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第十三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頒獎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由天津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整理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市保護風貌建筑辦公室、天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天津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五個單位共同申報(參建)的《天津歷史風貌街區(qū)保護與利用》項目榮獲“2015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這是全國首例歷史街區(qū)及建筑保護類項目獲該獎,足見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利用事業(yè)在保護理念、模式和相關技術等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績。
“詹天佑獎”即行業(yè)慣稱的“詹天佑大獎”,全稱為“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是以弘揚科技創(chuàng)新精神,表彰獎勵在科技創(chuàng)新與新技術應用中成績顯著的工程項目為宗旨的獎項。申報本獎項的工程需整體達到國內同類工程領先水平、有較高的科技含量、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和代表性,該獎已成為土木工程領域科技創(chuàng)新的最高獎項?!白≌^(qū)金獎”即“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優(yōu)秀住宅小區(qū)金獎”,是參選“詹天佑獎”的先決條件。
一、全國首例歷史街區(qū)及建筑保護類獲獎項目的創(chuàng)新亮點
2006年,天津城市總體規(guī)劃確定歷史城區(qū)保護范圍,并劃定14片歷史文化街區(qū),加強名城保護。2012年,五大道等14片歷史風貌街區(qū)保護規(guī)劃獲得市政府批復。至2015年,天津共認定877幢歷史風貌建筑,其中住宅建筑675幢。在14片歷史風貌街區(qū)中,包括6片社區(qū)生活型街區(qū),其中以五大道風貌街區(qū)最具代表性。
《天津歷史風貌街區(qū)保護與利用》項目就是以天津市五大道歷史風貌街區(qū)等項目作為主要案例,包含津城靜園、慶王府、曹禺故居、先農大院等具代表性的重點項目,從規(guī)劃設計、建筑單體、街區(qū)環(huán)境、課題研究及修繕技術等方面,集中展示了天津對歷史風貌街區(qū)和建筑的保護與利用工作,使這些具有寶貴價值的歷史風貌街區(qū)和建筑承續(xù)了其歷史與文化,并使之融入當代的生活并為當代生活助力、接續(xù)發(fā)展。
《天津歷史風貌街區(qū)保護與利用》項目從歷史風貌建筑的規(guī)劃和研究的方法與理念、技術的傳承與開發(fā)應用、街區(qū)和建筑的保護與利用等多個領域展開工作,在保護規(guī)劃、整修技術和保護利用三個方面已有多項創(chuàng)新成果應用于歷史風貌街區(qū)保護與利用的各項工作中。
在科技創(chuàng)新方面,為確保建筑物安全、可持續(xù),同時保持歷史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天津歷史風貌街區(qū)保護與利用》項目將先進技術和傳統(tǒng)工藝相結合,形成安全適用的技術集成,多項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大大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與使用功能。例如,碳纖維布加固技術,利用碳素纖維布和專用結構膠對建筑構件進行加固處理;“火眼”視頻圖像火災探測系統(tǒng),實時探測攝像區(qū)域內可能發(fā)生的火焰或煙霧,并發(fā)出報警信號;一體化密閉式污水提升裝置,改造建筑排污系統(tǒng),改善建筑環(huán)境、提高建筑節(jié)水效能;外檐墻面清洗技術,清除墻體表面污垢,實現(xiàn)建筑外檐的統(tǒng)一協(xié)調;特別是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的“微損防潮層化學修復方法”,成功解決了老建筑墻體受潮、酥堿等棘手問題,具有不破壞建筑結構、對外檐影響小等特點。這些先進技術均已在天津市慶王府、先農大院等歷史風貌建筑的保護利用中得以應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不僅有效延長了建筑使用年限,同時大大提升地區(qū)整體環(huán)境,也成為了該項目的創(chuàng)新亮點。
