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萍萍
【摘要】在現(xiàn)行品德教材中,純品質教育類的課文有不少,要上出實效性,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是關鍵,而“知情先行”,才能“意行歸一”。通過實踐,筆者提出了以下三大策略:側擊:走近“高大上”,培養(yǎng)向心力;反證:設想“低小下”,增強避害力;移情:體驗“樂強真”,提升執(zhí)行力,使純品質教育的課文,學生愿學、愛學、樂學;把學到的思想品德理論內(nèi)化為自覺的行為,爭取學有所成,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關鍵詞】純品質教育 側擊 反證 移情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134-02
思想品德教育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內(nèi)部矛盾斗爭的過程;是組織學生活動統(tǒng)一各教育影響過程;是長期、反復、逐步提高的過程;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共同發(fā)揮作用的綜合過程。如下圖:
知行統(tǒng)一不但是品德課的出發(fā)點,而且是落腳點。在知行關系當中,“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要做到知行統(tǒng)一,要求學生從自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所學的理論更好地指導自己的行為和社會實踐活動,真正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
一、側擊:走近“高大上”,培養(yǎng)向心力
新的教材觀指出:教科書不只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更重要的功能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范例。教材是教師引發(fā)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材是開放的,給教學留下空間,使教師能夠聯(lián)系當?shù)睾蛯W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xiàn)象等吸收到課程內(nèi)容中去,對學生不斷地進行“旁敲側擊”,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向心力,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1.名人效應
名人是人們生活中接觸比較多,而比較熟悉的群體,名人效應也就是因為名人本身的影響力,而在其出現(xiàn)的時候達到事態(tài)擴大、影響加強的效果,這就是名人效應。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他們在某一領域有其過人之處,而且名人之所以能夠成功,也是付出了相當?shù)呐Φ摹R虼?,要根?jù)孩子們對名人的崇拜心理,讓孩子明白歌星、影星成功背后的努力。還要注意為孩子們選擇名人,如樹立一些科學家等名人形象。
例如二下《我和大師交朋友》單元,教材中就有愛迪生、牛頓、齊白石、錢學森、魯班等的事例,讓學生們聽聽、講講、談談,自然就能達成“崇敬大師、積極進取”的教學目標。但是,這些都是科學家,可以說是學生“遙不可及”的,如果能夠選用一些與學生“近距離”的,活生生的,那就更具說服力了,如屠呦呦、周杰倫等等。屠喲喲去年來了寧波,還在瑞典領獎時接受了寧波記者的采訪,關于她的學習經(jīng)歷、研究成果等等,新聞報道是很多的。因此,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選取了一些材料讓孩子們與屠喲喲來了個“親密的接觸”,孩子們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家長關注這方面的,在課堂上絕對引起了共鳴;第一次聽說的,還說回家要說給爸爸媽媽聽?!俺缇创髱煛钡慕虒W目標自然而然就達成了。
總之,品德教師也要“追星”,讓“追星”為我們的教學服務。因為成功的背后總有努力付出,讓學生們明白這樣的道理,從而激勵孩子們積極進取,純品質教育的目標就順利達成了。
2.新聞效應
心理學的實驗告訴我們,人們往往會對極為熟悉的、形象生動的、特點鮮明的信息產(chǎn)生積極的心理反應,不僅表現(xiàn)得非常敏感,而且容易印象深刻,我們習慣上稱之為新聞效應。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從網(wǎng)上下載新聞視頻也不再是什么難事,把它們放到我們的課堂上,其效果不言而喻。
例如,我在教學六下《發(fā)展中的城市》(第三單元)一課時,在“碧水工程”環(huán)節(jié),就采用了五水共治、“小魚治水清三河”的相關新聞:圖片展示、情況通報、微博微信……圖片中清清的小河,有的還是學校的老師們拍的,就是學校旁邊的一條河,學生們看了之后難掩興奮之情;通報中的數(shù)字比教材中的數(shù)字更吸引眼球,更讓學生關注;微博微信就更不用提……可以說,學生們參與了這樣的新聞,他們能不興奮嗎?這樣的新聞,就在身邊,是真實的,是生動的,是具有說服力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教師的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學過程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逼返陆處熞P注形勢,面向未來,并結合實際生活情況,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感悟人生、提升自我。
