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彩霞+梁晨
【摘要】轉基因食品因其風險的不確定性,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之一。本文以建構論為立足點,運用內容分析法剖析了《南方周末》對轉基因食品的報道,發(fā)現其所建構的轉基因食品風險圖景,主要運用事實框架、領導力框架和沖突框架來呈現。并基于媒體建構風險的視角,試圖從報道態(tài)度、視角和風險溝通等角度探討風險應對策略。
【關鍵詞】風險建構;轉基因食品;大眾媒體
在當今媒介化的時代,公眾對風險的認知大多依賴媒體的建構,雖然科學界對轉基因食品的風險還沒有定論,但公眾卻著實地感受到了風險,這種風險是大眾媒體建構而成的。大眾媒體的風險建構,不僅影響公眾對轉基因食品風險的認知,也會進一步影響相關企業(yè)、整個行業(yè)乃至整個社會的發(fā)展。
本文以《南方周末》為例,描述大眾媒體建構的轉基因食品風險圖景、分析建構風險的框架,并提出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
一、大眾媒體的轉基因食品風險圖景
經統(tǒng)計,《南方周末》2003-2014年以轉基因食品為主要議題的報道共34篇,其中,有14篇報道具有明顯的負面傾向,占到41%;有16篇報道采用中立的基調,占到47%,而在這部分報道中大多是在報道轉基因食品積極面時,不忘表現其消極面;只有4篇正面報道。由此可見,在《南方周末》有關轉基因食品的報道中,雖逐步出現正面的報道基調,但更多的是在謹慎的態(tài)度下,報道有關轉基因食品的風險隱患、消極影響等負面信息。
縱觀12年的報道,《南方周末》通過對轉基因食品的報道,建構了轉基因食品形象演變以及專家學者、相關利益方、政府等相關主體的形象。
(一)轉基因食品的形象演變
分析發(fā)現,《南方周末》2009年以前的所有轉基因食品報道都是負面基調,關注的焦點集中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隱患上。2009年之后的報道焦點仍是轉基因食品的風險,但不再只是一味地報道轉基因食品存在風險,而是采取更溫和的態(tài)度,通過呈現不同意見群體的聲音,塑造轉基因食品風險不確定性的形象。
在報道轉基因食品的潛在危害時,與之前相比,2009年之后在標題的處理上不再一味明確地使用“安全隱患”等詞語進行定性,而主要通過意見主體的表態(tài)或轉基因食品推廣受阻的事實,間接表達其風險性。同時,2009年以后出現了更多從中立的謹慎立場去報道轉基因食品的新聞,強調其風險的不確定性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只報道其優(yōu)點或危害。如2011年8月18日的報道《轉基因之爭的本質與來龍去脈》中,作者明確提出“轉基因的安全性,要看它是否會引起人體的病理反應”。
(二)專家學者:不同意見群體的身份對立
12年的報道中,無論是報道對象主體還是消息來源類型,最多的是專家學者,在全部34篇樣本中,有8篇的作者是專家學者??梢?,在轉基因食品這個特殊的議題報道中,權威專家學者的行為與態(tài)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報道中,專家學者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轉基因領域的研究專家,絕大多數都支持轉基因食品;另一類是非轉基因研究領域的專家,包括生態(tài)學、環(huán)保等領域的專家,這類專家則多是反對轉基因食品。兩類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形成了對轉基因食品的不同態(tài)度。大多數轉基因研究專家以國家利益為出發(fā)點,支持轉基因食品。如2011年5月12日的報道《中國轉基因安全摸底——被雪藏的轉基因秘密》中,有專家認為“大力發(fā)展轉基因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也有專家提出“服務于社會的轉基因技術本身并不是惡的,安全性可評估,但現在被政治化了”。非轉基因研究領域的專家對轉基因食品的態(tài)度主要持反對意見,他們的立足點是人體健康與生態(tài)安全。如2013年7月25日的一則報道《千人試吃轉基因大米:一場嚴肅的科普活動?》中,就有學者指出“轉基因存在的不是風險問題,而是危險問題”,認為“其對生態(tài)、動物、人類都存在危險”。
