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梅
寶貝,我愿意再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光陰,等待你慢慢長大。我會努力放下我的恐懼心和掌控欲,讓你按照自己的樣子去成長。
急于求成的媽媽,足以扼殺孩子的靈性
在幼兒園的鋼琴教室里,五歲的小女孩扎著小辮子,穿著花裙子端坐在座位上。那天是第一節(jié)鋼琴課,小女孩很期待,女鋼琴教師是不是很漂亮呢,脾氣好不好呢?她抬頭看了看媽媽,媽媽并沒有看她,只是抬起手腕看了看手表,嘟囔了一句:“老師可能要遲到了。”
教師果然遲到了,比約定的時間晚了十多分鐘。年輕的鋼琴教師一邊喘著氣,一邊不停地道歉。為了省課時費,媽媽沒有去琴行給女兒報名學琴,而是選擇了幼兒園教師推薦的在讀碩士生,一次課時60元,比琴行便宜40元。媽媽牽強地笑笑,對女教師說:“沒關(guān)系,開始吧?!睅缀鯖]有寒暄和情感的交流,小女孩的學琴之旅就這樣開始了。
每次上課,媽媽都認真陪伴著女兒,她覺得女教師教得有點慢。媽媽自認為粗通樂理,不需要用太多時間識記那些音名唱名,應該直接到鍵盤上去找美妙的節(jié)奏和音符。小女孩開始還有新奇感,漸漸地就不愿意上課了。第六節(jié)課,她坐上琴凳就打哈哈。第七節(jié)課,媽媽對女教師說:“這家伙可能不是學琴的料,她的姐姐學鋼琴悟性更高,可不可以把剩下的課時轉(zhuǎn)讓給姐姐?”女教師尷尬地笑笑,算是同意了。后來,小女孩姐姐的琴技日漸精進,已經(jīng)會彈很多首理查德克萊德曼的名曲。每當琴聲響起,就像一條小河在媽媽的心里流淌。媽媽滿意極了,而可憐的小女孩就這樣結(jié)束了和鋼琴的緣分。
這個媽媽,就是六七年前的我;那個小女孩,就是我的女兒晴晴。我急功近利,粗暴地干擾了她學琴的過程,并且“包辦”了她的思想。當她在琴行里說想學習打架子鼓時,我說:“寶貝,你真的喜歡打架子鼓嗎?還只是三分鐘熱情呢?這通常是男孩玩的,我們還是玩點別的樂器吧!”后來,晴晴學過琵琶、二胡、尤克里里,都沒有堅持下來。一個慣于代替孩子做主而急于求成的媽媽,足以扼殺孩子的一切靈性和興趣。在我將時間和精力從工作往家庭轉(zhuǎn)移的五六年中,晴晴被我全方位地管控,從自信開朗能歌善舞的寶寶變成了喜歡頂嘴,不再參加任何興趣班的六年級小學生。
改變孩子,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我一度很沮喪,天天被人叫“黃老師”,卻不知該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孩子,甚至連親子關(guān)系都處理不好。孩子不愛寫作業(yè),和父母頂嘴,喜歡上網(wǎng)玩游戲……所有讓父母焦慮的都是果實的問題。殊不知,病在樹不在果。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決定先改變自己。十一歲的晴晴,已處在青春前期,想得到大人們的尊重,而不是事事替她安排。我決定從扮演悅納女兒的媽媽開始。晴晴每天放學回家,我給她開門,送上一個溫和的笑臉,然后張開雙臂作出擁抱狀。第一次,晴晴很敷衍地回應了我的擁抱,然后一臉狐疑地說:“媽媽,你沒事吧!”我說:“媽媽沒事,我女兒大清早去上學,辛苦了。”
晴晴拎著沉甸甸的書包回她房間寫作業(yè)去了。看得出,因為我的擁抱,她很開心。這樣的擁抱方式,我們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親子關(guān)系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F(xiàn)在,晴晴每天一到家,會先撲上來摟住我的脖子,然后說“本寶寶今天累死了”“本寶寶今天很開心”等話語。媽媽,終于又成了她的朋友。
雖然我努力地調(diào)心調(diào)頻率,但考驗仍無處不在。一天,吃過晚飯,我喊在房間里玩耍的晴晴洗碗??晌疫B喊了三遍都沒有聽到女兒的回應。我心里的火苗突突就往上冒。我三步并作兩步走到女兒房間門口,但在推開房門的一剎那,我停下腳步,深呼吸,把開始的怒顏換成了笑臉。
我走到晴晴的面前,輕輕摘下她的耳機,柔聲說:“晴晴,知道我在叫你嗎?”她看了我一眼,不好意思地“哦”了一聲。我接著說:“媽媽忙了一整天,你去幫我把碗筷洗掉好嗎?”晴晴說:“好。”我說:“能現(xiàn)在就去洗嗎?”晴晴不情愿地關(guān)上電腦,起身。我牽著她的手,一直把她領(lǐng)到廚房里,然后說:“寶貝,辛苦你了,相信你會做得很好?!鼻缜缈纯次?,笑了,我看得出她是很樂意洗碗的。不出所料,她把碗筷洗得又快又好,而且把餐桌和廚房臺面收拾得干干凈凈。我在稱贊她的同時心里給自己點一個大大的贊。
媽媽曾經(jīng)錯得一塌糊涂,好在知錯能改
想起過去的大半年里,因為洗碗的事情,我跟晴晴的關(guān)系一度很緊張,每次喊她她都縮在房間里遲遲不出來。我怒氣沖沖走過去質(zhì)問,她不是說沒聽見就是說回應了我。我言語激烈說:“你是聾子嗎”“你這么大了洗碗都不愿意。”“你惹媽媽生氣等于不孝,知道嗎?”……一連串的標簽被貼在她的身上。每次較量的結(jié)果,是我們兩個人都氣得流眼淚。現(xiàn)在,一點小小的改變,讓我收獲了完全不同的結(jié)果。
原來,不是孩子變了,而是那個曾經(jīng)溫柔有耐心的媽媽變了。晴晴七歲時就開始洗碗,讀三年級以前,她一直洗得很認真,洗碗得分在家里穩(wěn)居第二,有時還超過我。她每次都會用干洗碗巾抹干鍋底,把鍋鏟洗得光亮如新。我無比自豪,那時逢人就夸女兒是理家能手。
那么,我們從什么時候開始發(fā)生了變化?是當我更加忙碌對她的關(guān)心漸少,對她的要求不夠重視時,還是潛意識里認為她長大了,做點家務理所當然時?晴晴慢慢放棄了被我高度認可的洗碗任務,經(jīng)常敷衍了事,最后淪為要我催逼。我的脾氣等級直線上升,焦慮的中年媽媽遇到青春前期的女兒,三天兩頭口水激戰(zhàn)。如今,當我把心里那只伸出去的拳頭收回來,當我言語慢下來身段低下來時,我發(fā)現(xiàn),晴晴還是那個聽話懂事的女兒,而是浮躁的我犯了很多無知的錯。
我漸漸地明白自己錯在哪里:高要求和高期待的父母,眼里全是孩子的不足,心里全是比較,言語行動上都是不滿。
因此,我想說:孩子,你慢慢來。媽媽曾經(jīng)錯得一塌糊涂,媽媽太心急,要求太高,一棵樹要長大,得耐心等十年。孩子要成才,父母得有陪蝸牛散步的耐心。我會努力放下我的掌控欲,讓你按照自己的樣子成長。你是獨一無二的,而每一天,于你和我都是今生最美好的陪伴。
編輯/木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