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摘 要: 法治中國建設為高校工會詮釋出一個全新發(fā)展時代的到來,轉(zhuǎn)型社會的價值訴求期待高校工會維權能力的提升。高校工會在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的建設方面應有積極表現(xiàn),重點以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來不斷提升其維權能力。
關鍵詞: 法治維度;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建設;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101(2016)02-0097-04
Abstra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labor un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ow enjoy a new era of development. The new values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cal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abor unions ability to safeguard rights. Labor union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houl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apacity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system, with the focu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bility to safeguard rights by law-guided thinking and practice under the rule of law.
Key words:legal dimension; labor unions;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ability to safeguard rights; practical path
“高校工會是全體教職員工的群眾性組織,以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為天職,并且代表教職工參與學校管理,監(jiān)督各項教務與行政。工會工作體覺校情、民情,參政議政,有利于發(fā)現(xiàn)問題,排查矛盾,化解糾紛,創(chuàng)新校園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腐敗,維護教職工權益, 從源頭上解決矛盾與糾紛,從根本上防止民事和行政糾紛向刑事犯罪案件的轉(zhuǎn)化?!盵1]中國共產(chǎn)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部署,高校工會在新的時代中應積極關注法治中國建設,不斷提升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水平,尤其在維權能力建設方面適應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對其的常態(tài)化要求。
一、新時期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建設的價值訴求
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對于高校工會而言,即是要求工會工作必須遵循法治規(guī)則并依照其內(nèi)在邏輯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高校工會要能獲得教職工的信任和認同,就必須確立現(xiàn)代社會所必需的民主、法治意識,主動、依法、科學維權?!盵2]我國高校發(fā)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也就是高速發(fā)展與風險挑戰(zhàn)并存的時期,所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問題不斷考驗著高校工會的維權能力建設,也確證出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關涉其多元化的價值訴求。
首先,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建設是實現(xiàn)高校全面改革的核心路徑。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法治中國的基本要求,對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建設而言,其也是必然訴求所在。隨著系列性高校發(fā)展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出臺,為高校法治化改革的實踐運行注入制度建設的基本依據(jù)。高校全面改革所面對的各種矛盾也會隨著主體訴求多元化的趨勢易趨鮮明,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建設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確證自身工作的合法性與正當性,成為確保高校全面改革的核心路徑所在。
其次,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建設是保障教職工合法權益的基本路徑。高校工會是在黨的領導下高校教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它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依照工會章程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國家保護其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高校工會在維權能力建設上對教職工的合法權益的知悉與了解是其確立認同的前提,根據(jù)《憲法》和《《工會法》,高校工會在維護教職工在社會、高校以及相關行政機關管理等事務中具體權益方面,展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功能釋放機遇。如何實現(xiàn)高校工會的維權能力提升對于其法治維度的考量標準似乎較為簡單,其實在知識分子較為集中的高校所表現(xiàn)出的一些不為和亂為,給教職工權益的保障帶來的不僅僅是單個個案的糾紛解決問題,所涉及的是法治信仰問題,堅持保障教職工合法權益應是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建設的基本路徑。
