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改過
摘 要: 文言文教學要先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學習中去。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科學調控教學環(huán)節(jié),合理、充分地利用教學資源,正確處理好師生互動中的角色定位問題,既要適當引導,又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會讀文言文,學會查工具書,學會積累文言詞匯,學會翻譯文言文,學會背誦等方面的能力。只要學生有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師運用合理、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并指導和訓練學生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那么學生就會學好文言文。
關鍵詞:文言文 教學 興趣 過程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4-0263-01
文言文語言簡約,含蘊深厚,是古代文化沿革、古人思想傳承的載體。初中學生學好文言文可以豐富語言,提升語言品位,可以汲取古人思想的精華。由于文言文產生的時間久遠,作為學生很難接受,更難讀懂,也讀不出韻味。不過只要我們語文老師能正確引導,合理施教,便會化難為易,使學生樂學且學好文言文。那么怎樣教好初中文言文呢?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我認為應該從如下方面入手: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課文錄音或自己聲情并茂的朗讀感染和誘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聽讀中,感受抑揚頓挫、鏗鏘優(yōu)美的韻律美,感受文章激越澎湃或沉郁悲愴的情感美,感受教師朗讀中喜形于色或低回凄楚的表演美,感受教師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神態(tài)美。讓學生在聽其聲、觀其色、看其神中,和老師一道產生情感共鳴,迸發(fā)出心神愉悅的火花,產生學習文言文的心理期待。通過教師生動有趣、形象傳神、具體入微地講解讓學生進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陶醉于文章所營造的氛圍,領會文章精彩的細節(jié)和場面描寫,進入文章生動有趣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去。例如教《童趣》一文時,教師可以先把全文內容進行一番繪聲繪色的地譯講,當然在譯講中可以進行一些基本忠實于原文的虛構與渲染。因為本文寫的就是作者童年之事,是初中學生或熟悉或經歷過的事件,學生聽起來自然興味盎然,興奮不已,學生在老師富于激情的講解中就會產生急不可耐,躍躍欲試的學習欲望。這時教師也易于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切入本課教學,達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師要在教學中調控好教學環(huán)節(jié),合理取舍教學資源,把握好量與度的關系
1.調控教學環(huán)節(jié)。對不同體裁不同題材的文章教學時,要根據學情設計好教學過程。針對文字較淺易的文章,教師要分配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多一些,在課文朗讀、文字疏通、課文內容感知諸多方面讓學生盡量自己完成,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主要負責安排好各環(huán)節(jié)的進程和次序,控制好各環(huán)節(jié)的輕重緩急,在必要時及時點撥。這種文章的教學設計是:學生試讀→教師指導朗讀→學生自己熟悉課文內容→教師點撥→學生自己體會文章意蘊→教師引導總結。相反,對一些文字深奧、內容深刻、作者感情傾向較難把握的文章,教師應該介入多一些,學生圍繞教師的指導去活動,否則,學生會無從下手,望而卻步。教師對一些特殊句式要具體講解,尤其是在領會文章主旨上教師要及時引導。這種課文的教學程序大致如下: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領讀或自由練習朗讀→教師講析難于理解的文言字詞→學生疏通文意→教師講析難句→幫助學生理解文意并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2.合理運用教學資料。根據不同的文章,教學時對課文背景資料的取舍要合理。如《三峽》一文重在寫景,學生容易領會作者的感情傾向,所以對背景資料的介紹只要說清酈道元其人和《水經注》一書的概況就可以了,不必贅述。而《桃花源記》一文是陶淵明虛構的一個人人安居樂業(yè)、祥和安定的理想生活境界,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為什么要虛構?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厭世情緒?又為什么要逃離現(xiàn)實生活?尋找一個烏虛有的理想社會呢?為什么文中寫到要躲避秦時戰(zhàn)亂,并且至今“不復出焉”?諸如此類問題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時,教師務必介紹陶淵明其人及其生活經歷,還要介紹東晉時期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這樣做便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方面資料,對于有些文章介紹過多,學生會覺得眼前似云似霧,教學也會偏離中心;但是對于有些文章如若不作介紹,學生就會很難理解文意。
另外,對文中出現(xiàn)的典故,教師只要點出這個典故出自何處,所指何事,講明作者用典之意就行了。不必洋洋恣肆,喧賓奪主,沖淡文本教學。
3.角色定位要合理。就是要處理好師生互動中角色定位的問題。既不能由教師包辦代替,只讓學生當聽眾和看客,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能放任讓學生去囫圇吞棗,食而不化。
三、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生學懂幾篇文言文僅僅有限,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卻可以讓他們終身受益。
1.學會讀。讀時要處理好句讀,斷句要清楚準確。斷句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句首關聯(lián)詞和語氣助詞要停頓;(2)句首狀語后要停頓;(3)主語、謂語間要停頓;(4)謂語與賓語、補語間要停頓;(5)并列短語中幾個詞之間要停頓;(6)句末附著的語氣詞不必停頓;(7)四字句一般兩個字一停頓。還要讀準字音,要讀準古今異讀字、多音字、通假字(讀所通的那個字音,不能讀成該字的本音)和生僻字。另外還要讀出語調、語速緩急和感情變化。
2.學會查。會查閱文后注釋,會使用工具書,會查閱有關的課外資料,還要學會運用網絡學習資源。
3.學會積累。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現(xiàn)象很多,但這些知識點是有規(guī)律的。比如“之”的用法僅有幾種,學生只要注意摘抄整理,把它的幾種用法熟記于心,在不同文章中聯(lián)系上下文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之”字在該句中的用法和意義了。
4.學會翻譯。翻譯文言文只要落實了“留、替、移、補、刪”這五個字就基本上達到了文從字順,文意暢通了。(1)留是保留人名、地名、時間等原文中的詞語;(2)替是用雙音詞替換單音詞,用今義代替古義;(3)移是把倒裝句等特殊句式移成一般句式的順序;(4)補是補出句中殘缺的成分;(5)刪是去掉不表意的某些虛詞,不必強加翻譯。
5.學會背誦。背誦的方法很多,這里只介紹三種。一是抓關鍵詞語背誦法,即記住各段開頭的詞句,利用這些詞句把全文串通起來。二是按文章線索和寫作順序背誦法,如《桃花源記》的線索是:遇桃花源→進桃花源→做客桃花源→離開桃花源→說桃花源→尋桃花源。三是想象感知記憶法。如我教《核舟記》時,讓學生畫出核舟的簡圖,主要應該畫準確人和物在核舟上所處的位置。再由三個學生表演“船頭坐三人”的動作和神態(tài),因為這部分人物動作,尤其是人物手所放的位置學生在背誦時最容易混淆。我要求學生通過畫圖和表演讓學生在形象化的感知中準確記憶。
總之,只要初中學生有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師運用合理、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并逐步指導和訓練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會成為語文教學中一道美味珍饈,讓學生享之不盡,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