二、十年磨一劍——形成獨特的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模式
《天津歷史風貌街區(qū)保護與利用》項目,是十年來天津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利用事業(yè)的縮影。天津是我國近代接受西方文化最早的城市之一,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文化成就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歷史風貌建筑。天津這些歷史風貌建筑匯集了世界各國的建筑風格和藝術,不僅是一座難得的建筑藝術寶庫,還是一部凝縮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蘊含著極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已經成為天津市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不可再生的城市資源。
2005 年,《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頒布實施后,天津形成了獨特的保護利用模式,有效保護了天津珍貴的建筑文化遺產,實現(xiàn)了建筑“應保盡?!薄v史文化挖掘整理和合理利用的高度結合,使歷史風貌建筑成為城市重要的人文地標和文化載體。
多年來,天津市對此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樹立具有指導性的保護利用理念
歷史風貌建筑作為兼具使用功能和利用價值的活化遺產,保護是第一位的。因此,天津市提出了十六字的保護理念——“保護優(yōu)先、合理利用、修舊如故、安全適用”,為天津歷史風貌建筑保護事業(yè)的科學、可持續(xù)發(fā)展明確了方向。
(二)構筑全方位多層面的保護利用體系
1.依法行政保護體系
依據(jù)《條例》制定了一系列規(guī)范性文件。建立了市、區(qū)兩級管理隊伍,實施了最嚴格的監(jiān)管,嚴格執(zhí)行裝飾裝修審批。十年來, 做到了巡查率100%,案件查處率100%。幾年來共有248件違法案件被查處。
2.管理咨詢監(jiān)督體系
建立了完整的保護監(jiān)管體系,包括議事協(xié)調機構--- 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委員會,日常管理機構——天津市保護風貌建筑辦公室,咨詢機構——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整理機構——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整理有限責任公司,社會監(jiān)督機制——歷史風貌建筑社會監(jiān)督員。
3.科研技術體系
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統(tǒng)、契證管理系統(tǒng)、安全管理檔案,編制了修繕技術規(guī)程、保護圖則、保護要求、外檐導則使全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管理具有高效便捷的工作平臺。同時,不斷挖掘建筑修繕傳統(tǒng)工藝技術,開展有針對性的科研課題研究,為歷史風貌建筑“修舊如故”提供了科學、適用的技術支撐。
4.資金保障體系
建立了政府引領、市場運作、單位自籌等多渠道資金保障體系。管理部門使用財政專項資金推動外國語大學辦公樓、平津戰(zhàn)役前線司令部舊址等建筑的加固工程;風貌整理公司、金融城公司、天泰公司等整理機構,通過財政先期投入資金撬動金融貸款的模式,開展了靜園、原法國工部局、原美國兵營等建筑的保護利用工作;新華中學、三源電力公司等產權單位通過自籌資金對原圣功女子中學、顏惠慶舊宅等建筑進行了修繕。
(三)健全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保護管理機制
1.政府引導,專家咨詢,公眾參與的保護機制
按照《條例》規(guī)定,重要歷史風貌建筑項目整修前,主管部門均邀請專家、公眾代表參與論證,充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確保決策科學合理。
2.多部門共同協(xié)作的保護機制
