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欣
近年來,邊境旅游在我國蓬勃發(fā)展,雙邊乃至多邊人員、物流往來頻繁。邊境旅游的服務質量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其中,“中國-東盟旅游人才培訓基地”通過大量的實地調研,在國家旅游局、云南省旅游發(fā)展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開展針對云南省周邊國家的多項培訓,對于提升旅游從業(yè)人員服務質量、雙邊文化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來,隨著中國與周邊國家貿易、人物流的迅猛發(fā)展,雙邊旅游人員往來頻繁,旅游業(yè)蓬勃發(fā)展。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提出,使得我國陸上邊境相連國家交往頻繁,邊境旅游更是如火如荼的展開。
云南作為國家面向東南亞、南亞的輻射中心,在國家“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地位中不可或缺,憑借天然的地理區(qū)位優(yōu)勢以及大湄公河次區(qū)域合作組織,云南的邊境跨國旅游發(fā)展較為迅猛?;诖耍爸袊?東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訓基地”(云南旅游職業(yè)學院)作為國家旅游局指定的官方培訓機構,在國家旅游局、云南省旅游發(fā)展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多項跨國邊境旅游從業(yè)人員的培訓,包括“中國云南-緬甸合作論壇旅游行政官員及旅游企業(yè)高管培訓活動”、“中國-老撾旅游行政官員及旅游企業(yè)高管培訓活動”等。這些面向各個國家,多層次、多種類的培訓項目,不僅有效的增強了雙邊旅游從業(yè)人員的溝通交流,而且對于跨國邊境旅游的質量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國-東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始終將培訓質量放在首位,力爭在培訓過程中,開展嚴格的質量控制。目的在于實現培訓過程中的目標管理,找出其中不滿意的因素,予以解決,以提升培訓質量。
一、培訓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中國-東盟旅游人才培訓基地”在開展“中國云南-緬甸合作論壇旅游行政官員及旅游企業(yè)高管培訓活動”、“中國-老撾旅游行政官員及旅游企業(yè)高管培訓活動”的過程中,雖然培訓流程設計的較為合理,總體上較為順利的完成了培訓任務,但是事后思考,仍存在一些質量控制不到位的地方。
首先,培訓師資力量較為配備不夠,培訓內容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實際的聯系,應進行多樣化的培訓形式。在具體的培訓過程中,我們發(fā)現,作為國家級的培訓項目,師資力量的配備非常關鍵,目前基地聘請的培訓教師多為云南本土高校多年從事旅游行業(yè)的知名人士,但因為立足于整個湄公河次區(qū)域組織,故而培訓教師的選聘建議應該立足云南,面向全國進行,以便更好的展現培訓內容的多元化。在培訓過程中,基地采用了課堂講授,頭腦風暴、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方法,取得了很好的培訓效果,總體上實現了培訓項目的目標。
其次,從培訓的管理角度來看,系統(tǒng)的質量控制是保障和提升培訓質量的關鍵。由于時間的倉促,基地在初次開展此類項目的培訓的培訓過程中,沒有很好的意識到質量控制,在后續(xù)的多次培訓中則引入質量控制系統(tǒng),很好的提升了培訓班的質量。
二、“中國-東盟旅游人才培訓基地”質量控制措施
“中國-東盟旅游人才培訓基地”開展了多層次、多樣化的培訓項目,在培訓過程中,不斷汲取之前的培訓經驗,形成了較為完整系統(tǒng)的培訓質量控制方案。
樹立全員質量意識,將培訓質量放在首位。
作為國家旅游局指定的定點培訓單位,基地面對的客戶是中南半島區(qū)域的旅游從業(yè)人員,尤其是邊境旅游從業(yè)人員。在培訓項目制定初期,就已經從根本上把控質量。首先,培訓方案的制定,基地工作人員前期就已經開展了廣泛的實地調研,從旅游市場的實際出發(fā),通過訪談一線的旅游從業(yè)人員和相關的政府部門,做到培訓計劃既契合實際又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意義。