最后,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建設是實現(xiàn)高校和諧校園的關鍵路徑。校園文化建設視角所詮釋的內(nèi)涵更多地在大學生群體的關注方面,其實教職工的權益維護也是高校校園文化的主體內(nèi)涵所在。高校工會在具體的實踐中維護教職工權益本身就是穩(wěn)定校園法治秩序的關鍵力量和解決糾紛的重要渠道,堅持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確定相關主體權利與義務的邊界,強調(diào)法律意識和程序理念,在高校與教職工以及大學生的多方主體實踐中,高校工會的維權能力建設需要關注的法治維度考量基準是實現(xiàn)高校和諧校園的關鍵路徑。
二、法治維度中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建設的基本內(nèi)涵
“工會是聯(lián)絡組織工人階級的政治團體。高校工會的組織對象是高校教師群體,它管理和組織高校教師,維護教師權益,適應和配合高校功能作用的發(fā)揮,高校中的工會管理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促進和提高高校的育人、科研以及社會服務功能,建立和諧自然的教職員工關系?!盵3]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建設遵循法治規(guī)制的基本要求,也就是依法維權的一般性表達,法治維度中的高校維權能力建設的內(nèi)涵需要關注的主要在其法律淵源和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邏輯關聯(lián)兩個方面。
第一,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建設的法律淵源。高校工會是高校黨委領導下的一級組織,其具有獨立功能尤其在維護教職工權益方面,關注高校工會的功能實現(xiàn)一般都傾注在溝通學校與職工的普遍性事務上,這也是其不被各方特別重視的主要原因。法治維度關注高校工會的維權能力建設首先應在依法治國的視域下,考察法律淵源對高校工會工作的法治邏輯起點的基本判斷上得以實現(xiàn)。法律淵源是指高校工會的所有工作所基于的前提和根據(jù),在法律規(guī)范的系統(tǒng)中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哪些具體法律。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建設的法律淵源可以從兩個方向進行把握,其一是高校工會維權的主體性地位確定的法律規(guī)范,主要包括《憲法》、《工會法》和《高等教育法》,這些法律規(guī)范主要在確立高校工會在維權功能實現(xiàn)過程中具有獨立地位的基本依據(jù);其二是高校工會維權過程中需要掌握的主要具體實體權利實現(xiàn)的法律規(guī)范,主要包括《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教師法》、《合同法》、《物權法》、《社會保障法》等,這些法律規(guī)范主要處理教職工在與高校以及其他社會主體糾紛過程中所需要熟悉的基本權利保障的依據(jù)。隨著社會發(fā)展的深入,教職工所遇到的糾紛會越來越復雜,需要熟悉的法律規(guī)范的范圍也會更多。
第二,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邏輯關聯(lián)。熟悉法律淵源只是法治維度中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建設的前提性問題和基礎,關鍵還是如何在現(xiàn)實實踐中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運用在具體的維權活動上。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關聯(lián)性是考驗高校工會維權能力的主要指標,也就是說只有把握了兩者的邏輯關聯(lián)才會真正提升其治理能力的水平。法治思維是指遇到問題首先是遵循法律的合法性思考以及規(guī)則意識,按照程序要求進行考量問題的解決方法,法治方式是指在法治思維的指導下遵循法律的規(guī)制,理性處理糾紛的具體程序行為。法治思維是法治方式的前提和基礎,具有先導性,法治方式需要法治思維的引導,同時法治思維要有法治方式來實現(xiàn)。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建設需要在處理兩者關聯(lián)中把握法治維度的規(guī)制意蘊,為其自身的正當性和合法性探尋科學化的實踐路徑。
三、高校工會維權能力現(xiàn)狀的實證分析
高校工會在各類高校的組織建設過程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關切,尤其在法治國家建設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中實現(xiàn)時代價值訴求的多元主體聚焦之下,但是,重視與現(xiàn)實的比較中卻似乎需要我們關注的問題還是較為突出和鮮明的。在實證考察有關高校的教職工以及高校工會工作人員的基礎上,我們發(fā)現(xiàn)主要問題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職工的主體意識不強,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糾紛的動力不足。實證考察中所接觸的教職工不管是普通的教師還是有關教授和管理干部,較少有人在主體性上強調(diào)自己的歸屬感。這是制約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治理高校的關鍵性原因,也是高校工會較難處理自己在高校與教職工之間的定位準確問題的關鍵所在。其次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糾紛時所持的動力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中國人情社會的基本態(tài)勢與慣習,也就是說熟人社會所堅持的思維定勢在高校發(fā)生各類糾紛時大家基本不會求助于法律來解決問題。
第二,高校工會組織及工作人員的法律知識較為欠缺,法律維權能力有待加強。高校工會的組建在各類高校的格局中因由各自的歷史發(fā)展而基本都是就地取材,也就是在一般性員工中選擇工會工作人員和干部配備,這種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結果必然是高校工會組織及工作人員的法律知識較為欠缺,后天的學習是其主要提高手段,而這類員工的考核過程中在此方面沒有具體的指標要求,所以相關法律知識缺乏的情況會繼續(xù)存在。在相關法律知識欠缺的背景中希望高校工會維權能力水平會有很好的表現(xiàn)也就只會是奢望。
