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鳴,李卓妮
(黑龍江科技大學, 哈爾濱 150022)
?
個體特質對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影響研究
李一鳴,李卓妮
(黑龍江科技大學, 哈爾濱 150022)
摘要:中外聯(lián)合辦學項目是中國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探索,是由國內高校和國外科研院校溝通合作、多元協(xié)調,對國內本科生或研究生進行的分階段、多模塊、多周期的學歷教育形式;大學生個體特質等因素對大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具有直接或間接、或大或小、顯性或隱性影響,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法,對中外聯(lián)合辦學項目大學生跨文化適應狀況進行全面考察,并回歸分析中外聯(lián)合辦學項目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影響因素,為中外聯(lián)合辦學項目的有序進行、大學生接受高效國內外聯(lián)合教育等提供優(yōu)化參考。
關鍵詞:個體特質;大學生;跨文化
跨文化能力是中外聯(lián)合辦學項目大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的重中之重,大學生跨文化適應狀況如何、大學生跨文化能力受哪些因素影響。為了認知了解這些問題,筆者設計了具有一定針對性、操作性、可行性與客觀性的中外聯(lián)合辦學項目大學生跨文化適應情況調研問卷,重點考察大學生的留學動機與期望、個體特質、涵化態(tài)度、社會支持、國內培養(yǎng)等維度,對中外聯(lián)合辦學項目大學生的心理適應問題與社會文化適應問題進行全面調查,以系統(tǒng)把握中外聯(lián)合辦學項目大學生跨文化適應的整體情況,理清中外聯(lián)合辦學項目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影響因素[1]。
一、個體特質情況與跨文化能力的調查設計
為全面把握個體特質對中外聯(lián)合辦學項目大學生跨文化適應狀況,筆者設計的個體特質對中外聯(lián)合辦學項目大學生跨文化適應情況調查問卷,包括性別、年齡、專業(yè)、國外留學時間、聯(lián)合辦學項目類型、所讀學歷層次、留學國家、畢業(yè)后計劃、國外朋友數(shù)量等九部分內容,以描述聯(lián)合辦學項目大學生的基本統(tǒng)計信息。具體內容如下:
本研究與黑龍江省5所高校國際教育學院或國際合作交流中心進行積極合作,依托QQ、EMS即時通信工具為交流手段,通過郵箱進行問卷發(fā)放,對五所高校在外進行中外聯(lián)合培訓的200名大學生或研究生進行問卷調研。研究對象包括本科生或研究生等中外聯(lián)合辦學項目學生,項目學生所在院校包括美國、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本研究通過郵箱共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74份,調查問卷有效回收率87.0%。
二、個體特質情況與跨文化能力的結果分析
從調查問卷的信度分析來看,調整問卷的整體信度系數(shù)Cronbach α為0.869、社會支持內容的信度系數(shù)Cronbach α為0.923,表明調查數(shù)據(jù)具有較好的信度。其具體結果分析情況如下:
從性別結構上看,中外聯(lián)合辦學項目的男學生與女學生在跨文化心理適應與社會文化適應上并不存在統(tǒng)計顯著性;從學歷結構上看,中外聯(lián)合辦學項目的本科生與研究生的跨文化心理適應與社會文化適應顯著相關,且本科大學生的跨文化心理適應與社會文化適應得分顯著高于研究生,即中外聯(lián)合辦學研究生的跨文化適應情況較好。
從專業(yè)結構上看,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其跨文化適應得分存在一定差異,以理工科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得分最高,文科與商科的跨文化適應得分較低。從心理適應情況上看,理科、工科、文科與商科大學生的心理適應得分并不存在顯著差異;從社會文化適應情況來看,理科、工科、文科與商科大學生的社會文化適應得分存在顯著差異,尤以商科大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分數(shù)最低,其跨文化的社會文化適應情況良好。從畢業(yè)后打算來看,畢業(yè)后不同計劃的大學生其跨文化心理適應與社會文化適應并不存在顯著差異性,即大學生的畢業(yè)后打算與其跨文化心理適應和社會文化適應并不存在顯著相關性。從當?shù)嘏笥褦?shù)量來看,大學生的當?shù)嘏笥褦?shù)量與其跨文化心理適應與社會文化適應存在顯著差異性,當?shù)嘏笥褦?shù)量越多,大學生的跨文化心理適應與社會文化適應得分越低,其跨文化適應情況越好;當?shù)嘏笥褦?shù)量越少,大學生的跨文化心理適應與社會文化適應得分越高,其跨文化適應情況越差。
表1 大學生的個體特質情況描述
三、大學生的個體特質與跨文化適應情況分析
