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淑梅
【摘要】小學語文是學生的啟蒙學科,是學生將來交流和理解這個世界的基礎,它在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起著奠基作用,是培養(yǎng)孩子綜合素養(yǎng),形成獨立品格、完美人格的重要學科。如何提高這個階段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掌握一定科學的、合理的方法。本文從分析加強小學語文教學的必要性出發(fā),提出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而提出具體對策,以解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 創(chuàng)設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127-02
教育情境,是指在教學、教授知識和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建立的一種學習環(huán)境,讓認知效率最大化。教育情境是連接教師教學。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一座橋梁,可以激活學生思維,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語文教育家指出:教師的基本作用在于創(chuàng)造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這既要靠教師的知識經驗,還要靠他們的藝術和品格;而表現良好的學習情境的標志是,使學生有廣泛的思考自由。因此,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課堂的重要教學方式。本文摘取幾則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案例,進行簡要分析。
一、誘導學生自采自理,快樂使用信息資源
這個年代,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多媒體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蓬蓬勃勃的生機與活力。《小學語文新課標》對語文教育的核心理念——“語文素養(yǎng)”作了明確的闡述,即“熱愛語文、積累語言、發(fā)展思維、增強能力、提高修養(yǎng)、陶冶情趣”等。這為我們的語文教學開拓了極為廣闊的空間。如何利用網絡信息和資源,我的做法如下:
1.廣泛地自采自收。互聯(lián)網中的信息和資源不僅量大、而且面廣,但信息和資源卻良莠雜陳,對于思維尚處懵懂階段的少年兒童來說,教會他們如何在其中攝取精華部分顯得極為重要。在這入門階段教師要進行合理的引導,比如向他們推薦一些健康向上的網站,幫他們提供找尋優(yōu)良信息和資源的途徑,以及如何合理地篩選、下載資源等等。切不可讓學生誤入歧途,迷戀游戲,否則會適得其反。
2.細心地整合資料。由于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還處在萌芽階段,下載的東西很可能既雜且亂,有的不適合交流,有的不利于互動交流,我就教會他們在去蕪存菁的前提下,用制作PPT的形式整理自己的資料。PPT的制作簡單易行,許多學生可能一撥即通。通過學習,學生就可初步掌握文本設計、復制、粘貼、插入等技巧,有時還會有不同凡響的作品出現。再通過多媒體播放來交流,既直觀又高效。
3.愉快地互動交流。互動交流可以分為課堂集體交流和課外小組交流。課外小組交流:利用課外時間或自主學習時間進行小組交流。為課堂集體交流提供最優(yōu)秀的信息和資源PPT作品。課堂交流是主要形式:由大組優(yōu)選后通過多媒體向全班同學展示、解析自己的作品。
這樣完全自主性的網絡信息“自采自收”, 毋庸置疑會使孩子的興趣大增,也讓孩子們在搜集資源時信息量大增,他們在這種愉悅自主的活動中,既拓寬了視野,又增強了信息采收能力,既提高了自身修養(yǎng),又陶冶了情趣,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學習幸福度,讓他們充分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例如我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這一課時,孩子們搜集的信息資源多得真讓人目不暇接,從意大利威尼斯的所處位置、建筑特色、風景名勝、城市風貌、橋梁、世人稱譽的詞句到小艇外面的樣子、里面的設施裝備,游人相片……真可謂是五花八門。廣采博收,孩子們獲得的資源、接收到的信息、享受到的歡樂是不言自明的,加之在多媒體上大畫面的集體交流,學生有如臥游威尼斯般暢快。
二、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快樂品味教材文本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充分說明了多讀的重要性。但書海茫茫,人生渺渺,如何在較短的時間里,引導學生在讀書中感悟文本所表達的實意,感悟字里行間所蘊含的真情,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使學生逐步學會讀書,達到“會讀”“善讀”之目的,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學生的朗讀達不到“會讀”“善讀”之目的時,為師者當如何處理?我的做法是親自露上一“口”。讓自己訓練有素的范讀來打動孩子們的心,用真情來激活學生的興趣,用激情來感染學生的心靈。在老師“以‘聲作則”的引領下,讓學生從中體會朗讀的技巧。如我在教學《草原》這一課時,為了表現草原的壯美,我利用多媒體設備,首先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美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一邊聽著優(yōu)美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伴讀音樂,一邊欣賞內蒙古草原的美麗風光,在我的范讀聲中,學生們似乎被帶進了草原,并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萌發(fā)了他們“我想讀”的欲望,到達“我樂讀”境界,收到“我會讀”的效果。 三、誘導學生互幫互助,快樂嘗試合作學習
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合作學習能讓孩子們充分展示個人智慧,發(fā)揚團隊精神,達到集思廣益的作用。讓學生在互幫互助中融洽氣氛,快樂學習,何樂而不為呢?
如我在教學《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時,先讓學生讀課文,而后發(fā)問:一群野游的少先隊員,在天氣突變的時候卻迷了路,那么,這些少先隊員怎樣救自己呢?問題拋出后,孩子們頓時熱情倍增,他們有的高聲朗讀課文來回答,有的根據曾看過的動畫內容進行回答,紛紛散發(fā)自己的潛能,盡情地發(fā)揮,孩子們思維的火花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一個個自救辦法當然也就應運而生。為了在創(chuàng)新中求異,我又適時發(fā)問:“你們還有其他課文中沒說到的自救方式嗎?”此時,就會出現有人提出一些方法,可自救的方式無法實施,又會互相展開爭辯,在爭辯中人人得到啟發(fā),共同進步。
創(chuàng)造自主情趣有百法,非本文能一概論之??偠灾瑯嫿ǜ咝У男W語文課堂,就是讓像雛鷹一樣可愛的孩子們試飛,就是借快樂的翅膀,激發(fā)學生從起步到騰飛的學習情趣,引導學生在不斷的起飛、滑翔、飛翔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獲得心靈的愉悅,獲得真正的快樂。只要我們引領學生進入了快樂自主這個大本營,我們的語文課堂定會事半功倍,讓學生終身受益!
就語文教育而言,談人文性離不開教材、教師和學生,而其最終歸宿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關注生命個體,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尊重學生的天性,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啟迪學生的靈性,誘發(fā)學生的悟性,促進學生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要順應和充分體現學習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個“自然人”培養(yǎng)成一個“社會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徹底、最成功的體現。因此,站在學生健康發(fā)展的高度,教師應努力搭建民主、科學、平等的平臺,為學生而教,為學生的發(fā)展而教,依照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設計教學,為生命個體的發(fā)展撐起一片自由、和諧、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參考文獻:
[1]楊九俊主編:《新課程備課新思維》,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2]肖川:《教什么和怎么教》,《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7年第5期
[3]張菊榮:《課堂觀察:基于實踐改進的研究“革命”》,《江蘇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4]徐忠梅.《多媒體與語文教學中的三個問題》[J].文學教育(下).2007(01)
[5]彭小明.《論語文板書的要求》[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1)
[6]江玲,鄒霞.《微格教學與教學技能分類》[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5)
[7]吳禹春,丁日杰.《論板書的意義、作用及原則》[J].教育探索.1996(02)
[8]王松泉.《語文板書教學及板書學研究概述》[J].黑龍江高教研究.1989(03)
[9]滕啟.《談沙塔洛夫教學法理論與實踐基礎》[J].教材通訊.1987(06)
[10]方熔.《“綱要信號式”板書設計例談》[J].語文教學通訊.198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