(三)利益相關方:不同需求下的利益對立
研究樣本發(fā)現,在轉基因食品的報道中,利益相關方除了前文所述存在角色沖突的轉基因研究專家外,還有與之相關的農民、企業(yè)和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認知的差異,再加上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使他們之間產生了利益對立的局面。
報道中出現的相關企業(yè)主要是國內一些種子公司,以及以孟山都為代表的跨國企業(yè),他們與轉基因食品的發(fā)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報道呈現的企業(yè)形象大多都是為了企業(yè)切身利益,堅持生產轉基因作物或食品的公司。如 2005年3月31日的報道《卡夫食品再陷“轉基因風暴”:這次是在中國》,報道了直接生產食品的公司卡夫食品,即使曾因轉基因食品原料問題在歐洲的利益受到影響,仍不惜在中國的市場中使用轉基因原料。
農民多數情況下處于被動的地位,他們對轉基因食品缺乏了解,在轉基因食品的種植中被動地受相關利益公司的影響。如2005年4月14日的調查報道《轉基因稻米驚現市場》指出,記者在調查中發(fā)現“很多農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轉基因水稻”,只是為了抗蟲而種植,然而,在看到連蟲子都不吃轉基因稻米時,“他們也對食用轉基因稻米保有戒心”,大多都賣給了經銷商。
報道中直接以消費者的口吻表態(tài)的屈指可數,其形象多是通過其他主體對消費者的分析和建議而出現的,只有2012年6月28日的新聞《孩子吃什么油,誰說了算?轉基因大豆油成北京學校食堂主力》,是以消費者為主要的意見表達主體進行報道的,在報道中,“‘家長團呼吁換油,認為自己有權利選擇孩子吃什么油”,作為事件主體之一的“家長團”與其他利益方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與角逐。無論是從僅有的少數以消費者作為主體發(fā)聲的報道中,還是從大多數以第三方口吻體現消費者意見的報道中,都不難發(fā)現,《南方周末》所呈現的消費者形象是以反對和拒絕食用轉基因食品為主的。
(四)政府部門:矛盾的態(tài)度與行為
一方面,政府通過對已批準的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表態(tài)來明確表達支持意見,試圖消除公眾的疑慮。如2012年6月28日的報道《孩子吃什么油,誰說了算?》中,寫到“農業(yè)部曾表示已獲批準應用和進口的轉基因生物和非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是一樣的,公眾可以放心食用”。另一方面,在發(fā)布有關轉基因政策和調查結果的過程中,政府的表現又相當“低調”。如2011年5月12日的報道《中國轉基因安全摸底——被雪藏的轉基因秘密》中,不僅在標題中就用“雪藏的秘密”來定性政府的行為,還在文章中表示,對安全摸底的詳細信息,“農業(yè)部則諱莫如深”。
綜上,通過報道議題的選擇和報道主體形象的塑造,《南方周末》在報道中呈現出具有風險的轉基因食品、角色沖突的“挺轉”專家、惟利是圖的企業(yè)、不知情卻種植又拒絕食用的農民、拒絕食用的消費者、態(tài)度謹慎又曖昧的政府等一系列圖景。在加深受眾不安全感的同時,一步步凸顯轉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的風險?!赌戏街苣吩诮嬤@一風險圖景的過程中,風險也由轉基因食品本身潛在的風險,轉化為另一類風險——公眾因對有關專家和企業(yè)的質疑而對轉基因食品相關產業(yè)產生了懷疑,進而對政府產生了不信任。