第三,高校上層管理者的依法治校水平處于探索前進的階段,高校全面改革對治理能力要求越來越表現(xiàn)出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期待中。高校在處理行政權、學術權力以及教職工的民主管理權的全面改革為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提供了較為開闊的實踐平臺,但是在觸及具體改革問題時所需要的不僅僅是高校自身的能力建設問題,與整個國家的教育體制改革相關聯(lián),所以依法治校在法治國家層面所表現(xiàn)出的種種問題似乎在高校內(nèi)部較難有明確的答案,這些都會在高校工會具體維權的活動中表征出改革過程中的必然要面對的質(zhì)疑和追問。
第四,高校工會的法律宣傳工作沒有真正實現(xiàn)常態(tài)化機制。實證考察中發(fā)現(xiàn),多數(shù)高校工會的法律宣傳都集中在12月4號的憲法日這一天,全年的法律相關工作也只是圍繞這一天來組織安排,沒有較為常態(tài)化的機制來保障法律知識的普及,更不要說工會支持教職工在相關訴訟中的身影。當然,如果沒有在達成高校工會的維權能力建設的法治維度考量問題的前提下,來討論高校工會對法律宣傳工作的熱情如何得到激發(fā)與延續(xù),似乎只是空談其維權能力建設的具體實踐路徑。所以說在新的時代背景中關切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建設需要在法治維度上進行展開,實證考察中大多數(shù)教職工以及管理者都表現(xiàn)出對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關注和期待,說明其前景所明確出的種種目標與行動為高校工會指出較為科學化的實踐路徑。
四、法治維度中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建設的實踐路徑
高校的發(fā)展是在新的時代呼喚改革創(chuàng)新的主題中得到高速前進的,在其進程中可能遇到很多問題,甚至困境,唯有在法治的軌道上才會提供可靠的制度依賴。“在我國高校和教職工關系中,高校處于相對強勢地位,職工處于弱勢地位,高校教師工會的建立在于集中教職工的利益和意志成為與學校管理者事實上的平等主體以維護教職工利益?!盵4]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建設需要在關注高校全面改革的視域下堅持法治維度的思維和方式來不斷提升自身科學化水平。具體而言高校工會法治維度中維權能力建設的實踐路徑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首先,確立依法治校的改革理念,完善高校工會相關組織的制度建設。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建設需要在依法治校的改革理念下,才能真正解決其法律地位的基礎性問題,尤其在法治中國建設的過程中高校與相關主體間的訴訟糾紛越來越普遍。組織機構的制度建設在高校工會維權能力的具體實踐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種種不適應或者動力不夠,主要還是因為沒有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視角積極建構此方面的具體規(guī)章制度。法治維度的高校工會的規(guī)章制度建設需要強調(diào)的是明確相關權力與責任機制,依照法律與具體程序辦事是其主要內(nèi)容。
其次,營造常態(tài)化學習法律知識的氛圍,重視具體維權能力的法律實踐。法律知識的獲得需要在一定的氛圍中才會成為常態(tài)化的局面,為高校工會的維權能力建設帶來真正切實的改變,基本法律知識的學習需要結合具體的法律實踐才能夠得到體現(xiàn)。高校工會要面向教職工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活動,可以通過開設專題講座、舉辦培訓班等多種途徑,使相關法律法規(guī)在高校工會各級組織中深入人心,為高校工會維權工作創(chuàng)造良好的法治工作環(huán)境;也可以設立專門面對教職工的法律維權咨詢部門,幫助教職工解決有關維權方面的問題。高校工會工作者也應加強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切實提高自身依法維權能力。
最后,關注高校工會的工作重點和難點,形成多元化主體參與的維權機制。高校工會是在知識化普遍較高的教職工認知和認同學校發(fā)展的基礎上開展各項工作,區(qū)別與社會企業(yè)等其他工會,明確維權能力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是解決其在高校中法律地位與現(xiàn)實評價的主要指標和依據(jù)。法治維度中高校工會的維權能力建設,需要考量的主要應該在主體多元化參與的維權機制,也就是說,對教職工的社會主體、學校身份和教師職責等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權益內(nèi)涵往往是會發(fā)生角色沖突,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所主張的主體意識為該種情境所詮釋的往往成為理性的解決糾紛途徑。
隨著中國法治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處理矛盾已成為社會發(fā)展之必然。高校依法治校在全面改革的背景中為高校工會也詮釋出獨立法律地位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在具體教職工權益維護的實踐中不斷增長維權能力應該成為高校工會常態(tài)化的工作重點。參考文獻:
[1] 王順安.高校工會在創(chuàng)建平安和諧校園中的角色與路徑[J].河北學刊,2011,31(2):188-192.
[2] 何歷宇.關于新時期高校工會維權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的思考[J].特區(qū)經(jīng)濟,2014(3):225-227.
[3] 李言.論精細化思想在高校工會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行政與法,2012(1):50-52.
[4] 杜海燕,李克軍.大學教師協(xié)會聯(lián)盟對澳大利亞高等教教育雙軌制改革的影響——兼與中國高校教師工會比較[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6(5):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