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杰
家庭康復護理對腦癱患兒的康復作用
孫杰
目的 分析腦癱患兒實施家庭康復護理的康復效果。方法 擇取腦癱患兒50例,按照所接受的不同護理模式分組,行家庭康復式訓練的25例患兒歸入研究組,行家庭常規(guī)護理的25例患兒歸入對照組。比較2組治療效果。結果 研究組患兒GMFM評分為:前旋(62.89±4.33)分,屈曲(75.34±3.01)分,伸直(73.23±4.94);對照組患兒則分別為前旋(27.02±8.42)分,屈曲(27.07±3.30)分,伸直(34.36±5.26),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就腦癱患兒而言,家庭康復護理可以促進患兒肢體能力的恢復,減輕患兒父母的負擔。
小兒腦癱;肢體能力;家庭康復護理;生活負擔;常規(guī)護理
在小兒疾病中,腦癱屬于與一種神經(jīng)系統(tǒng)性,并且是難以治愈的一種病癥之一,在小兒早期的過程當中就存有一系列不同于普通小兒的非正常表現(xiàn),腦癱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中樞性組織的肌功能無法正常的工作,從而使患兒的肢體組織無法協(xié)調運動,從而出現(xiàn)如行走怪異以及智力較低的臨床表現(xiàn)。這一系列的臨床反應使得患兒的生活質量低于常人,且給家庭帶來了心靈以及經(jīng)濟的雙重負擔。就目前為止,國外對于腦癱患兒的治療主要借助康復機構來實現(xiàn),而我國因客觀條件,以及人口數(shù)量較多,醫(yī)學體系較不完善,所限只能以家庭為康復陣地。本研究比較家庭康復護理及家庭常規(guī)護理兩種護理模式的康復效果。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2年8月~2014年9月由沈陽市兒童醫(yī)院門診收治的腦癱患兒50例,照所接受的不同護理模式分組,行家庭康復式訓練的25例患兒歸入研究組,行家庭常規(guī)護理的25例患兒歸入對照組。在研究組患兒中,男16例,女9例,年齡5~13歲,平均(7.05±1.03)歲;腦癱分型:肌張力低下型3例,強制型2例,痙攣型14例,不隨意運動型3例,共濟失調型1例,混合型2例。在對照組患兒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4~11歲,平均(8.02±1.03)歲。腦癱分型:肌張力低下型1例,強制型2例,痙攣型12例,不隨意運動型4例,共濟失調型4例,混合型2例。2組患兒、以及性別構成、年齡、腦癱分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家庭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患兒接受家庭康復護理,護理內容如下。(1)康復訓練??祻陀柧殐热萑缦?,其一是頭部控制訓練:父母為患兒取坐位,使其背靠父母胸腹部,父母一邊控制患兒頭部使其保持正中位,一邊將其雙手控制在胸前[1]。其二是坐位訓練:若患兒肌張力較高,父母則在其背后給予支持,并使其髖關節(jié)前屈,并在雙臂于患兒腋下給予支撐的同時伸手按壓住膝關節(jié),令其雙下肢處于伸直狀態(tài);若患兒肌張力較低,則應在患兒身前放置一張桌子,其高度由患兒坐高決定,患兒可以一邊玩耍一邊使坐姿得到強化[2]。其三是爬行訓練:父母緊跟患兒,以雙手托住患兒骨盆,推動其向前爬行[3]。其四是站立訓練:以床欄、斜板、立柜等物體支撐患兒身軀與膝關節(jié),使其保持10~20 min的站立體位[4]。其五是步行訓練:使患兒保持站位,以雙手托于患兒骨盆后方,向前施力,推動患兒骨盆向前旋轉,間接推動患兒行走。其六為語言訓練,父母應從發(fā)音開始為患兒進行訓練,使其舌部的伸縮更加靈活,同時還能提高患兒的理解能力與溝通能力[5]。(2)康復指導。醫(yī)護人員應每周為患兒進行1次家訪,通過1 h的集體授課來實現(xiàn)對腦癱患兒及其家長的健康教育。指導前應為其介紹康復指導的目的和臨床意義,取得家長與患兒的配合。指導中應告知患兒家長具體的訓練方法和訓練時間,還有日常生活中患兒需要進行的飲食護理與語言訓練等。并且,醫(yī)護人員應定期檢查宣教效果,若未達到目的則反復對患兒家長進行健康宣教。
