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燦燦 TEXT: CUI CANCAN
『啊昌』"A-CHANG"
文:崔燦燦 TEXT: CUI CANCAN
何云昌《一根肋骨》 行為 2008年
作品說明:何云昌以手術方式取出自己左邊第8根肋骨,之后與母親和幾個女性朋友戴上那根肋骨制成的項圈分別合影。
“啊昌”原名何云昌,早在九十年代初就開始行為藝術的創(chuàng)作,成為行為藝術在中國的發(fā)端之一。九十年代末,因作品的語言穿透力和社會性批判,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行為藝術家,為中國藝術界熟知。
可以說,在近幾十年的中國行為藝術的起伏中,啊昌以一己之力,影響了藝術界對行為藝術的認識和普及,其作品在藝術史中留下許多經(jīng)典的烙印。在今天的藝術發(fā)展中,已被反復檢驗和強調(diào)。即使新世紀之后,行為的低谷期,啊昌仍堅持每年幾件行為創(chuàng)作,釋放出強大的個人能量,獨樹一幟。尤其是對中國社會發(fā)展中底層的現(xiàn)實處境、精神指向、生存方式的介入,為我們留下了生動見證和批判性評論,以及“啊昌”波及的余震。
啊昌的行為歷程,亦如一本詞典,它聯(lián)系了兩個由行動和現(xiàn)實組成的世界,線索豐富有力,語匯磅礴簡練。然而,覺悟到這兩個世界的對峙關系,便走上了揭開這些作品的思想道路。為與不為,一刻與永恒,隱忍與爆破,動靜與開合的對抗。這兩個世界,一方是個體的肉身力量、堅韌意志、時間的厚度、智性方式;而另一方是不斷上演的現(xiàn)實事件的持續(xù)沖擊,歷史神話的反復演繹,自然之道的輪回不滅。
何云昌《石頭英國漫游記》 行為 2006年—2007年作品說明:何云昌在英國海邊拿起1塊石頭,沿英國海岸邊大致行走1圈,回到開始的地方,把那塊石頭放回原處。歷時112天,行程大致3500公里。
兩個世界的交隔,在啊昌的作品中以身體的行動一而再,再而三地演繹。肉身受難的形象,形成了極端又永生的美學,它象征著我們自身生命的歷史和正在為信仰做出的付出與不付出。這些種種跡象,又由啊昌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以及通過啊昌的身體抵達。直至如今,我們在展廳中看到種種看似不可思議的行為,艱難的過程,見所未見的美學,對生命意義近似荒謬的挑戰(zhàn)。
何云昌的行為緣起于,中國所經(jīng)歷的諸多現(xiàn)實沖突與歷史、意義、價值、夢想,展覽即由此開始,分為三個部分:緣起,激蕩,回響。涵蓋啊昌近20年的諸多重要創(chuàng)作,尤其是由個人意志獨立完成的行為部分。展覽也首次詳實地展出作品背后的文獻檔案,探討材料-文本-完整性思想之間的遞進關系。
第一部分“緣起”,包括持續(xù)72小時的現(xiàn)場行為,一件由持續(xù)至今的行為改裝的裝置作品,以及涉及現(xiàn)實背景、個人情感、物質轉化,信仰與神話的作品構成,勾勒展覽的緣起;第二部分“激蕩”,展出《英國石頭漫游記》的300多個視頻,及3件與自然對話的作品,彰顯貫穿啊昌創(chuàng)作生涯的自然觀與宇宙觀,如同夜幕降臨,白日西沉中,渺小生命與天地無限、大地磅礴之間的激蕩精神;第三部分“回響”,陳設啊昌創(chuàng)作生涯中最為鮮明、突出的風格,通過身體對抗和堅韌意志,對生存空間與精神超越的描述,給予行為以不滅的力量。三個部分將展廳連接為一個循序漸進的整體,以個人的角度直面中國現(xiàn)實社會和行為藝術的歷程,通過作品和展覽將“啊昌”的形象匯入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軌跡中,如有回響。
啊昌在《成年人的童話》里說:又過了一千年,那些傳說又有變化……
這個展覽的得失,亦是如此。
何云昌《抱柱之信》 2003年作品說明:麗江,何云昌將自己的左手澆鑄在水泥里24小時。題解:尾生與女期于梁下,女不來,水至不去,抱住而死。(《莊子》卷十四)
何云昌《臥游——從福岡美術館到富士山》 行為 2009年作品說明:何云昌埋在999塊石頭中,以想象的方式從福岡美術館前往富士山歷時3年的旅行,并將每天假想的行程,線路圖記錄在999塊石頭上,歷時9小時45分。
何云昌《金色陽光》 行為 1999年作品說明:云南安寧監(jiān)獄。何云昌企圖移動陽光,歷時127分鐘。
2016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