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宵
古稀老太為留守兒童辦起“圖書館”
文/云宵
如今,陳玉文的圖書館成了方圓數(shù)十公里的留守鄉(xiāng)村兒童的樂園,被稱為“圖書館奶奶”。
留守兒童在陳玉文圖書館里看書
陳玉文是江蘇邳州市陳樓鎮(zhèn)大顧村村民,今年77歲。在村民眼中,陳玉文知書達理、樂于助人。而她的家庭,則是村民們眼中的“書香門第”。
陳玉文一下子培養(yǎng)出5個高中生、一個大學生,這在方圓幾十里的村子里絕無僅有。吃“大鍋飯”年代,陳玉文和丈夫掙工分養(yǎng)活一大家人,日子過得要多苦有多苦,鄉(xiāng)親們勸她讓兩個兒子輟學,幫她掙工分算了,陳玉文卻說,家里經(jīng)濟困難也就幾年的事情,孩子不讀書卻是關系到一輩子的事情,再難也得讓孩子們讀下去。
小兒子13歲那年,陳玉文遇到了人生最大的一個坎兒。那一年,丈夫患病去世,陳玉文也身患重病,一側腎臟被切除。失去家里的頂梁柱,陳玉文手術后身體一直很弱,家里的責任田幾乎靠她一個人撐著。
在農(nóng)村,有6個勞動力的家庭是“殷實人家”,一般生活不會如此困難。而陳玉文卻讓兒子們堅持讀書,生活上才陷入如此窘迫的境地。村里人十分佩服她的剛強,給她起了個“老學迷”的綽號。
知識改變命運。執(zhí)著于讓孩子讀書的陳玉文得到了豐厚回報,五個讀高中的兒子畢業(yè)后眼光勝同齡人一籌,靠勤勞致富,現(xiàn)在生活得都很好。小兒子蘇州大學畢業(yè)后,在北京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更讓陳玉文高興的是,她的10個孫輩個個都是大學畢業(yè),有的還考上了碩士、博士。陳玉文的家庭讓鄉(xiāng)親們極為羨慕,她也成了大家口中教育孩子的榜樣。
陳玉文的小兒子在北京成家立業(yè),有了孩子。為了給小兒子帶孩子,陳玉文在北京生活了5年。在北京5年的生活經(jīng)歷,她深深感到了城鄉(xiāng)教育的差距。城里的孩子生活優(yōu)越,教育方面的硬件軟件都很好,上幼兒園就開始利用各種形式學英語,鄉(xiāng)下的孩子大都是留守兒童,平時由文化不高的爺爺奶奶帶著,不在學校的時間基本處于“放羊”狀態(tài),村里文化生活貧乏,想看本書都很難。
目前,遵醫(yī)附院圍繞消化道腫瘤、肺癌、乳腺癌、兒童血液腫瘤等主要病種,開展了“惡性腫瘤精準診斷與治療能力提升”項目。據(jù)悉,該項目已被納入“國家重大疾病診治能力提升工程項目庫”,獲得了1.5億元國家資金支持。醫(yī)院將建設惡性腫瘤臨床數(shù)據(jù)中心、惡性腫瘤分子病理診斷中心,開展腫瘤易感基因檢測與早期診斷、消化道早癌的內(nèi)鏡診療、腫瘤個體化治療等一系列新技術。
2010年夏天,村里一個10多歲的孩子暑假期間下河玩水溺亡,這讓陳玉文十分痛心。村里的孩子多是留守兒童,一到節(jié)假日,爺爺奶奶無力看管,這些孩子們要么結伴游泳,要么村里村外游蕩,稍不留神就會出現(xiàn)安全問題,如果能想出一種方法把孩子們聚攏起來,看看書學些有用的東西,那該多好呀!陳玉文覺得多年來自己家受到過鄉(xiāng)親們的無私幫助,應該幫他們做些什么。
恰在此時,陳玉文在上海工作的孫子給她打來電話,說隨后會有一批圖書寄過來,這些書是上海的愛心人士捐獻給貧困地區(qū)孩子的,他想委托奶奶暫為代管,中秋節(jié)會有志愿者到家里取。
幾天后,孫子所說的捐給貧困地區(qū)的孩子的書寄到了,這些書有滿滿四大箱,里面有漫畫書、科普書、作文選等,都是孩子們喜歡的書。陳玉文突然意識到,孫子寄來的書也是村里的孩子所需要的,現(xiàn)在孩子正值假期,如果把他們集中起來閱讀一些有益自己的書籍,該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情??!
