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瑪胡
民間對疾病總有許多奇奇怪怪的說法,尤其對于慢性病,也許是因為難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故便有眾多的偏方、食療方法。
首當其沖的是糖尿病,每當有人被確診為糖尿病,大多第一反應(yīng)是:“我不打胰島素,人家說打胰島素有依賴性,打了就停不了,我一定要吃藥?!贬t(yī)生哭笑不得:“那你吃飯還有依賴性呢,你一頓不吃可以,你三頓不吃,三天不吃試試?餓不餓?不是一個道理?不是不能停,只是停藥血糖會升高而已?!庇行┤寺爠?,有些人不聽。對于糖尿病的飲食,就更是五花八門了,專門吃南瓜的,吃木耳的,吃苦瓜的,仿佛吃出來的病也可以吃回去似的,就是不吃藥。你問:“血糖這么高,吃什么了?”大多會說:“我沒吃什么啊,可清淡了,基本不吃肉?!薄獩]叫不吃肉啊。可你問:“那一斤油可以吃多久?”病人就遲疑了,承認:“油是吃得有點多,沒油炒青菜不好吃啊?!敝劣谶\動,認為自己做得好的也不過在小區(qū)散個步,甩甩胳膊,做做家務(wù),對于上班一族,每天開車來往,運動?那是不可能的事,更別提一天八千步。所以醫(yī)生每天最重要的事,倒還不是調(diào)整治療方案,而是扒著病人的飯碗看都吃些什么,多了、少了、合理、不合理;回答病人對各式各樣食物的疑問,××能吃嗎?看到病人躺著,就去拍打:別睡著,起來,走廊上走100個來回。就像盯著自己的孩子一樣,病人一天聽一天不聽的。有時醫(yī)生也講疲了,心里嘆氣,想:“難怪魯迅先生說拯救一個人的心靈遠比拯救一個人的肉體重要?!?/p>
更有完全不相信醫(yī)生的人,覺得自己好好的,啥感覺都沒有,怎么會有病。我印象很深的是一個16歲的少年,那是十年前的事了。他逃學(xué),天天上網(wǎng),一天突然昏倒在網(wǎng)吧里,老板把他送到醫(yī)院,一查手指血糖就是高,已經(jīng)超出儀器能監(jiān)測的范圍了,抽血結(jié)果證實就是糖尿病高滲昏迷,馬上搶救,很快人就清醒了。同學(xué)通知了家長,他老子來了。交代病情,老子大手一揮:“沒事,我家沒這毛病,他平常好好的,那是熬夜熬壞了的,現(xiàn)在不是挺好的!”堅決要求出院,怎么勸也不行。當天晚上他老子把他背來了——再一次昏迷了。醫(yī)生又把他救過來了,心想這次該配合治療了吧,哪知道老子兒子一個口徑:“沒事,能吃能睡的,沒有病,要出院?!贝蠹叶家詾樗麄兪羌依锢щy,誰知鄰床的家屬說,聽他倆自己議論,覺得醫(yī)生是想多賺錢才嚇唬他們的。簡直是百口莫辯啊,大家都搖頭。第三天一大早,老子又背著兒子來了,醫(yī)生一看,已經(jīng)沒有呼吸了,人就這么走了。
每次大家講起這個“三進宮”的事,都感到惋惜,那么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沒了,而他的父親,該背負著怎樣的罪惡感繼續(xù)活下去,只是因為無知不覺。
(摘自《北京晨報》 圖/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