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剛
?
體 制 內 外
萬 剛
最近一個時期以來,“體制”一詞突然成為一個經常被提起的熱詞,尤其是“體制內”和“體制外”更是老少皆知、張口即來。何也?這可視為當今政治社會的清明與包容。
其實,體制這個東西,從人類進入原始社會便事實存在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從大的方面說,無論體制由誰締造,一旦固定下來,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社會大眾共同維護的理想和信念,一個可以無怨無悔為之奮斗和追求的精神家園。
就此概念進行東西方的比較,自有其相同與不同之處。相同的是都有體制內、體制外之分,誰敢說西方的公務員、政府雇員和政府資助的所謂非政府組織(NGO)里的這些人,不是體制內的人?因此當對直接領導或老板不滿時,人們都非常冷靜地選擇了忍氣吞聲。不同的是,不滿之后,西方人閑來可以罵罵總統,而中國人則習慣于埋怨體制。
動不動就拿體制說事,似乎成為一種風氣。雖然可以相信,絕大多數人并非別有用心,但經常這樣,你是否考慮到領導的想法?誰又照顧到體制的感受?
中國的現行體制,學習于蘇聯老大哥,蘇聯解體多年以后,許多人仍在反思。正如普京所言,蘇聯解體對絕大多數俄羅斯人來講是一場悲劇。俄羅斯人心中的傷疤,不知要過多少年才能慢慢撫平。
體制既有形又無形。紅墻內外,自有不同的規(guī)矩和要求。體制內的人和體制外的人,自是冷暖自知。如同圍城,城里的人想出去,“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城外的人想進去,每年的公考大軍,仍來勢洶洶,勢不可擋。
對體制的忠誠,自古有之。中國古代的志士仁人,秉承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為劉家也好、李家也好、趙家也好的江山社稷前赴后繼,大多不會怨體制。因為人們堅持這樣的信念,即大到“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不然就弄個“封將拜相”,最不濟混個一官半職,也能光宗耀祖,那也是極好的。
一部二十四史,充滿了多少這樣的事例。從最早的伯夷、叔齊兄弟,寧餓死山野,而“不食周粟”,到明末清初王夫之等人,避身瑤洞,自稱瑤人,而“不食清朝粟”,讀來無不讓人感嘆。我們還可以隱約看到,公元1276年春天,苦守揚州的南宋大將李庭芝,面對已投降元軍的南宋太皇太后謝道清和五歲小皇帝宋恭帝的勸降詔書,承受著千古終極的拷問:“卿尚為誰守城?”
是啊,你是誰?為了誰?李庭芝們那深入骨髓的痛,幾百年以后,至今仍不忍觸碰。
責任編輯 郭華敏
一線傳真
編者按:為提高行政效率,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為群眾辦好事,讓群眾好辦事,各省轄市、直管縣及縣(區(qū))積極想方設法,充分利用各自優(yōu)勢,多措并舉,盤活機構編制資源,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進程,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步伐,逐步實現政府治理法治化、公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