想到離志愿者來提書還有一段時間,陳玉文決定截留這批書,讓它們提前發(fā)揮作用。在上海的孫子也很支持奶奶的想法。于是,陳玉文把家里的西屋騰出來,擺上了圖書,并取名為“老學迷圖書館”。
圖書館開館前幾天,沒有一個小讀者光顧。陳玉文采取了送書上門的“宣傳策略”,她挑選了十多本書,分別送給村里幾個孩子,讓他們認真讀一讀,并讓他們替她做宣傳:想看好書,就去“老學迷圖書館”。
村里的女孩程欣然對陳玉文送來的書頗感興趣,尤其是其中的一本作文選,更是愛不釋手。通過程欣然等孩子之口,村里的小伙伴得知“老學迷”奶奶家里有很多書供免費閱讀,都呼朋喚友地擁了過來。陳玉文來者不拒,并把家里的凳子都搬出來,讓他們坐著讀,還提供開水喝。有些孩子讀不完,陳玉文就讓他們帶回家去讀。
陳玉文不懂圖書管理,只要有孩子來借書,她就開心得不得了。在她的圖書館借書,不用辦借書證,甚至不用登記。在上海工作的孫子建議陳玉文,最好像公家圖書館那樣,辦理借閱證,每次借出去的書也最好登記在冊,這樣便于管理。
陳玉文經(jīng)過考慮,還是沒有采納孫子的建議,她覺得如果像公家圖書館那樣辦借書證、進行記錄,她一個人忙不過來。再說,孩子們來借書,自己高興都來不及,哪有時間查借書證?如果有不還的,說明他們真的喜歡那本書,或者那本書對他有用,只要書在孩子手里,總歸是好的。陳玉文認為,只要她的圖書館能引導孩子們愛上讀書,就是功德無量的事情了。
讓陳玉文高興的是,她的“老學迷圖書館”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2010年10月的第三個星期天,當天來借書的孩子共有200多人,隊伍排到了陳玉文家的大門口,陳玉文忙得不可開交,一天下來,累得她腰酸腿疼,但她心里十分暢快。
“老學迷圖書館”開放后,陳玉文天天與孩子們打交道,心情非常舒暢,生活也更加充實。對外借書的過程中,有不少帶著孩子回娘家的鄉(xiāng)親領著孩子到她這里借書,陳玉文來者不拒,熱情接待。一年不到,方圓十幾公里的鄉(xiāng)親都跑到她這里借書。孩子們對陳玉文的稱呼也變?yōu)椤皥D書館奶奶”。
當?shù)仡I導看望陳玉文
隨著前來借書的人越來越多,陳玉文圖書館原有的600本藏書遠遠滿足不了孩子們的需求。在上海工作的孫子利用各種渠道,給她郵寄來不同的圖書。然而,這些書籍還是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
2013年春節(jié)期間,看到圖書館里的藏書快被孩子們借空了,陳玉文有了深深的危機感。為了擴大書籍的來源渠道,陳玉文不顧自己已愈七旬高齡,拎著蛇皮袋到市里購買舊書。在一些家屬區(qū),當大家得知陳玉文購買舊書的目的是提供給農(nóng)村留守兒童閱讀時,都被她的愛心所感動,不僅不要她的錢,還幫她打包送到指定的地點,陳玉文收夠一定數(shù)量,就雇車拉回村子。
為了充實圖書館里的書目,陳玉文把兒孫們給的零用錢都用掉了。村里和她經(jīng)常來往的老姐妹勸她,讓她多為自己想想,總得為自己攢點養(yǎng)老錢吧,萬一身體不好什么的,都需要花錢。陳玉文笑著說,兒孫們孝順,攢什么養(yǎng)老錢啊,花錢做好事兒就是為自己積德。
在圖書館運作過程中,陳玉文比較重視孩子們的意見和想法。平時,她專門備有一個意見簿,讓孩子們把自己想看的書而圖書館目前不能提供的,都記在本子上。2014年暑假,陳玉文看到孩子們留言反映,圖書館目前最缺的是漢語、英語詞典之類的工具書,僅有的幾本字典版本也很舊了,新版辭典一本也沒有。
為了滿足孩子們的需要,陳玉文決定購進一批工具書,她到市里最大的書店考察了一次,看到孩子們所需要的新版工具書價格不菲,陳玉文盤算了一下手里的錢,怎么算都不夠?;氐郊液螅秊榱嘶I錢買工具書的事情三天沒有睡好覺。
那天上午,陳玉文正在家里忙活著,突然屋后面?zhèn)鱽怼笆召彉淠尽钡倪汉嚷?,陳玉文陡然有了主意,門前的那棵銀杏樹已有數(shù)十年的樹齡,這幾年不斷有收購樹木的上門問價,陳玉文對這棵樹有了深厚感情,怎么都不舍得賣?,F(xiàn)在孩子們急需工具書,賣掉這棵銀杏樹做善事,也算物有所值吧!
隨后,陳玉文把收樹的人叫了過來,經(jīng)過討價還價,最終那棵銀杏樹賣了4000多元。錢到手后,陳玉文第二天便找了個鄉(xiāng)親幫忙,到市購書中心采購所需要的工具書。買完書,數(shù)數(shù)手里還剩些錢,陳玉文又買了些文具。
買文具陳玉文另有打算,她覺得孩子們讀書是件好事情,但讀書不能死讀書,讀書要有自己獨到的思索和見解,必須有收獲才行。因此,陳玉文就想在孩子們中間開展征文活動,把讀一本好書的感想寫出來,然后聘請村里的語文教師進行評比,評出一、二、三等獎及優(yōu)秀獎,獲獎的孩子都能得到陳玉文頒發(fā)的獎品,獎品就是她買來的各種文具。
陳玉文的無私舉動贏得了孩子們的愛戴,她利用自己的影響,在孩子們中間開展愛國教育、安全教育、孝心教育等活動。漸漸地,陳玉文的圖書館成了本村及鄰村孩子們的精神領地、流連忘返的樂園。每年的暑假,孩子們發(fā)生溺亡事件及其他安全事故幾乎消失了。
陳玉文無私奉獻社會的善舉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江蘇邳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徐峰一行,專門前往陳樓鎮(zhèn)大顧村看望慰問陳玉文,并給她送來慰問金和兩個書柜及部分圖書。陳玉文還先后獲得“江蘇好人”“中國好人”等稱號,并當選2014年度第二屆“最美邳州人”。對于這些榮譽,陳玉文看得很淡,而對于孩子們送給她的“圖書館奶奶”的稱呼卻格外珍視。
目前,陳玉文的兒童圖書館已擁有各類藏書近5000冊,并被隨手公益組織批準為“隨手送書”下鄉(xiāng)活動免費借閱點。這位可敬的老人每天仍忙活在她的圖書館里。她說,自從有了這個圖書館,她的晚年生活更充實,也更快樂。為了孩子們,她會竭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