二、大眾媒體建構風險的框架
風險社會學家認為,“大眾傳媒是一種制造風險的技術”,[1]其制造風險的方式就是在新聞報道中對風險進行建構,因此,新聞報道的框架就是建構風險的框架。在此重點分析《南方周末》報道轉基因食品的框架,以及在框架中使用了怎樣的呈現機制來建構風險的。
(一)新聞通用框架
分析發(fā)現,《南方周末》轉基因食品報道中主要選擇的是事實框架、領導力框架和沖突框架,分別占比為29%、23%和18%。
1、事實框架
《南方周末》的轉基因食品報道以事實框架為主,說明其在報道中以客觀事實為基礎,能盡量做到客觀、全面的報道。同時,在采用事實框架的報道中,主要是有關轉基因食品的負面議題。而在報道負面信息時選擇事實框架,有利于增強說服力,使媒體的態(tài)度傾向通過可信度強的新聞事實傳遞給受眾,提高傳播效率。例如,在《轉基因稻米驚現市場》《漏網之稻——“高墻深河”、嚴打整治,仍見轉基因違規(guī)擴散》報道中,走訪調查轉基因違規(guī)擴散的事實、及多個當事方表述中對違規(guī)事實的再現等,都在強調:還難以確定風險性的轉基因食品已經出現在市場中、這種現象是違法的、會損害消費者的切身利益等。再如,《轉基因在美國遭到阻擊》《美國是如何管理轉基因的?》《轉基因甜玉米在美國的遭遇》等報道中,轉基因食品的發(fā)展在美國受阻的一系列事實給受眾呈現了這樣一幅圖景:在美國,轉基因食品面臨的是政府的謹慎管理、消費市場中的重重阻礙等發(fā)展困境。
這些報道在陳述客觀事實的背后,向受眾呈現的是轉基因食品安全隱患等負面信息。事實框架側重對風險事實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風險。
2、領導力框架
除事實框架外,使用最多的就是領導力框架?!赌戏街苣吩趫蟮乐凶⒅赝ㄟ^表達專家學者、政府等權威主體的行為、態(tài)度與立場進行報道。而在采用領導力框架的全部樣本中,三分之二左右表達的主旨都是權威主體認為轉基因食品風險的不確定性不容忽視、要謹慎對待,甚至是直接表達“反轉”態(tài)度。其中,《轉基因,可以慢慢來》等報道以專訪的形式,表達專家或權威組織謹慎對待轉基因食品的態(tài)度。而有些報道則直接表達了權威主體的反對意見,如《轉基因稻米,不試不吃》就表達了“不試不吃”的態(tài)度。
與一般的社會公眾相比,權威主體通常擁有相對更多的風險知識、鑒別風險的能力和條件。在報道中強調他們的謹慎態(tài)度亦或堅定的反對立場,都似乎是在向受眾強調轉基因食品的風險。
3、沖突框架
沖突框架往往側重于表現不同主體之間因為矛盾產生的意見、行為交鋒,包括對科學認知或事實的爭議。這類報道中不僅有對轉基因食品本身的安全系數的爭議,還有對與其相關的經濟、政治利益等的討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大豆種植業(yè)緣何不斷萎縮?》《轉基因濫種,誰的丑聞?》兩篇文章就直接以正、反兩方辯論的形式,再現了不同意見主體針對轉基因食品的意見沖突。在沖突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幅景象: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未知的,其背后有關的經濟、政治問題等復雜因素又在暗示著對轉基因食品的推廣是利益方的有利可圖、可能會威脅“我們”本國的糧食安全等等。
在新聞報道里,沖突中所顯示的復雜因素增加了受眾對轉基因食品風險性的確定。面對不確定的風險,人們會更傾向于選擇拒絕來減少可能存在的風險的傷害。
綜上,《南方周末》在報道中通過使用事實框架、領導力框架和沖突框架建構了轉基因食品的風險,在并沒有任何關于轉基因食品造成客觀危害的情況下,對報道事實、權威主體意見以及沖突焦點的選擇,以及報道中暗含的各種關系,使風險在建構中被凸顯和放大了。
(二)呈現機制
在上述新聞通用框架的使用中,轉基因食品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確認,那么,風險又是如何呈現的呢?
