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木蘭
每次日本人說壓力大的時候,我就特別想咆哮著跟他講講中國人的不容易。
五月終于結束了。
我一直以為,五月是美好的。歐美文化里相信“五月新娘”最幸福。若按農歷,林徽因筆下“是愛、是暖”的“人間四月天”也當是五月。但生活在日本,我才知道有“五月病”這個專有名詞:每年五月,臥軌自殺的日本人特別多。我曾經遇到某地鐵站八條線路同時因為“人身事故”而延遲。日本同事說,年年如此,故名“五月病”。
五月在日本,真是個悲傷的季節(jié)。按道理,五月真不該蒙上如此的陰影。每年五月初,日本也有黃金周假期。像今年,如果多請兩天假,可以足足連休十一天。而四月是日本最美的時節(jié),櫻花盛開又飄雪般落下,大家聚在櫻吹雪中,喝酒、歌舞、歡笑。四月也是日本人心目中代表著“開始” “重新出發(fā)”的季節(jié),因為學校開學、新員工入職都在這個月份。怎么剛賞了花、新開始、度完假,就臥軌了呢!
據(jù)我的分析,因為日本的財年是每年四月份結束,也就是說,公司年度的財務業(yè)績是結算到四月。于是,四月就成了日本企業(yè)家的“楊白勞過年”,經營不利的公司負責人只能集體在五月臥軌了。又或者,因為公司經營不善而被辭退的員工無法面對,只能在鐵軌上結束生命。
對此,日本同事認為有道理,但只占了一小部分原因。在他們看來,新學生、新員工不適應環(huán)境,剛過完五月的長假不想上班又發(fā)現(xiàn)整個六月沒有假期,春夏之交的季節(jié)變換導致情緒波動,一句話:“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足以讓日本人去臥軌自殺。
當時我那個震驚??!因為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可以自殺嗎?而日本同事也震驚了—他們震驚于我的震驚,“不就是自殺嗎?有什么大驚小怪的?”
回想起我剛到日本生活是在12月。日本人重視新年,然而同樣也在這新舊交替的時段很多人自殺。我差不多五天能看到兩次地鐵站通知:因為“人身事故”導致列車晚點。所有的日本人對此是麻木的,漠然的。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以為“人身事故”代表的是其它的無關緊要的事情。
新聞從不報道這類事情,因為自殺是一件“隱私” “個人”的事情,而跟同事深入交流后,我才發(fā)現(xiàn)日本人對自殺仍然是隱隱推崇的,他們略帶驕傲地說這是因為“武士精神”,這也是我在日本這么久唯一一次聽到日本人說出“武士精神”。
“你知道嗎,自殺是一種榮耀。古代日本,對一名武士最大的懲罰,就是殺死他而不允許他自殺。沒有任何事情比剝奪一個人自殺的權力更能羞辱人了?!薄安粌H是武士,你知道太宰治嗎?你知道我們公司旁邊那條河就是他曾經自殺的地方嗎?你居然不知道!他跳河的地點現(xiàn)在還保留著做紀念呢!你快去看看吧!”
可是,我為什么要去看???“因為自殺可以讓一些人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啊。”天哪,我無法相信我是在公元2016年,喝著紅酒,聽到一群現(xiàn)代日本金領親口這樣對我說。
那么,為什么都喜歡選擇在地鐵自殺呢?對此,日本同事的解答非常輕松。他們愉快地享用著晚餐,抹抹嘴角說,“不是都喜歡在地鐵自殺,而是特別喜歡在JR中央線自殺,因為中央線在東京走的是直線,軌道不拐彎所以車速快,跳下去容易死嘛?!薄埜魑荒X補一位優(yōu)雅的女士溫柔地如此說。
“可是,我遇到過某某車站八條線都有人身事故啊?”對于我的疑問,優(yōu)雅女士莞爾一笑并不做答,旁邊的中年紳士灑脫地說:“因為離家近啊?!币驗殡x……家……近……我們還可以認真嚴肅地討論生命的話題嗎?
