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麗娜
艾司西酞普蘭與帕羅西汀對強迫癥的治療效果比較
支麗娜
目的 比較艾司西酞普蘭與帕羅西汀對強迫癥的治療效果。方法 將86例強迫癥患者根據(jù)治療藥物的不同分為艾司西酞普蘭組和帕羅西汀組,各43例。艾司西酞普蘭組和帕羅西汀組分別給予艾司西酞普蘭和帕羅西汀治療,比較2組治療效果。結(jié)果 艾司西酞普蘭組與帕羅西汀組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74.4%和76.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另外艾司西酞普蘭組治療強迫癥起效快,艾司西酞普蘭組和帕羅西汀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11.6%和25.6%,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艾司西酞普蘭和帕羅西汀均能起到治療強迫癥的作用,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強迫癥起效快,藥物安全性高。
強迫癥;艾司西酞普蘭;帕羅西汀
臨床上對強迫癥的界定是以無法抗拒的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反復出現(xiàn)的一類精神癥性障礙。相關研究顯示[1],其發(fā)病機制跟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5-羥色胺功能低下和神經(jīng)遞質(zhì)不足密切相關。傳統(tǒng)治療強迫癥的藥物是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其治療強迫癥具有良好效果,但是其受體選擇性差,具有較多不良反應。目前治療強迫癥的藥物中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被廣泛應用[2]。本研究比較帕羅西汀和新型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強迫癥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撫州市第三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中心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86例強迫癥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研究對象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強迫癥的診斷標準[3],患者無酒精和藥物依賴史,無器質(zhì)性軀體疾病。將86例患者根據(jù)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艾司西酞普蘭組和帕羅西汀組,艾司西酞普蘭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齡21~52歲,平均(34.2±4.6)歲;病程3~16年,平均(7.1±2.1)年;帕羅西汀組
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齡23~54歲,平均(35.2±4.6)歲;病程4 ~15年,平均(8.1±2.2)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艾司西酞普蘭組和帕羅西汀組分別給予艾司西酞普蘭(四川科倫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20120521)和帕羅西汀(浙江尖峰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20130314)治療。艾司西酞普蘭組治療之初用量為5 mg/d,治療第4天起增加到
10 mg/d,7 d后,劑量增加到20 mg/d,后期維持此用藥劑量,治療時間為8周。帕羅西汀組治療之初用量10 mg/d,以此劑量用藥4 d后,增加到20 mg/d,7 d后增加到40 mg/d,以此劑量持續(xù)治療8周。治療期間不合并其他抗精神藥物。
1.3 觀察指標 患者抑郁癥狀評定采用耶魯-布朗強迫癥狀評定量表評定[4],采用漢米爾頓抑郁量表評定患者抑郁癥狀[5]。藥物安全性評定采用藥物不良反應癥狀量表評定。對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第1周、2周、4周、6周、8周進行評分。耶魯-布朗強迫癥狀評定量表總減分率≥75%為痊愈,50%~74%為顯著進步,25%~49%為進步,<25%為治療無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7.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治療后不同時間療效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治療各時點耶魯-布朗強迫癥狀評定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8周后,2組評分較治療前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各時間點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組內(nèi)比較,艾司西酞普蘭組在第2周末和第1周末評分相比有顯著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帕羅西汀組第4周末和第2周末相比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各時點耶魯-布朗強迫癥狀評定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1 2組各時點耶魯-布朗強迫癥狀評定量表評分比較(s,分)
注:與艾司西酞普蘭組治療8周末比較,aP<0.05;與組內(nèi)1周末比較,bP<0.05;與組內(nèi)2周末比較,cP<0.05
組別例數(shù)治療前1周末2周末4周末6周末8周末艾司西酞普蘭組4327.33±3.6126.65±4.3119.11±4.32b15.36±4.7612.54±5.369.23±5.41帕羅西汀組4326.51±4.2125.01±3.2121.78±2.9414.89±3.42c12.11±4.2111.35±3.78a
2.2 2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各時間點比較,第1周末和第2周末2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艾司西酞普蘭組減分幅度更大。組內(nèi)相比,艾司西酞普蘭組從第1周末起評分顯著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從第4周末直到治療結(jié)束,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各時點漢米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2 2組各時點漢米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艾司西酞普蘭組比較,aP<0.05;與組內(nèi)1周末比較,bP<0.05
組別例數(shù)治療前1周末2周末4周末6周末8周末艾司西酞普蘭組4325.43±3.7119.65±3.3114.11±2.32b13.36±4.7611.54±4.369.23±2.11帕羅西汀組4326.51±4.3125.01±4.21a20.78±3.94ab14.73±3.7212.11±4.5110.25±2.78
2.3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結(jié)束后,艾司西酞普蘭組痊愈9例,顯著進步13例,進步10例,無效11例,治療有效率為74.4%;帕羅西汀組痊愈10例,顯著進步14例,進步9例,無效10例,治療有效率為76.7%。2組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4 2組安全性比較 2組治療過程中,艾司西酞普蘭組出現(xiàn)藥物不良反應5例,具體表現(xiàn)為惡心2例,出汗2例,失眠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6%;帕羅西汀組出現(xiàn)不良反應11例,惡心5例,口干2例,失眠2例,嘔吐1例,頭暈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5.6%。艾司西酞普蘭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帕羅西汀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強迫癥是一種神經(jīng)癥性障礙,患者會出現(xiàn)反復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目前醫(yī)學研究對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和發(fā)病機制并未完全了解,相關腦影像學、神經(jīng)生化、精神藥理等方面的研究認為該癥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5-羥色胺異常有關[6]。艾司西酞普蘭新型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其對中樞5-羥色胺的再攝取具有阻斷作用。帕羅西汀是一種強效、高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可使突觸間隙中5-羥色胺濃度升高[7]。其具有的缺陷是抑制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再攝取程度有限,且對單胺氧化酶無抑制作用[8]。
本研究對艾司西酞普蘭與帕羅西汀治療強迫癥的療效進行比較,2組治療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組治療強迫癥效果相當,說明兩種藥物治療強迫癥的有效性相當。另外艾司西酞普蘭組治療強迫癥起效快,2組用藥安全性相比,艾司西酞普蘭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帕羅西汀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艾司西酞普蘭比帕羅西汀安全性好。
綜上所述,艾司西酞普蘭和帕羅西汀均能起到治療強迫癥的作用,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強迫癥起效快,藥物安全性高。
[1] 周朝昀,耿德勤,沙維偉.序貫心理治療合并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治療難冶性強迫癥的臨床療效[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0,19(12):1066-1068.
[2] 姜曉巖,任凱,趙希武.艾司西酞普蘭和氯米帕明治療強迫癥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9,23(1):20-21.
[3] 張一,孟凡強,崔玉華.修改耶魯·布朗強迫量表的臨床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6,10(5):205-207.
[4] 張作記.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M/CD].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225-227.
[5] 肖勃,謝文嬌,謝思斯.艾司西酞普蘭和氟西汀治療首發(fā)抑郁癥臨床療效及認知功能影響的比較[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09,18(6):487-489.
[6] 岑利平,鄒軍輝,童建沖.艾司西酞普蘭與帕羅西汀治療抑郁癥的對照研究[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9,21(1):41-42.
[7] 袁剛,葉文莉.文拉法辛緩釋劑與帕羅西汀治療抑郁癥的對照研究[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4,24(1):42-44.
[8] 陳恩民.文拉法辛緩釋劑與帕羅西汀治療難治性抑郁癥對照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0,48(19):30-3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6.116
江西 344000 撫州市第三醫(yī)院(支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