多年來,相關職能部門精誠協(xié)作、合力共管,逐步摸索出一套高效便捷的保護新機制,形成了科學合理的工作格局。規(guī)劃部門負責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的保護,文物部門負責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國土房管部門負責歷史風貌建筑的保護,部門之間既有明確分工,又有協(xié)調合作,形成了覆蓋全市的強大保護合力。
3.全方位、多角度宣傳的保護機制
通過媒體宣傳報道、專業(yè)性學術會議、出版書籍、“歷史風貌建筑走進校園”科普活動、開通網站、公益短信及政務微信、建設旅游配套系統(tǒng)等實現(xiàn)了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工作的全覆蓋。
(四)有效彰顯歷史風貌建筑的綜合價值
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管理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一批顯著的保護成果。十年來,一大批歷史風貌建筑得到了及時有效的修繕,確保了歷史風貌建筑安全,凸顯了城市風貌特色。
十年保護整修后的街區(qū)及建筑,有的成為歷史文化展示場所,有的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研基地,更多的是恢復或保留了原有的功能,大部分居住建筑解決了功能不全、安全性能差的問題,成為人們繼續(xù)生活的場所,也成為“近代中國看天津”的旅游亮點和人文地標,發(fā)揮出巨大的歷史、文化、社會、經濟價值?!短旖驓v史風貌街區(qū)保護與利用》項目既有理論研究又有卓有成效的實際運作,對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具有現(xiàn)實意義,對其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也有借鑒作用。
三、特色建筑項目選粹
此次主要報獎單位之一的風貌整理公司是天津市政府出資組建的國有獨資公司,承擔著天津歷史風貌建筑資源的文化整合、整理修繕、建設營運和品牌打造任務,是天津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利用工作走向專業(yè)化、品牌化、國際化的主要投融資平臺和營運平臺。自2005年10月注冊成立以來,風貌整理公司已對百余幢歷史風貌建筑實施了整理修繕和建設運營,使歷史街區(qū)的社會綜合價值得到有效提升,推動了歷史街區(qū)在當代社會的整合與振興。其中,津城靜園、慶王府、先農大院、民園西里等已成為風貌整理公司整理運營的城市特色項目。
(一)津城靜園
津城靜園位于天津市和平區(qū)鞍山道70號,先后于1981年、2005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特殊保護級別的歷史風貌建筑,也是首個按照《條例》進行整理的歷史風貌建筑。
靜園始建于1921年,1929年7月至1931年11月期間,末代皇帝溥儀攜皇后婉容、淑妃文繡在此居住。之后,靜園幾番易主,歷經變遷,至本世紀初,靜園已住有居民45戶,院內搭建違章建筑500余平方米,成了名副其實的大雜院,空間狀況十分擁擠,建筑局部多處進行過改造,建筑形象已不完整。經房屋安全部門鑒定,屬于危險房屋,存在嚴重的消防隱患。
2005年,風貌整理公司對靜園開展了騰遷整修工作,45戶居民在騰遷中得到妥善安置,提高了居住水平。在整修過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通過查勘和安全鑒定,甄選出最具實效的方法。例如,針對主樓東南角塌陷嚴重,修復工程中進行了重新砌筑,在現(xiàn)有基礎下澆筑混凝土底座;主樓墻面反堿防潮層已破壞,掏堿施工后,采用化學灌漿法對裂縫進行填充,并在兩側增加鋼質網格夾板;由于屋架損壞嚴重,導致受力體系發(fā)生變化,在修復過程中采用了鋼筋插入、鋼板或箍筋加固、碳纖維布加固的技術,同時用相同材質填充破損部位,不僅使屋架恢復了原貌, 其荷載能力也提高了50% 以上。
2007年7月,整修一新的靜園作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正式開放,先后獲得“中國旅游品牌魅力景區(qū)”、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2014起,由靜園搭建的交流平臺“洋樓故事”講堂,以“分享城市人文生活”為理念,定期舉辦講座、展覽、體驗活動,展現(xiàn)洋樓背后的文化故事,其中包括“老照片里的天津”“原日租界建筑的背后”、老屋插花等豐富的文化體驗活動,讓公眾逐漸認識和深度了解天津近代歷史和文化內涵。
(二)慶王府
慶王府始建于1922年,原為清末代“鐵帽子慶親王”載振的府邸,地處天津市和平區(qū)五大道重慶道55號,特殊保護級別歷史風貌建筑。與之毗鄰的山益里,由33幢始建于1937年的庭院式聯(lián)排別墅構成。
