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最近,我讀了《輪椅上的霍金》一文。讀完課文后,我被霍金那感人肺腑的故事所震撼。
霍金在二十一歲時患上了盧伽雷氏癥,不久就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但他還是堅持奮斗,為科學事業(yè)作出貢獻。在一次學術(shù)報告會上,霍金又一次以他的人格魅力和求索的科學精神打動了所有的人: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手指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讀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是啊,如果我是霍金,我一定會覺得:命運對我太殘酷、讓我失去太多了。而霍金用微笑回答的這一段話,在我心中深深地刻下來。他不但不抱怨命運對他的不公,反而感謝命運給他留下了手指。
命運壓不倒一個人,只會讓人堅強起來,而霍金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面對生活的艱難并沒有悲觀退縮,他戰(zhàn)勝了自己,成為一個生活的強者。即使面對再多的失敗,也要勇往直前、奮斗到底。對照霍金,我想到了自己,一遇到困難就畏畏縮縮、猶豫不決。有一次,我的胳膊受了一點兒小傷,就懇求媽媽給我請了兩個星期的假在家養(yǎng)傷。和霍金比起來,我是多么慚愧。
我佩服霍金,佩服他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斷去追求,從而取得成功。這位生活的強者、科學巨匠,永遠是我最敬佩的人!
(指導教師:韓 濤)
【成功揭秘】
這兩篇讀后感條理清晰,語句通順,寫出自己的所讀所感,非常成功。引文都較為簡練,概括了文章和書籍的主要內(nèi)容。突出了“感”的重點,議論不空泛,能聯(lián)系自己和生活中知道的事例有感而發(fā),表達的見解也很貼切。
【拓展訓練】
讀后感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后感也可以叫作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nèi)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后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讀后感首先要讀好原文,“讀”是“感”的基礎(chǔ);其次是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guān)鍵;要密切聯(lián)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nèi)容;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guān)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jié)合。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