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蔚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這種說法很有道理。沒有問題也就難于誘發(fā)和激起求知欲,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么學習也就只能是浮于表層和流于形式。要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敏于發(fā)現(xiàn),激活學生的思維,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我們在閱讀課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從課題著眼,啟發(fā)學生質疑問難
課題是課文的“窗戶”,從解題入手打開課文的“窗戶”,也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我們只要能緊扣課題巧妙地進行質疑,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能讓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例如:教學《天火之謎》,教師出示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問。經(jīng)過質疑,歸納出:①什么是天火?②謎指什么?③誰揭開天火之謎?④怎么揭開天火之謎?等等,引導學生帶著上述4個疑問邊讀書邊做標記,然后同桌互議,師生交流。這樣借助學生的問題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思維就在這樣的釋疑解難中積極地開始了。
二、從詞句入手,啟發(fā)學生質疑問難
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往往是整篇課文的精髓,同時也是將教學過程向縱深推進的突破口。學生的質疑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詞語我不懂什么意思”,“這個句子我不能理解”這個層面上,而應該能以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為抓手,更好地理解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例如:教學《黃果樹瀑布》這課時,圍繞“四周樂聲奏鳴,人就像漂浮在一片聲浪之中,每個細胞都灌滿了活力?!蔽乙髮W生以“為什么”的形式提出了“為什么作者用每個細胞灌滿活力來形容?”以反問的形式提出了“作者用每個細胞灌滿活力而不用充滿活力,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在質疑過程中提倡學生駁問,因為它能培養(yǎng)學生敢想敢說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批判精神,同時也是他們主動鉆研精神的表現(xiàn)。
三、從難點著手,啟發(fā)學生質疑問難
課文的難點,往往文字含蓄深沉,余味無窮,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這時,老師不宜直接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應該讓學生自己嘗試去解決。通過對難點的探究,學生不僅學到了語文知識,而且還能學會如何學習,有利于學生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和形成。如我在教《愛如茉莉》這課時,較難理解的是為什么“父母之間的愛就如茉莉一般?”在教學“然而爸爸沒有吃我買的餃子,也沒聽我花盡心思編的謊話,他直奔到醫(yī)院。此后,他每天都去醫(yī)院?!边^程中,在學生讀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提問學生:看了這句話,你想提什么問題?學生很容易提到爸爸是怎么知道媽媽生病了?爸爸為什么不吃我買的餃子?針對學生的問題,我讓學生再讀“媽媽說真愛像茉莉……”的那一段。通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和學生積極的思考,同學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正是父母之間如茉莉一般的愛,才讓爸爸感覺到媽媽生病了,直奔醫(yī)院。這樣就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在閱讀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思維處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亢奮狀態(tài),這樣的課堂才能夠真正活躍起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才能更深一層。
【作者單位:濱??h東坎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