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國慶
?
“……者,……也”句型都是判斷句嗎?
◎郭國慶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許多學生,尤其是高三復習備考階段的學生不能準確判斷文言文中的判斷句,往往把“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之類的句子當做判斷句。無獨有偶,“百度文庫”、“新浪博客”等一些網絡媒體在對高中文言文的知識點歸納中,把帶有“……者,……也”結構形式的并非判斷句的句子定為判斷句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些現象都是不加思考地把凡帶有“……者,……也”結構形式的句子判斷為判斷句。那么,是不是凡帶有“……者,……也”結構形式的句子都是判斷句呢?下面我們做具體分析。
古代漢語判斷句是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子,它表示主語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屬于什么或不屬于什么?,F代漢語中判斷句用“是”表示判斷,“是”是系詞,亦即現代漢語中判斷句的形式一般是“甲是乙”,“甲”是主語,“是”充當謂語,“乙”是賓語,例如“我的母校是莊浪二中”。而古代漢語判斷句一般不用“是”表示判斷,而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形式一般分為有標志判斷句和無標志判斷句兩類。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叫無標志判斷句,直接由名詞充當謂語,對做主語的名詞作出判斷。例:“劉備,天下梟雄?!保ā冻啾谥畱?zhàn)》)
對有標志判斷句而言,除了謂語前面用副詞“乃、必、亦、誠、皆”等來加強判斷外,最常見的是帶有“甲者,乙也”,“甲,乙也”,“甲者,乙”,“甲,乙者也”等結構形式的判斷句,而其中最醒目、最易掌握的就是“……者,……也”,所以,就出現了把帶有“……者,……也”形式的句子都判斷為判斷句的錯誤。
王力認為:“判斷句有一種最常見的活用法,就是采用判斷句的形式來解釋原因。例如: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患者,馮諼之計也。(《戰(zhàn)國策.齊策四》)……在現代漢語里,‘是’字也可以用來解釋原因。由此可見解釋原因和判斷在性質上是相近的?!奔热皇腔钣茫筒⒎瞧浔举|。因此,帶有“……者,……也”結構形式的句子除了表示判斷外,還有一種作用是解釋原因。諸如“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之類的句子并非判斷句,而是用“……者,……也”的形式來解釋原因。
要快速地判斷帶有“……者,……也”結構形式的句子是否是判斷句,除了看句子中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是否作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還必須具備下面兩個條件:
(一)用數理邏輯中的“充要條件”法判斷“甲”和“乙”互為充要條件
如果有事物情況“甲”,則必然有事物情況“乙”;如果沒有事物情況“甲”,則必然沒有事物情況“乙”,“甲”就是“乙”的充分必要條件(簡稱:充要條件)。簡單地說,滿足“甲”,必然“乙”;不滿足“甲”,必然不“乙”,則“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條件。
例如: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p>
“廉頗”是“趙之良將”。同樣,“趙之良將”是“廉頗”。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p>
“老師”是來傳道受業(yè)解惑的。同樣,來傳道受業(yè)解惑的是“老師”。
按照充要條件的說法,“甲”可以推導出“乙”,“乙”也可以推導出“甲”,“甲”和“乙”互為充要條件。
當然,有一種情況必須清楚:“乙”和“甲”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例(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中,“趙之良將”(乙)包含“廉頗”(甲),“廉頗”(甲)包含于“趙之良將”(乙)。盡管“乙”的外延大,但是“甲”和“乙”的內涵是一致的。
(二)在翻譯時能在主謂間加“是”
翻譯時,在一個具有“……者,……也”形式的句子的主語和謂語之間加進“是”,句子意思沒有太大出入,且依然順利通暢,該句子必然是判斷句。
例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薄皫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敝髦^間都可以加“是”。
而解釋原因的“……者,……也”句型一般不能加進現代漢語表示判斷的詞“是”,即使能加進去也是和其他的關聯(lián)詞語一起使用的。
例如:
(3)“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強秦之所以不敢給趙國加兵,只是因為我兩個人在趙國。
(4)“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把國家最需要解決的事放在前面,而把個人的仇恨放在后面啊。
這兩個例子中盡管能加進去“是”,但“是”是和關聯(lián)詞語“之所以……,是因為……”一起使用的,不是單純的判斷詞“是”。
由此可見,并非所有帶有“……者,……也”結構形式的句子都是判斷句,還可以用來解釋原因。只有既能使主語和謂語互為充要條件,還能在翻譯時在主語和謂語間加進判斷詞“是”,且句子中的謂語是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子,才是判斷句。
(郭國慶 甘肅莊浪二中 74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