實行培訓前、培訓中、培訓后的全過程質量控制。
“中國-東盟旅游人才培訓基地”在開展相關的培訓過程中,以質量求生存。力爭達到參與培訓的人員都能夠有所收獲。
培訓前,基地人員通過走訪大量的一線旅游從業(yè)人員,并且實地調研相應的跨國邊境旅游地區(qū),可以較為準確的把握在培訓計劃制定過程中,一線人員最需要的是何種培訓,培訓的內容,根據不同國情開展相應的培訓。例如,針對“中國-緬甸旅游高管培訓班”,在制定計劃之初,通過走訪云南與緬甸接壤地區(qū)的邊境旅游市場,并且訪談緬甸駐昆明總領事,云南旅發(fā)委相關領導,認為兩國在二戰(zhàn)期間的歷史課程,中國遠征軍的歷史可以很好的契合兩國的歷史文化交流,故而,基地邀請云南師范大學知名教授吳寶璋,就兩國這一歷史相關知識進行了交流培訓,取得了良好的互動效應,也對緬甸方面的旅游從業(yè)人員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來理解此次事件,以此增加相互理解,消除隔閡。
培訓中,基地人員不僅全程參與培訓活動,除了做好后勤支持工作外,還就培訓項目的開展進行了諸多的準備工作。其中,培訓項目的外國旅游從業(yè)人員通過先上理論課,再進行實地授課的形式,了解云南省作為旅游大省建設旅游強省所做的努力。例如,對世界遺產地的開發(fā),整個課程設計在石林授課,了解云南省對世界遺產開發(fā)和保護的理念及行動;而對云南省的特色工業(yè)旅游,則設計為實地參訪紅塔卷煙廠,了解工業(yè)發(fā)展和工業(yè)旅游開發(fā)和發(fā)展的進程;通過洱海現場授課,感受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的典范;在酒店課程方面,先安排專家講授理論課《酒店業(yè)創(chuàng)造和新業(yè)態(tài)》,課上安排學員與專家的互動交流,給學員以豐富全面的理性認識后,再安排與云南省高星級酒店、特色酒店的參訪和交流,進一步加深學員的感性認識;對于生態(tài)旅游的開發(fā),先安排專家授課,以豐富的圖片和翔實的材料給學員強烈的感受,再結合實地授課,讓學員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彌補理論課的不足。通過開展類似多樣化的培訓項目,參訓學員得以親身實地的感受中國云南旅游業(yè)取得的成就。
培訓后,制作相應的《培訓滿意度調查表》、開展一對一的訪談,并作出總結和反思,以便為下一步的培訓積累經驗,提升培訓質量。
質量控制三段表
培訓滿意度調查表作為衡量培訓質量的一個尺度,基本反映了每一期學員在培訓后的感受和對培訓內容的評價。問卷安排的問題包含了十多個方面,意圖通過對活動總體和分項的感受來了解學員的真實感受。
客觀評價項目以五級為標準(excellent, satisfied, ok, not satisfied, very disappointed),由學員客觀評價。第九和十項由學員主觀填寫,以彌補調查表的疏漏之處。滿意度調查表全部匿名填寫,以反映學員真實感受。
以其中一個培訓團的反饋為例,30名學員對課程安排的滿意度都很高,集中在5分和4分。說明學員對整個活動的感受程度比較高。對課程設計,基本上集中在5分上。說明整個培訓課程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符合學員需要。對活動的住宿安排、用餐安排、授課教師安排、后勤人員安排、課余活動安排的感受程度基本與活動的總體感受度一致。說明這些分項從不同角度在影響學員的總體感受。
對于最滿意和最不滿意兩項的主觀感受,學員提出最多的是喜歡理論授課與實地課程結合,喜歡整個活動的總體安排,不滿意的是某些理論性太強的課程,對這樣的學員來說晦澀難懂,價值不高。
三、小結
“中國-東盟旅游人才培訓基地”作為國家旅游局設立在云南,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國家級培訓基地,在國家“一帶一路”整體大戰(zhàn)略的背景下,本著發(fā)展云南旅游行業(yè),促進云南與周邊鄰國的交流合作的目標,切實開展跨國邊境旅游培訓項目,有效的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增進雙方旅游從業(yè)人員的互相了解,在云南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并將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單位:云南旅游職業(yè)學院國際教育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