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繼宏 高偉霞 邵曉峰·
?
《三國演義》中的家具品種與淵源探析
·余繼宏高偉霞邵曉峰·
摘要《三國演義》中關于家具與生活場景的描述中所涉家具也大多帶有政治和軍事色彩。本文從家具文化歷史研究的角度對《三國演義》進行了細致解讀,具體介紹了小說中出現(xiàn)的坐具、臥具、承具、庋具等家具品種,并探討了它們產(chǎn)生的歷史淵源,希望通過新的研究視角去展現(xiàn)《三國演義》中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
關鍵詞《三國演義》家具品種淵源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雖著重于描寫戰(zhàn)爭,但文中不乏對社會日常生活細節(jié)如人際交往、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描述。由于《三國演義》成文于明朝初年,文中關于三國時期家具的闡述,是明代的作者結(jié)合史料對漢末人們生活場景的想象,是明代視野下的關于漢代末年的家具措辭。不過這并不影響其作為當代研究三國時期家具歷史文化的重要參考與佐證。
下文將探討分析《三國演義》文中出現(xiàn)的典型家具品種及其淵源,來展現(xiàn)小說筆下獨特的家具文化。
一、坐具
1、席和筵。席是一種古老的供人們坐臥鋪墊的編織用具,《禮記·禮運》中記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①,即先人在洞穴日坐夜臥之時,以樹皮、草墊或獸皮等作為防蟲防潮的鋪墊之物,這便是席的前身。
席是《三國演義》通篇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家具,演義第一回便寫道劉備幼時與母相依為命,以“販履織席”為業(yè)②。作者筆下的劉備,因少時的經(jīng)歷所以了解底層百姓生活的艱苦,其愛民如子,仁德明君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F(xiàn)今編與織一般不做區(qū)分,然古代編與織各有所指,編的對象一般是草、竹、蘆葦?shù)任锲?,織的對象多與絲織品有關,如錦、綾緞等?!跋惫抛鳌吧t”,原指天子諸侯所用之席,有刺繡鑲邊,故從巾,由此也不難理解作者文中所寫用“織席”而非編席。
古時人們席地而坐,設席往往不止一層。以蒲草、竹篾編織,面積較大的,緊靠地面的一層稱為“筵”,材料精細些,面積稍小的,置于筵上的稱為“席”,正如清末經(jīng)學家孫詒讓所著《周禮正義》釋曰:“筵長席短。筵鋪陳于下,席在上,為人所坐藉?!睎|漢末年經(jīng)學大師鄭玄注《周禮》稱:“筵亦席也。鋪陳曰筵,藉之曰席?!编嵭嘧ⅰ对娊?jīng)·小雅·賓之初筵》曰“筵,席也?!碧瞥醮笕蹇追f達作《左傳正義》來解釋晉朝杜預的《春秋左傳集解》,簡稱為“孔疏”,孔疏云:“設席之法,先設者皆日筵,后加者為席,假令一席在地,或亦云席,所云筵席,唯據(jù)鋪之先后為名”,通過上述古人的描述可知筵與席是同種供古人藉坐的物什的兩個名稱,其區(qū)別主要在于鋪設的先后順序。③古時“筵”與“席”一般同時使用,合稱“筵席”,后來“筵席”也逐漸由鋪設的器具演變?yōu)椤安褪场钡囊馑?,并衍生出“酒席”、“酒筵”等同義詞,“擺席”、“擺筵”等詞也一直沿用至今。
2、墩。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文化藝術的涌入,高型坐具進入漢地,佛座——墩,就是伴隨佛教而來的佛國坐具。墩等高型家具帶來的是一種嶄新的有別于以往任何朝代席地跪坐的起居方式,即垂足而坐,結(jié)合演義所述內(nèi)容發(fā)生的歷史時期以及文中大量關于席家具的描述,可推斷小說所寫的墩與上述的墩是同詞異意,即文中所寫之墩并非高型家具而是低矮型家具。演義第六十二回對紫虛上人有“坐于蒲墩之上”的描述④,其中“蒲墩”是指用香蒲草編成的圓形扁鼓狀坐墊,為紫虛上人修道所用,雖稱為墩,但可視為加厚版的圓形席,屬于矮型坐具。此外,第八十六回還提及另一種墩,即錦墩,是后主賜給東吳使者張溫而坐,是一種用錦裝飾的坐具。根據(jù)文中所述,此錦應與蜀地著名的蜀錦有關,依據(jù)可考證的三國蜀錦高超工藝、彼時吳蜀兩國友好關系以及象征尊貴的“殿左”坐次⑤,我們不難想象張溫所坐錦墩,其圖案繁華,織紋精細,獨具一格。
3、椅?!耙巍睆哪?,本義是一種樹木的名稱,其學名為山桐子。東漢經(jīng)學家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曾以椅、梓、楸互訓,即“椅,梓也”,“梓,楸也”,“楸,梓也”⑥,依照其解釋,“椅”是梓樹、或類似于梓樹的一種植物,且《說文》中的“椅”,不發(fā)“yǐ”音,而發(fā)“yī”音。
《三國演義》全文共有三處提及“椅”,分別是第一回“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梁上飛將下來,蟠于椅上”⑦,第十九回“布少憩門樓,不覺睡著在椅上”和第三十九回“寧忙舉坐椅以迎之”。⑧
椅,今人俗呼椅子,專指有靠背的,可供人倚靠的坐具,椅子因其功能所以早期也被稱為“倚子”,如北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二》言:“又立兩藤倚子相背,以兩手握其倚處,懸足點空,不至地三二寸,數(shù)千百下?!雹崮纤侮懹巍独蠈W庵筆記》卷一云:“高宗在徽宗服中,用白木御倚子。錢大主入覲,見之,曰:‘此檀香倚子耶?’”⑩目前國內(nèi)關于“倚子”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唐德宗貞元十三年(797)《濟瀆廟北誨壇祭器雜物銘》碑陰上的“繩床十,內(nèi)四倚子”。