3.榜樣效應
在學生良好品質的培養(yǎng)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睂W生在學習中接觸最多、關系最密切的莫過于老師了,教師應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做學生的典范。
另外,同齡人之間的互相學習比較容易。對學生的每一點良好行為,都要及時給予表揚,在班上營造良好的氛圍。例如,一次公開課,教師上二上《你真棒》,是借班上課。該教師給一個班級里各方面都出挑的孩子拍了視頻,記錄了他平時學習的點滴:做家庭作業(yè)、練鋼琴……并進行了采訪,說到“苦與累”,這個孩子也說有的時候會有偷懶的思想。由于是孩子們都非常熟悉的人,孩子們本來就對這個孩子有所了解,也敬佩他,所以教學時了解得更深入了,教學目標的達成“水到渠成”。課后,我們在交流中,都說這堂課不僅讓其他孩子深受觸動,以后的學習中會更加有毅力,而且對這個孩子也很有觸動,他以后再也不會想著偷懶了。
二、反證:設想“低小下”,增強避害力
這里說的“反證”,不是平常意義上的“反證”,而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設想“如果不這樣做,會怎么樣?”讓學生們認識到“不這樣做”的危害,從而提升他們的避害力,去“這樣做”。
1.后果震驚
學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必然耳濡目染了一些社會現(xiàn)象。因而,在教學中尤其不要回避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遇到的種種矛盾,讓導行內(nèi)容接近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們設想后果,充分感受“后果”的可怕,從而起到讓孩子內(nèi)心震驚的作用。
例如在四上《誠實是金》(第一單元)一課中,在“放大鏡”這一板塊,我讓學生進行情景模擬:考試考了78分,沒有告訴家長,接下來……學生們表演得非常起勁:有的提心吊膽了許多日子,有的越考越差,有的最后被發(fā)現(xiàn)打了一頓……總之,都沒什么好結果??荚嚳疾盍瞬m著家長,班里大部分孩子有這樣的經(jīng)歷,他們也一定經(jīng)歷過之后的忐忑不安,因此,讓孩子們演一演“隱瞞后發(fā)生的事”,很貼近學生的實際。最后,學生們得出結論,還不如當時就告訴爸爸。
我們不難看出,通過對后果的設想,孩子們內(nèi)心的震驚是不言而喻的。在“寬容”“尊重”等的純品質教育課文中,我們都可以通過設想后果的方式讓孩子們的內(nèi)心受到震動,從而感到不能這樣,增強避害力。
3.輿論震撼
輿論的定義非常多樣化,“意見”始終是輿論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輿論的本體,輿論傳播所著眼的也是意見的流動問題。意見通常是通過與態(tài)度、信念和價值,尤其是和態(tài)度相比較來界定自身的。而關乎小學生品質的輿論,一般以班級輿論為主。班級輿論對孩子品質形成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把輿論的作用應用到我們的品德純品質教育的課堂,那勢必大大提高品質教育的實效性。
例如在教學六下《勞動成果要珍惜》一課時,在“透視鏡”板塊有一幅圖,兩個孩子在野餐,男孩子隨手扔掉了一個面包,并說:“面包才多少錢一個,扔掉算了?!弊寣W生說說對這個男孩子的看法。學生有的說:“太不應該了,一點兒都不愛惜糧食?!庇械恼f:“我不愿和這樣的人交朋友,他太浪費了,還不承認錯誤?!边€有的說:“我們班的?鄢?鄢就和他差不多,可能家里的錢太多了。不喜歡吃干嘛要帶呢?”“我嚴重鄙視這種行為,世界上吃不飽的人還多著呢!”……總之,要把這個男孩子淹死在唾沫星子里了。其他有過這樣行為的學生默不作聲了……
從上例可以看出,通過班級輿論的設想,對孩子的心理產(chǎn)生了巨大的震撼力,“避害力”自然就形成了,孩子們一定不會再浪費糧食,就算自己不愛吃,也不會再隨意丟棄了,就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2.法律震懾
法律,對學生來說是有很大的威懾力的,如果在教學中,我們稍加利用法律的震懾作用,那么,我們的教學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上述片段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推進一步:如果撒謊撒慣了,結果會怎樣?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議論:會用另一個謊言去彌補,結果撒的謊越來越多;長大后會撒更大的謊,會成為“詐騙犯”,會坐牢的……時機成熟,直接出示法律條文:《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guī)定詐騙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shù)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chǎn)?!鞍?!”孩子們看了條文后倒吸一口涼氣。所以,不要撒謊啊!誠實是金。
