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慧
欽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西 欽州 535000
穴位埋線對黃褐斑的治療價值分析
鄭惠慧
欽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西 欽州 535000
目的 研究并分析穴位埋線對黃褐斑的臨床治療價值,從而為黃褐斑患者提供更為有效的治療方式。方法我院中醫(yī)科康復門診2011年12月-2015年10月期間共收治黃褐斑患者82例,隨機分組,對照組患者41例患者運用針刺的方式治療,觀察組的41例患者運用穴位埋線的方式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結果 對照組患者痊愈12例,顯效13例,有效7例,無效9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8.05%,觀察組患者痊愈13例,顯效15例,有效10例,無效3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68%,兩組對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 與針刺方式治療黃褐斑相比,穴位埋線的治療方法效果較好,且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
穴位埋線 針刺 黃褐斑 臨床價值
黃褐斑在臨床中較為多見,主要是指發(fā)生于患者面部的獲得性具有不規(guī)則特點的黃褐色色素沉著,多發(fā)于青壯年女性群體[1]。黃褐斑屬于較為難治的損容性疾病,其發(fā)病原因與多種因素有關[2]。目前,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工作、精神壓力的增加,加之化妝品與化學藥品的頻繁使用,黃褐斑的臨床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為了進一步分析治療黃褐斑的有效方法,為了更為深入的探討針刺療法和穴位埋線療法對黃褐斑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我院開展本研究,并作出研究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我院2011年12月-2015年10月期間共收治黃褐斑患者182例,本組所有患者均為女性?;颊叩哪挲g為20-50歲不等,平均年齡為(32.5±4.5)歲;患者病程為3個月-6年不等,平均病程(2.2±1.2)年。將本組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由91例黃褐斑患者組成,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與黃褐斑程度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臨床診斷標準:本研究的臨床診斷標準以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相關標準-《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及相關標準》為依據,具體的臨床診斷標準如下:
患者面部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且上述斑片分布較為對稱,無炎性或鱗屑表現(xiàn);患者未有明顯其他癥狀;女性患者居多,且患者發(fā)病期均為青春期之后;患者病情具有一定季節(jié)性,一般而言,夏季病情重、冬季病情輕;排除由于其他疾病而引起的色素沉著[3]。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運用穴位埋線的方式治療,具體的操作措施如下:選取攢竹穴位、太陽穴位、陽白穴位、地倉穴為和顴骨等部位進行埋線。對于肝郁結較為嚴重的患者,可酌情增加太沖穴、肝俞穴、足三里穴等穴位;對于脾虛型患者加中脘穴、脾俞穴、膈俞穴和足三里穴等穴位;對于腎虛型患者,可酌情增加太溪穴、照海穴和腎俞穴、陽陵泉穴等穴位。
運用一次性埋線針埋線。將醫(yī)用羊腸線進行剪裁,剪成若干段后將其浸泡在濃度為75%的醫(yī)用酒精內備用。操作者應仔細消毒手部和患者埋線部位的皮膚,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將針芯從穴位中退出部分,之后將酒精中的羊腸線放入針頭內,太溪穴、足三里穴和太沖穴垂直針刺,其余穴位均斜刺,快速進針至患者皮下,之后緩慢推入,將針頭內羊腸線留置于患者穴位內。埋線除面部之外均可運用創(chuàng)可貼貼住創(chuàng)口,且患者創(chuàng)口3天內不能沾水,應保持干燥、清潔。每次埋線選取面部穴位5個,選取四肢和軀干穴位5個,穴位交替選用,半個月埋線1次。
對照組:運用穴位針刺的方式治療,具體的操作措施如下:選取的穴位與觀察組患者相同。操作方法如下:運用常規(guī)針刺法治療,將針留置在患者穴位內30分鐘,且每間隔10分鐘捻針1次?;颊呙咳罩委?次,連續(xù)治療6天后休息1天。
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月。
1.3 療效評定標準
以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相
關標準-《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及相關標準》為依據制定療效評定標準。痊愈:患者面部的黃褐斑消退面積在90%以上,且顏色基本消失;顯效:患者面部的黃褐斑消退面積在60%以上,且斑片顏色明顯變淡;有效:患者面部的黃褐斑面積消退在30%以上,且斑片顏色變淡;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的患者。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的相關數據均經過SPSS13.0數據處理系統(tǒng)進行分析,結合卡方檢驗,以P<0.05為研究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痊愈12例,顯效13例,有效7例,無效9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8.05%,觀察組患者痊愈13例,顯效15例,有效10例,無效3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68%,兩組對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具體的數據統(tǒng)計分析情況見下表: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分析
黃褐斑是常見于女性群體的難治性疾病,其主要是指發(fā)生于患者面部的色素沉著皮膚病,又被稱之為蝴蝶斑。中醫(yī)認為,黃褐斑的形成與患者思慮傷脾從而導致的氣血聲稱不足、肝郁氣結、情志不遂、氣血運行不重有關。
一般情況下,黃褐斑的好發(fā)部位為患者雙頰和前額等部位,由于其分布堆成且呈蝴蝶形狀,因此得名蝴蝶斑[4]。黃褐斑常見于青壯年女性,且妊娠期女性發(fā)病率占黃褐斑患者總例數的大部分。黃褐斑的發(fā)病原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此外,臨床中治療黃褐斑的主要方式為穴位針刺治療法,但此種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并不理想。
埋線療法是臨床中治療黃褐斑的新興方式,其主要是通過針具和羊腸線為患者穴位內產生的刺激傳入體內的一種治療方式。埋線療法是一種融合了多種治療方法、多種治療效應的復合型治療方式。埋線療法對患者的穴位刺激感可維持在20天,甚至更長時間,進而彌補了單純針刺療法對患者穴位刺激時間短,需多次治療的局限[5]。
局部選取穴位與全身選取穴位相結合的方法對黃褐斑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可實現(xiàn)標本兼治的治療目的。中醫(yī)學認為,頭部和面部可反應出患者的身體狀況,而通過對患者面部的穴位刺激,不僅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面部的黃褐斑癥狀,且可對患者的身體狀況起到較好的調節(jié)作用。例如刺激中脘穴具有促進消化、消除胃脹的功效;刺激足三里穴和三陰交穴可改善患者脾胃功能,健脾益氣;刺激血海穴可疏通經絡,聯(lián)合膈俞穴可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太沖穴與患者肝臟關系密切,與肝俞穴同時刺激可起到疏肝解郁、行氣導滯的功效。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痊愈12例,顯效13例,有效7例,無效9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8.05%,觀察組患者痊愈13例,顯效15例,有效10例,無效3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68%,兩組對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由此提示,與針刺方式治療黃褐斑相比,穴位埋線的治療方法效果較好,且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
[1]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yè)委員會色素病學組.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和療效標準(2003年修訂稿) [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7):440.
[2] 吳小紅,王煜明,劉瓦利,等.女性黃褐斑130例臨床資料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1,25(11):863-864,873.
[3] 王娜,項蕾紅,章偉,等.皮果酸治療黃褐斑的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1,40(3):175-177.
[4] 周璐珩,田怡,倪智敏,等.非剝脫性Lux1540nm點陣激光治療黃褐斑的療效和安全性[J].激光雜志,2013,34(1):72-73.
[5] 任曉艷.穴位埋線治療黃褐斑865例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4,24(z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