上抗日的戰(zhàn)略部署。紅軍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長征的勝利,實現(xiàn)了黨北上抗日的戰(zhàn)略方針,宣傳了黨的主張,播撒了革命火種,鍛造了革命力量,實現(xiàn)了中國革命從挫折走向勝利的重大轉折,譜寫了我們黨、軍隊和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壯麗篇章。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長征勝利80年來,涌現(xiàn)出了無數優(yōu)秀的長征題材文藝作品。1935年10月,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所戰(zhàn)勝的無數艱難險阻,毛澤東同志滿懷喜悅地寫下了《七律·長征》這一膾炙人口的革命詩篇。1936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陜北采訪毛澤東等黨的領導人,創(chuàng)作了《紅星照耀中國》這樣一部作品,向世界講述了長征。1954年,陳其通創(chuàng)作了戲劇劇本《萬水千山》。1965年,肖華將軍創(chuàng)作完成了一組形象鮮明、感情真摯的史詩,戰(zhàn)友文工團的作曲家們將其譜成了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一直傳唱至今,成為中國合唱史上的精品。進入新時期以來,又有魏巍的《地球的紅飄帶》(1987),王朝柱編劇的電視劇《長征》(2001)、電影《走過雪山草地》(2012),李修文編劇的《十送紅軍》(2014),等等。有的作品不但在國內獲得肯定,還在海外獲得贊譽。比如,電視劇《長征》在韓國熱播,電影《走過雪山草地》獲得2012年在美國洛杉磯開幕的第八屆中美電影節(jié)的最佳影片和最佳編劇兩項大獎。由此也可看出,長征題材文藝作品確實能激起不同國家人民的情感共鳴。我想特別提一下的是,今天來參加我們會議的翟俊杰導演曾“三拍長征”,即《金沙水拍》《長征》《我的長征》三部電影,三拍三新,成為我國電影史上一段佳話。不久前,我們還看了一部長征題材的電影《太陽河》,編劇是在座的李子榛同志,非常感人,很快就會公映了。除影視外,舞蹈、美術、戲劇、曲藝等藝術門類中也都有長征題材的優(yōu)秀作品。在接下來的研討中,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美術等不同藝術領域的藝術家和評論家,還將結合具體作品,展開充分研討,我在這里就不再一一舉例了。一批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圍繞長征這個共同的主題,充分發(fā)掘紅軍長征題材的美學內涵,以各具特色的藝術手法,為世人展示了紅軍長征的宏偉長卷,極大地弘揚了長征精神,也成為當代中國文藝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要求我們講好中國故事。日前,中宣部專門召開了“講好中國故事”的專題會議。長征題材就是典型的中國故事。長征也好,我們所說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也好,都是中國的故事、中國人的故事。正是為了總結長征題材文藝創(chuàng)作經驗,分析當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chuàng)作面臨的形勢任務,探索文藝評論在推動優(yōu)秀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講好中國故事中應發(fā)揮的作用,我們相聚在紅軍長征出發(fā)地江西贛州召開這次研討會,非常有意義。下面,我借這個機會談幾點想法,與大家交流。
其一,應充分挖掘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chuàng)作素材,這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一個不懂得自己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偉大的民族,必然會自覺運用文學藝術形式,來講述本民族歷史上流傳史冊的故事。長征題材、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是中國當代文藝對人類文化的一個獨特貢獻,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作品以其獨具的思想藝術魅力,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質發(fā)揮著獨特而積極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反復要求,今天的文藝作品要由“高原”走向“高峰”。長征題材和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創(chuàng)作,就是今天的文藝創(chuàng)作或者文藝作品由高原向高峰攀進的一個堅實的基石。長征途中,中央工農紅軍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行程約二萬五千里,進行了380余次戰(zhàn)役戰(zhàn)斗,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將士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連綿起伏的雪山,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歷史時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特別是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都需要有挺身而出的英雄。對歷史、先人乃至英雄都采取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這是不可取的。否定歷史,否定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必然是否定自己。實際上,包括長征在內的中國革命、中國建設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以及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的宏闊進程,都涌現(xiàn)出了許多英雄,產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我們講述中國故事,首先就是要講述這些故事。正是這些故事,弘揚了熱愛祖國、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等寶貴精神。我們要進一步深入挖掘這些故事的內涵,并用精湛的藝術手段,將其變?yōu)橛薪罟?、有道德、有溫度的藝術精品,從而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偉大進步,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地邁向未來。我們今天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可以說就是當代中華兒女一個新的“長征”,在這樣的時候,尤其需要給我們的人民講述長征這樣的中國故事。今年是長征勝利80周年,各個藝術門類都在有組織地創(chuàng)作一批文藝作品。以美術為例,中國文聯(lián)、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正在組織創(chuàng)作一批長征題材的美術作品,國家博物館將會收藏。創(chuàng)作這類作品,是我們藝術家的責任。