2010年6月,風貌整理公司開始了歷時2年的慶王府及山益里的整修工作,強調真實、完整、可逆、可識別和最小干預,嚴格保護建筑本體及與之相關的歷史、人文和自然環(huán)境。建筑修繕過程中力求“應保盡保”,不僅完整保留了原有外檐風貌,院落植被和景觀,室內的珍貴木雕、水磨石地面、木地板、木門、原有金屬和木構件、中式琉璃柱、油畫、彩色玻璃、葡萄吊燈、掐絲玻璃等歷史元素也得到了妥善保護。
修復過程中還恢復了王府原有的東西兩扇大門,使王府私密莊重的外檐風貌得以再現(xiàn)。室內被覆蓋多年的珍貴壁畫和彩繪,通過數(shù)十次剔、擦和清洗工藝,得以部分珍貴保留。水刷石外檐采用國際先進技術——砂巖清洗注射法進行清理,破損部分嚴格按照材料配比表進行修補,使修繕后的墻面不但顯現(xiàn)出原有的肌理色彩而且達到了高度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同時,在整修過程中針對小五金、部分木構件等缺失和無法修復的部分進行了適度添配。
在精心修復后,慶王府的建筑安全性能得到全面提升,建筑外貌、布局及精美的建筑裝飾全部保留,在使用上恢復了餐飲、會客、多功能廳等歷史功能,同時增加了文化展示、建筑展示、商務會議和游客服務等功能。如今慶王府和山益里酒店作為精品文化酒店區(qū)發(fā)揮著歷史風貌建筑的現(xiàn)代使用功能。
(三)先農大院
先農大院始建于1925年,坐落在五大道核心區(qū)域,規(guī)劃建筑面積2.54萬平方米,是五大道建成最早的建筑群之一。街區(qū)內建筑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陸續(xù)建成。在整理修復前,先農大院曾由130戶居民和5個單位共同使用,建筑存在不同程度受損,配套設施老化,院落里曾經布滿了居民的違章建筑和企業(yè)的材料廠。
2006年,風貌整理公司啟動了先農大院的整理工作,整修過程中,根據(jù)現(xiàn)代使用功能增設采暖、空調系統(tǒng)并配合建筑物墻體、屋頂內側增設保溫層及仿古中空門窗,整體提升了建筑的節(jié)能等級。整體提升了消防安全系統(tǒng),增強了建筑的安全防護功能,防止因各種突發(fā)事故而造成建筑物壽命的縮減。同時采用多項“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并自主研發(fā)應用了專利技術。例如,采用“微損防潮層化學修復方法”,通過紅外熱成像技術及紅外光譜方法檢測完全能夠滿足要求,此項技術對于建筑物墻體擾動極小并且可以完全不損傷建筑物外檐墻體原真性,施工周期僅為傳統(tǒng)的物理隔離工藝的10%。
整修工作不僅使街區(qū)恢復了紅磚坡頂?shù)脑?,更完整展現(xiàn)了原有的建筑風格,將該區(qū)域打造為集餐飲娛樂、時尚購物、文博展覽等于一體的體驗式綜合社區(qū)。作為五大道之上的公共藝術廣場,如今的先農大院架起了藝術家與觀眾的橋梁,展現(xiàn)著先農公共藝術廣場文化開放、共享、交流的精神與價值,用藝術點亮城市生活。
2015年,先農大院創(chuàng)辦良品生活市集——“簡良集”,以“倡導簡單生活”為理念,是一個傾聽匠人心聲,展示優(yōu)質良品的多元平臺。市集上既有優(yōu)質產品的展示和售賣,更有互動體驗課堂,傳達簡單的生活態(tài)度與樂活的生活理念,成為五大道上的市民與游客觀光旅游的新選擇。
(四)民園西里
民園西里位于天津市和平區(qū)五大道常德道29-39號,始建于1939年,由近代著名建筑設計師沈理源設計,為當時天津知名房地產商濟安公司建造。
歷經歲月變遷,整修前,民園西里的建筑整體形象和部分細部特點雖保留著原有特征,但由于居民混合使用,加之上世紀七十年代地震的破壞,建筑結構存在安全隱患,原有配套設施也不能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2009年,風貌整理公司對民園西里實施了整理和利用,整修工作嚴格遵守《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圖則》有關規(guī)定,并結合房屋技術鑒定、現(xiàn)場查勘以及專家論證意見等,在整修過程中保留了外檐琉缸磚、內外檐門窗式樣、多坡屋頂、內檐灰線式樣、條形地板、趨腳板式樣以及木樓梯等歷史風貌特征。
經過精心的整修,民園西里不僅保留了歷史風貌建筑的原貌,建筑內部則重新賦予了現(xiàn)代都市生活方式及生活氛圍。變身為最具文藝范兒的創(chuàng)意生活街區(qū)。每年都有眾多來自京津兩地的創(chuàng)意達人和手作愛好者加入到民園西里文化創(chuàng)意街區(qū),參與街區(qū)定期舉辦的“趕巷子”創(chuàng)意市集品牌活動,民園西里獨有的巷子文化讓這個五大道的文藝生活聚集地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忠實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