大概看我一幅憂心忡忡快落下心理陰影的表情,大家開始安慰我:“不要難過,在我們日本人眼里,死亡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是的,他們用了“beautiful”這個詞。我第一次感覺到深不可測的文化差異鴻溝,無法再繼續(xù)這個話題,可又不死心,于是最后問了一句:“那到底為什么有五月病呢?我覺得中國人的壓力比日本人大多了,可是中國人沒有這么多人自殺啊!”
我的內心獨白是,老祖宗說了,好死不如賴活著啊。我跟日本同事說:“在中國,一定是有非常特別的事情發(fā)生,或者是嚴重的心理疾病,否則我們中國人不會選擇自殺”,網絡流行說法是:我才不會輕易狗帶呢!
沒想到我這個說法倒引起了日本同事的共鳴,大家紛紛說起來自己認識的人的“心理病”有多不靠譜。說有人無法忍受地鐵,一坐地鐵就嘔吐,根本無法上班,結果去美國度假時坐地鐵啥事兒沒有,回日本又不行了。
還有人說,有人害怕地震,稍微一震就滿屋子亂竄,還隨身帶著小錘子以防自己被埋了?!拔覀兛墒侨毡救税 ?,大家互相交換著“你懂的”眼神,但是我怎么立刻覺得我也應該去買幾把小錘子了呢。
聊著聊著,年紀最大的同事大聲宣布了結論:“這些年輕人啊,就是太閑了!我們當年忙著工作,誰有空得心理病??!”其他同事紛紛附和,“對啊,以前哪里有五月病這個說法”,“不努力工作就是會胡思亂想”,“不是我說啊,我們日本這個國家的社會氛圍就是有問題,容易養(yǎng)出這些精神脆弱隨便出問題的人”。
好了,討論陷入典型的日本吐槽之后,也就不了了之啦。但我絕對同意他們的說法,日本人說壓力大的時候,我就特別想咆哮著跟他講講中國人的不容易。我覺得聊個學區(qū)房應該就會讓日本人無法呼吸了吧,可中國人還是頑強地努力著,找尋各種機會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好,哪怕就是赤裸裸地追求金錢,也好過心靈脆弱得動不動就去臥軌。
我堅信自殺絕不是好事情,這種糜爛的習氣可絕對不能傳染到我的祖國。周末,我去東京忘年交的大姐家吃飯。她是在東京生活三十多年的臺灣人,我時常去跟她學做菜插花。這次有道菜是我最愛吃的日式煮南瓜。我認認真真地把南瓜切成塊等她來煮,她過來一看,說:“你的南瓜切得好方方正正哦!”
看這話是夸我吧,可是看她那皺著眉頭微笑的表情,就知道是典型的日式“提意見”,可是,南瓜不切成方的,難道要切成圓的嗎?只見她手起刀落,把每塊南瓜的每個棱角每條邊都削沒了!這樣,南瓜仍然算是方形,可是外形柔和,毫無棱角。
“這是為了入味嗎?”我問。大姐賢淑地說:“不是哦,日本料理里,所有方塊的食物都要這樣處理,為了不要讓吃的人感覺有壓力,你要學著體會日本人這樣為人著想的心啊?!薄@,恕我真的想不到啊,請問哪位中國人會覺得煮南瓜的棱角看著有壓力啊?
可是大姐讓我回想,在日本餐廳和超市看到的煮南瓜,真的都去掉了尖銳的部分。這樣精心呵護的日本人的心靈,難怪脆弱得動不動就要去狗帶!
巧的是,周一回國出差,也是一位臺灣好友說到他周末在山東吃飯,兩頓飯都有同一道菜,菜名極有口彩:壽比南山。做法呢,就是那種一頭大一頭細的南瓜,直接對開兩半,蒸熟后原封不動上桌。南瓜還保留了完整的外形,故曰“壽比南山”。
臺灣同胞說,真的好好吃,可是看著那么大一條南瓜擺在桌子上,好有壓力啊。不知道為什么,我一下子想到了吃小塊煮南瓜還要切掉棱角的日本人,不知道他們看到這樣有魄力的一道“壽比南山”會不會覺得如泰山壓頂。
這么看來,餐桌上大開大合的料理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孕育了咱們中國人堅韌、開闊的胸襟??!以后,我要不要開設一條“吃中華美食料理,治日本心理疾病”的旅游線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