我們還可以運用《法制前線》中與品質教育有關的視頻,讓學生觀看、感悟,看看那些“罪犯”的“下場”“悔意”,從而達成“震懾”的最終目的。
三、移情:體驗“樂強真”,提升執(zhí)行力
情:即思想品德方面的情。而純品質的課堂教學,很難產(chǎn)生與現(xiàn)實生活中相同的情感,因此,游戲的作用就不可小覷了。
1.以心理游戲移情
心理游戲是人為創(chuàng)設一定情境,幫助團隊中個體認識、發(fā)現(xiàn)自我,調整自我和他人關系的活動過程。心理游戲在依托心理學的強大理論支撐下,體現(xiàn)出“寓教于樂”的氛圍,通過游戲活動的形式使課堂教學煥然一新,達到去抽象、增形象的教學效果,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習知識,并增進師生間的互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掌握并運用教材知識內(nèi)容,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例如,在《退一步海闊天空》一課中,一教師在引導學生“不能寬容無度”上就采用了心理游戲。這個心理游戲的道具很簡單——氣球。首先,她讓兩個孩子上臺來戳氣球,氣球當然就爆掉了。引導學生感悟到人都有缺點,就像氣球薄的地方,一戳就破,你如果不寬容他人的缺點,對方往往就要“毀滅”。接著,她又讓一個孩子上臺來吹氣球,讓臺下的孩子“寬容”這只氣球(即這個人)。于是,這個人的“缺點”越來越多,越來越多,最后,“砰”,氣球爆掉了,“人”完蛋了。當孩子們一起喊“寬容”的時候,當氣球爆掉的時候,孩子們已然懂得,太過寬容是害人的。
小小的一個氣球,把無形的“寬容無度”化為有形,把枯燥的說教化為學生內(nèi)心的感悟,充分體現(xiàn)了學習的張力,學生在參與當中,充分提升了對“寬容”的執(zhí)行力。那么,該如何寬容有度呢?學生們很期待下一節(jié)課。
2.以競賽游戲移情
知是基礎,行是關鍵。通過行可以擴大、加強和提高認識,增強感情,鍛煉意志。在課堂上要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表現(xiàn)道德行為的機會。小學生好勝心強,競賽游戲為他們提供了實踐和表現(xiàn)的機會,使他們把認識轉化為行動,逐步做到知行統(tǒng)一。但游戲時,必須講清競賽內(nèi)容、規(guī)則,分組進行競賽。
例如在三上《寸金難買寸光陰》(第三單元)中,課一開始就安排了游戲:比一比。小組競賽“一分鐘能做多少事情”,以學生親身實踐去感知時間與學習的關系。一分鐘后組內(nèi)交流收集資料,接著集體交流,把同學們做的有代表性的、或做得最多的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展示出來??粗鴿M滿一黑板的成果,學生們不禁感嘆:一分鐘居然能做這么多事??!
小小的一個實踐操作,花時不多,卻取得了不錯的實效性,為下面教育學生珍惜時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通過競賽游戲,擴大、加強和提高了學生的認識,增強了他們的情感,鍛煉了他們的意志。
3.以找友游戲移情
找朋友游戲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可以把較難記憶的內(nèi)容增強趣味性,幫助學生記憶。在做“找朋友游戲”時,讓小朋友戴頭飾(小紅花、小星星等都可以),找做得對的小朋友做朋友,并說明為什么找她(他)。
例如,一下《興趣與堅持》(第四單元)
老師問:“小紅花,你找誰做朋友?”
一個頭戴小紅花的小朋友指圖上穿紅衣服的小女孩說:“我找她做朋友,因為她會堅持:知道我們一起做,互相鼓勵。”
老師再問另一個扮演小紅花的小朋友找誰做朋友?學生再作類似回答……
在找朋友游戲中,由于說明了“為什么找她(他)”,提高了學生的認知,“移情”就容易了,道德情感就容易形成了。
游戲的種類還有許多,諸如表演游戲、謎語游戲等等,教師還可自創(chuàng)游戲,到底選用哪種游戲,就要看哪種合適課文內(nèi)容、教學目標了。
品德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是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只有做到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知行統(tǒng)一、言行一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社會主義社會人才必備的重要品質。對學生知情先行,才能意行歸一,使學生愿學、愛學、樂學;把學到的思想品德理論內(nèi)化為自覺的行為,爭取學有所成,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安磺笕巳松龑W,但愿個個成功”,是我們品德課成功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
[2]王兆輝《道德內(nèi)化的各狀態(tài)分析》[D]知網(wǎng)空間:吉首大學,2012年
[3]智英杰《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探》[N]《中國校園導刊》,2011年第11期
[4](美)巴巴拉·L.麥庫姆斯(Barbara L.McCombs)《學習動機的激發(fā)策略》[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2,1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