其二,應科學分析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chuàng)作(當然包括長征題材)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有聲有色地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故事,不僅要講,而且要講得引人入勝、打動人心,像總書記講的那樣要溫潤心靈。缺少思想的藝術是很難有震撼力的,缺少藝術的思想也是很難有感染力的。對于長征題材和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chuàng)作,更應當強調深刻思想與精湛藝術及精良制作的完美結合。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不是自說、自講、自看,特別是當前現(xiàn)代科學技術,尤其是互聯(lián)網技術、移動通訊技術飛速發(fā)展,文藝產品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欣賞方式、接收方式和評價方式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如果我們的創(chuàng)作者、評論者對此視而不見,就會陷入自說自話的境地,也就無法創(chuàng)作出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作品。如果不看到這一點,還停留在10年前、30年前、50年前的創(chuàng)作及生產手段和方式上,可能會脫離今天的藝術市場和藝術需求。因此,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文藝生態(tài),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時,既要自覺地遵循唯物史觀,正確地把握歷史,又要敢于創(chuàng)新,突破固有的套路和模式,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善于運用現(xiàn)代科技的新手段、新方法,豐富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實現(xiàn)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資源和創(chuàng)作資源、生產資源的優(yōu)化組合,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和傳播思維,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推上一個新臺階,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點燃精神的火炬,奏響時代的華彩樂章。
其三,努力探索文藝評論如何更好地引導和推動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chuàng)作,助力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專門用相當的篇幅講了文藝評論的重要性。有的同志講,總書記這一篇講話,實際上通篇就是一篇很好的文藝評論文章,談的就是如何看待文藝,文藝在今天存在什么問題,該怎么樣看待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等。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評論是推動文藝繁榮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兩個輪子。文藝批評是改進文藝創(chuàng)作的重要手段。文藝評論家對文藝作品進行科學分析和價值評判,尤其是對文藝創(chuàng)作優(yōu)劣得失作出中肯的批評和客觀判斷,能夠幫助創(chuàng)作者進一步總結創(chuàng)作得失,理清創(chuàng)作思路,校正創(chuàng)作方向,當然前提是創(chuàng)作者要聽。推動包括長征題材在內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chuàng)作,尤其需要文藝評論界和批評界的積極參與。當前,有的評論家有這樣一種傾向,就是對長征題材、紅色題材、主旋律題材或者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不愿評,甚至不喜歡看、不愿意看,或者不愿意從藝術的角度深入地加以評論,我們覺得這是不對的,既不利于創(chuàng)作,也不利于評論工作的發(fā)展。因此,我們在這里也呼吁廣大文藝評論家和批評家們摘掉“有色眼鏡”,關注、重視和研究包括長征題材在內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積極探索和掌握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評論的一些獨特的規(guī)律。既要注重對藝術本體的衡量,在藝術質量和水平上敢于實事求是,好處說好,不足處說不足,通過建設性的批評,推動作品的生產創(chuàng)作;又要把評價的目光超出藝術之外,在更廣泛的社會歷史視野中對作品進行考量,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就像總書記說的那樣,真正使我們的文藝批評既推動創(chuàng)作,又能提高人民大眾的審美,能夠引領社會的風尚。從這個角度上講,評論家的責任就更為重大,對那些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yōu)秀作品要大力地褒揚和推薦,對那些歪曲歷史、消解崇高的作品以及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傾向,要旗幟鮮明地表明態(tài)度和立場。真正通過文藝評論工作,打牢全社會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弘揚社會的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當然作家和藝術家也要敢于面對批評自己作品短處的批評家,以敬重之心待之。要樂于接受批評,不能一批就跳。還要特別強調一點,在今天這樣一個網絡時代,在人人都可以成為網上“評論家”的狀況下,從事文藝評論工作的同志要特別注意適應這樣一種新狀況、新變化,努力使自己的行文方式、語言風格更加生動活潑,更加適合大眾審美的變化和需求。各級文藝評論家組織,也要多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和引導文藝評論家有組織地投入到對紅色題材作品、主旋律作品和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的評價工作中去。
同志們,四月的江西,春暖花開,把贛州這片紅色熱土妝點得分外美麗。為了開好這次會議,江西文聯(lián)的同志、贛州的同志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為大家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研討交流環(huán)境,希望大家珍惜機會,深入研討,暢所欲言,碰撞思想,取得豐碩的成果!
最后,預祝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