1.3 觀察指標 以GMFM量表為患兒肢體康復效果進行評分,3分為訓練全部完成,2分為部分完成,1分為只能完成基礎動作,0分為完全無法完成[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兒在各種動作的肢體康復評分上均遠超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GMFM評分比較(x±s)
患兒在出生1個月后、腦部尚未發(fā)育完全時便受到了非進行性的損傷,并因此而出現(xiàn)了運動障礙,即為小兒腦癱。這種中樞神經(jīng)出現(xiàn)功能性障礙的綜合性疾病,既能使患兒出現(xiàn)不自主運動表現(xiàn),也會使患兒智力發(fā)育遲緩,患兒生活能力更是因此而受到影響[7]。
在當前我國醫(yī)學的發(fā)展中,對于腦癱患兒的全面治療以及護理方案正在逐步完善,但是由于受到如科學技術以及發(fā)展的相關限制,我國依然無法追隨國外治療護理腦癱患兒的腳步,形成一種全面的康復護理體系,相對于腦癱患兒的治療來說,長期于康復機構中進行康復性治療,可以有效緩解中樞神經(jīng)障礙造成的運動異常,部分患兒的智力也能得到鍛煉,但是康復機構的高昂費用卻是大多數(shù)家庭無法承受的,這使得康復機構在我國無法如國外一樣推廣開來,反而使家庭成為促進小兒腦癱康復的主要場所[8]。對此,我國開發(fā)了家庭康復護理模式,在征得患兒父母的支持后,從健康教育、運動能力鍛煉等多個角度為患兒進行針對性治療,患兒在溫馨和諧的緩解下接受日常鍛煉,不僅父母與患兒有了更深的接觸,患兒也更加放松,更愿意接受康復訓練,故可以獲得極為良好的恢復結果。在對2組患兒的前旋、屈曲以及伸直指標進行對比時,結果中研究組遠超對照組的GMFM評分(P<0.05),因此,行家庭康復式訓練即是家庭康復護理顯著效果的直接體現(xiàn)。
綜上所述,在對腦癱患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行家庭康復護理有助于患兒肢體能力的恢復,其在進行家庭康復護理時,與患兒家屬進行有效的交流,適當訓練腦癱患兒做一些簡單的運動工作,能夠使患兒的病情得到有效恢復,甚至患兒的語言能力與心理承受能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因此將家庭康復護理有效的應用于腦癱患兒的護理中,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1] 王桂華.家庭康復訓練用于小兒腦癱患者肢體康復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5,23(1):82,84.
[2] 陳艷平.家庭康復護理對小兒腦癱的康復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10(5):41-42.
[3] 張云麗,丁德琴.家庭康復護理對腦癱患兒運動功能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5,1(9):89-90.
[4] 李邦惠,冉茂群,余文玉.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腦癱患兒康復治療護理[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3,29(24):3778-3779.
[5] 張亞男,袁煥俠,楊忠秀,等.家庭健康教育對腦癱患兒口部運動功能的影響[J].當代醫(yī)學,2014,20(2):30-32.
[6] 李紅麗.小兒腦癱45例的家庭綜合康復訓練效果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2,20(6):555-558.
[7] 康瑞華,常建洛,高琦.家庭康復護理對腦癱患兒的意義及實施要點探析[J].當代醫(yī)學,2015,21(15):99-100.
[8] 郭晨霞.分析家庭康復護理對小兒腦癱的影響[J].中國藥物經(jīng)濟學, 2014(3):341-342.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0.082
遼寧 110032 沈陽市兒童醫(yī)院 (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