而今日慣用的“椅子”一詞最早則見于日本天臺宗慈覺大師圓仁撰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唐文宗開成三年十一月十八日(838年11月18日)的日記中“相公及監(jiān)軍并州郎中、郎官、判官等,皆椅子上吃茶。見僧等來,皆起立作手,并禮唱且坐,即俱坐椅子啜茶?!钡且巫拥男蜗笠缬诿Q一百多年,見于南北朝,由于幾乎沒有那個時期椅子實物流傳下來,因而僅能從石窟壁畫中獲得一些資料。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紀年的285窟頂西魏時期的壁畫中,描繪一禪僧跪坐在有扶手、直搭腦的座椅上,畫面雖有剝落,但椅子形象仍清晰可辨,被認為是我國古代至今可見的最早的扶手椅形象。盡管畫上的坐具已具備了椅子的形狀,但當時沒有“椅”這個稱謂,又因是僧眾打禪所用之具,故稱為“禪床”。從畫上看,該椅坐高甚矮,不同于宋代以來存世的高型椅子,那么小說中的椅是否類似于上述壁畫中的矮型扶手椅,還只是因為作者遠離紛亂的三國,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際的蘇杭,由于缺乏第一手資料,在創(chuàng)作之時很可能融合了當時以及當?shù)氐纳蠲袼?,借用了當時普遍使用的高型椅子,這點還值得商榷。不過文中對椅的描述為今天研究三國時期乃至作者生活的元末明初時代的家具歷史仍有諸多啟發(fā)性的幫助。
二、臥具
三、承具
漢代的幾形制較小,幾面呈平直式,多為兩足,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幾普遍為三足抱腰式,其使用較漢代單一的胸前倚靠更加靈活舒適,既可前憑,又可后憑,還可左右扶依。三國時期考古的重要發(fā)現(xiàn)——安徽馬鞍山東吳朱然墓出土了一件黑漆幾,其幾面呈扁平圓弧形,下有三蹄形足,其形象同魏晉時期幾的樣式相吻合。不知它的發(fā)現(xiàn)是否意味著三國時期就早已出現(xiàn)三足抱腰式幾,又或者我們是否可認為小說中所寫之幾是三足抱腰式,還有待深入探究。
魏晉南北朝以來,人們?nèi)粘F鹁臃绞街鸩接上毓蜃虼棺愣D(zhuǎn)化,許多家具形制也發(fā)生了變化,其中低矮型的案慢慢演變?yōu)榕c桌基本相同的高度。即使高度相似,但桌和案在形制上還有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腿與面板的位置關系,一般腿頂住四角為桌,腿縮進一塊為案。除了造型上的區(qū)別,桌和案在用途上也有差異。古代特別是宋、明以來,桌逐漸承擔了案的實用性功能,如供人們飲酒、進餐之用,故而出現(xiàn)了平實、凡俗的酒桌和飯桌等名稱。而案多保留其文化禮儀功能,與文人雅士伏案疾書、琴棋書畫以及祭祀相關,從供案、卷書案的名稱以及它們或莊重、威嚴,或恬淡、高雅的形制上就可窺見一斑。
四、庋具
五、屏架類
六、漆器
談及三國時期代表性的漆器作品,就不得不提東吳名將朱然,雖然演義中朱然只出現(xiàn)過兩次,對其描寫只言片語,朱然似乎成了無名小卒,但《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不是史實。歷史上朱然頗受孫權(quán)賞識,官拜東吳左大司馬,1984年其墓內(nèi)出土的珍貴漆器則一展三國漆器工藝的高超水準,其中部分出土漆器的底部有“蜀郡作牢”的銘文,可以說是蜀郡漆器的例證,這對研究當時我國漆器生產(chǎn)中心——成都漆器的生產(chǎn)以及吳蜀關系而言是非常寶貴的實物資料?!度龂萘x》通篇雖較少談及漆器,但卻能激發(fā)讀者探究三國時代先輩們生活風貌的興趣,而出土的漆器文物作為史料實物又將三國時期的社會生活鮮活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總的說來,《三國演義》中的家具與政治、軍事斗爭,社會風俗,民族特性等相互交融,共同演繹了一段蕩氣回腸的歷史。元明時期并無現(xiàn)代的考古學,也不太在乎文物典章制度,因此《三國演義》文中的家具和漢末三國時期留存的家具史實是有一定差距的,不過這并不影響《三國演義》本身的藝術魅力。透過對小說中不同的家具品種及其淵源的探討與分析,我們能更加準確地辨析《三國演義》中家具存在的真實性與否,也對書中人物的精神風貌、性格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直觀的印象,這恰好就是三國文化博大精深的藝術魅力所在。
注:
① 《國學經(jīng)典一本通》編委會《國學經(jīng)典一本通第1卷》,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版,第139頁。
③ 黃現(xiàn)潘《古書解讀初探—黃現(xiàn)潘學術論文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版,第118頁。
⑨ [宋]王讜,《唐語林》中華書局1978版,第152頁。
⑩ [宋]陸游撰,楊立英校注《老學庵筆記》,三秦出版社2003版,第2頁。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現(xiàn)代家具設計與中國傳統(tǒng)家具形態(tài)符號耦合關系研究”(項目編號2012SJB760022);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宋代佛教家具研究”(項目編號:11YSC01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余繼宏,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高偉霞,南京林業(yè)大學家具與工業(yè)設計學院;邵曉峰,南京林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責任編輯:徐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