1、消息來源:多而權威
分析發(fā)現,《南方周末》在報道中使用的消息來源數量相對較多,試圖通過采取更多的消息來源增強報道的客觀性,如文中消息來源數為10個以上和3-5個的報道篇數較多,占比分別是38%、35%,在消息來源類型的采用上,則以權威性較高的專家學者和政府為主,占比之和超過50%,而報道中專家之間的爭議、政府的曖昧態(tài)度,表明轉基因食品可能存在風險的這一事實是有根據的。
2、意見呈現方式:多方但未形成對話
分析數據可以發(fā)現,《南方周末》注意表達多方意見主體的聲音,在報道中采用不同意見主體的聲音較多,超過60%;但不同意見主體間沒有形成有效的對話,僅有9%的報道中形成了對話;同時,占比較高僅表達單方意見的報道量(38%)也不容忽視??梢?,在意見表達方面,《南方周末》選擇了相對孤立的呈現方式,使意見主體在對風險的表態(tài)上缺乏有效的對話。轉基因食品本身就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而相對孤立的意見呈現方式會大大降低不同意見群體針對風險的溝通效率,無疑會將沖突與矛盾擴大。因此,應對風險的框架是缺失的,所以這樣的風險呈現機制不僅沒有起到有效的風險溝通,還在一定程度上會放大風險。
三、轉基因食品風險的應對
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專家學者通常是風險的預測方、評估方及決策人。[2]然而,針對科學技術導致的不確定的風險,公眾的風險感知與專家的評估之間往往存在差異,進而也會導致風險管理上的沖突。風險社會研究者認為,這是公眾對政府、科學界等“信任危機”的反映。[3]而新聞框架在組織新聞生產的同時,也建構著生活現實,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依據,[4]公眾的風險感知很大程度上依賴媒體的風險建構。
分析《南方周末》的轉基因食品報道發(fā)現,不斷增多的報道量、對報道視角的選擇、對轉基因食品本身及相關主體形象的塑造、對風險程度和成因的定性、新聞框架的使用及其呈現機制等,都成為轉基因食品風險的放大器。盡管其在報道中做到了盡量注意均衡,但正面信息的積極效果似乎也總抵不上負面信息引起的恐懼效果大。從風險圖景和風險建構框架的特征中也可以看到,《南方周末》就是在這樣的風險放大器中增強受眾的不安全感,將風險由對轉基因食品本身安全性的爭論,演化為對政府和科學界的質疑。公眾對政府和科學界的信任危機也就由此產生。因此,有必要從媒體建構風險的視角,探討風險應對思路。
首先,媒體在報道風險時不能貿然下結論、選擇傾向性報道。媒體報道面對的主要受眾既不是堅定的“挺轉”派,也不是“反轉”派,而是大多數對轉基因食品風險性不確定的受眾,媒體的報道態(tài)度很有可能影響受眾對風險的判斷。因此,面對未確定的風險,媒體不能貿然下結論、選擇報道傾向,要盡量客觀全面地報道風險,不能夸大或回避轉基因食品的利或弊。
其次,媒體不能忽視從科技視角報道風險的重要性,應盡量用簡潔通俗的語言傳遞科技信息。從報道議題和風險歸因可看出,《南方周末》的報道以經濟視角為主。轉基因食品本身的風險性尚未確定,就試圖將公眾的注意力轉向經濟問題,會加劇公眾的不信任感、放大風險。對于普通公眾來說,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關注的焦點,媒體應盡量用簡潔通俗的語言傳遞科技信息。
此外,作為風險傳播主體,媒體在報道中要充分發(fā)揮監(jiān)督功能和風險溝通功能。媒體作為風險溝通的重要平臺,是科學界、政府和受眾溝通的橋梁。報道轉基因食品時,媒體難免會傾向于選擇專家、政府等權威信源,但不能忽視公眾的聲音,并且在風險報道中不僅要呈現多方意見,更需促成不同意見主體間的對話,發(fā)揮媒體的監(jiān)督功能和風險溝通作用。[5]
注釋:
[1][5]芭芭拉·亞當、烏爾里?!へ惪?、約斯特·房·龍·風險社會及其超越:社會理論的關鍵議題[M].趙延東等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8.
[2][3]謝爾頓·克里姆斯基、多米尼克·戈爾丁.風險的社會理論學說[M].徐元玲等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66、167.
[4]塔奇曼.做新聞.[M].麻爭旗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2.
參考文獻:
[1]烏爾里?!へ惪?風險社會[M].何博聞譯.江蘇:譯林出版社,2004.
[2]烏爾里?!へ惪?世界風險社會[M].吳英姿,孫淑敏譯.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尼克·皮金等.風險的社會放大[M].譚宏凱譯.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
[4]朱安達.爭議性科技議題的媒體報道框架研究——以《人民日報》和《中國科學報》為例(2003-2013年)轉基因議題報道為例[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
[5]丹尼斯·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崔保國、李琨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7]黃旦.傳者圖像: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建構與消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8]陳瀟瀟.全球變暖風險的國際媒介建構——以中美通訊社報道為例[D].武漢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