根據(jù)中外聯(lián)合辦學大學生個體特質情況與跨文化適應的統(tǒng)計分析,學歷結構、留學時長、專業(yè)結構、當?shù)嘏笥褦?shù)量等對大學生的心理適應或社會文化適應具有顯著影響,其性別結構、年齡結構、畢業(yè)后打算等對大學生跨文化適應情況的影響并不顯著。
從學歷結構上看,項目研究生的跨文化心理適應、社會文化適應情況較好;這得益于項目研究生在國內接受了更為全面、有效、充分的語言培訓、跨文化溝通訓練、專業(yè)基礎課程學習或國外文化教育,且項目研究生具有更為豐富的社會實踐經(jīng)歷與社會活動經(jīng)驗[2],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社會文化環(huán)境,能夠更好地認知國外的價值觀念、邏輯意識、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能夠維持健康的心理、積極的情緒等。
從留學時長來看,大學生的留學時長越長,其跨文化心理適應與社會文化適應情況越好。大學生國外生活始終面臨著較大的學業(yè)壓力與語言問題,當其初到東道國時,大學生必須盡快安排食宿、交通等日常生活事宜,快速適應當?shù)卣Z言環(huán)境與交流方式,快速融入國外院校的教學環(huán)境與學習氛圍,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心理壓力與學業(yè)負擔[3]。當大學生的國外學習生活進入正軌時,其語言問題得到緩解、教育教學開始深入,心理情況趨于穩(wěn)定;大學生才有足夠精力、時間與當?shù)厝诉M行適度地交流、溝通,才能夠深入認知當?shù)氐奈幕h(huán)境、交流模式、行為方式,其心理適應與社會文化適應情況趨于轉好。大學生的留學時間越長,其對國外文化、價值觀、行為的認知程度越深,可能對國外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對比反思,可能面臨一定的文化沖擊問題,并能夠根據(jù)長期的生活經(jīng)歷與交際經(jīng)驗,構建適宜的跨文化交流策略,以有效處理學習、社會交往、生活中的沖突事件,大學生的心理適應與社會文化適應情況較好。
從專業(yè)結構上看,各學科大學生的心理適應并不存在顯著差異,但社會文化適應的統(tǒng)計學差異性較為顯著,且文科與商科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情況明顯優(yōu)于理工科大學生[4]。文科與商科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相對較小,當其掌握了較好語言交流能力時,其就能夠根據(jù)國內專業(yè)基礎與學習技能有效地參與國外教學、有效地開展科學研究;而理工科專業(yè)的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要求較高,大學生常被要求以小組形式完成一些難度較大的項目,使其需要大量時間與精力進行文獻查閱、實驗練習或科研攻關,而鮮有時間與小組外的當?shù)厝诉M行接觸、交流和溝通,而阻礙其跨文化交流能力與溝通技能的提升,使其存在明顯的社會文化適應問題。
從當?shù)嘏笥褦?shù)量來看,大學生的當?shù)嘏笥褦?shù)量與其跨文化心理適應與社會文化適應存在顯著差異性,當?shù)嘏笥褦?shù)量越多,大學生的跨文化心理適應與社會文化適應得分越低,其跨文化適應情況越好;當?shù)嘏笥咽谴髮W生獲得直接支持與幫助的最重要的部分,其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最有效、最客觀、最直接的語言幫助、信息支持、情感感知與知識交流,并有助于大學生快速地融入當?shù)厣鐣幕h(huán)境,以提升其社會文化適應能力、減少其心理適應問題等。
參考文獻:
[1]李一鳴.高校輔導員工作模式轉型研究[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2]李一鳴,姜寧,劉帥.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音樂發(fā)展概述[J].藝術科技,2014,(7).
[3]李一鳴,常亮,郝祁霞.高校德育實踐缺位的原因分析[J].高教論壇,2013,(8).
[4]李一鳴,李卓妮,黃城銳.文理分科視域下大學生跨文化適應能力的現(xiàn)狀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11).
[責任編輯:曲占峰]
收稿日期:2015-03-08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文理滲透視域下的大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JG2013010500)
作者簡介:李一鳴(1981-),男,遼寧丹東人,外國語學院學工辦主任,講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卓妮(1986-),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2013級公共管理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7966(2016)03-0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