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圖
——冀少峰藝術批評文集》
DISCERN ARTS - COLLECTED WORKS OF ART CRITICISM OF JI SHAOFENG
《品圖——冀少峰藝術批評文集》封面
少峰出生于邯鄲,此地為古時趙國都城。古人云,“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得此風氣,少峰為人做事,義氣當先。
有較長一段時間,義氣二字在革命的詞典中并不受待見,然而在中國民間,它仍被看作是為人的立身之本,處事的評價標準,它是一種深深植根于中國人內(nèi)心深處的價值觀,不是強力所能革除的。事實上,無論是廟堂還是江湖,無論是政商名流還是販夫走卒,一個人不義氣,就有大多數(shù)人在心底里鄙視他。
義氣是什么呢?義氣就是做人,凡事先替他人想;有舍己為人的胸懷,有見義勇為的擔當;知恩必報,愛憎分明。
做學問、寫文章的人要不要講義氣?當然要。所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一個嘴力勞動者,一個靠寫字為生的人,心中倘若沒有義氣,也就只能蠅營狗茍,只為稻粱謀。
我第一次見少峰是在深圳。當時他在河北美術出版社工作,雖未曾謀面,卻多有工作往來。那一天,編輯和作者終于在海邊大排檔勝利會師了。心中揣測,河北人酒量一定不差,就敬了幾杯酒。少峰則來者不拒,三杯之后,滿臉通紅,趴在桌上就起不來了。他真的是不能喝,后來是被人架著回到酒店的。
這是小事,從中能看出一個人的義氣,也能給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少峰究竟是河北人。數(shù)年之后,當他由華北平原南下到江漢平原之后,再見他時,酒量早非昔日所能比擬。聽說,每當小酌之后,話語漸多,到位與否,就看是否開始使用一個形容詞——“一馬平川”,即每件事說到最后,都要加上一句,“那是一馬平川”。
哪怕是酒后,少峰的禮數(shù)是從來不亂的,他會妥帖地照顧好每一個長輩,每一個老師,每一個朋友??紤]之周到,用心之細致,常常讓人感動。
少峰在河北的時候,恐怕是當?shù)刈铌P心當代藝術的人之一。他廣泛聯(lián)絡河北籍的當代藝術家,為推動河北當代藝術的發(fā)展不遺余力。他曾擔任《學院藝術》的主編,這是當?shù)貎H有的當代藝術的陣地。后來,又主持石家莊當代美術館的工作,舉辦了一系列有影響的展覽。
在出版社工作期間,少峰最令人稱道的成績,是他主持出版了幾套中國當代藝術的書系,例如當代美術批評家文庫系列;當代藝術史叢書系列;當代藝術家系列;西方當代藝術理論系列;還有與相關藝術機構合作的《中國雕塑》叢書系列;《中國美術批評年度文集》系列;《深圳美術館年度論壇文集》系列等等。一時間,河北美術出版社聲名鵲起,成為國內(nèi)最有影響的當代藝術出版重鎮(zhèn)。
曾幾何時,報刊和紙質(zhì)書籍出版是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主要思想源,報刊媒體一度是當代藝術的中心。這些年,情況有了變化,美術館替代報刊雜志,成為當代藝術的中心和策源地。就在這種轉(zhuǎn)型之際,冀少峰在2010年應邀到湖北美術館任職,一個吃慣了面食的人,開始接受辛辣菜肴和悶熱火爐的考驗。
少峰在湖北美術館的這幾年里,在傅中望館長和其他同事的支持下,有湖北眾多藝術家的撐腰,可謂如魚得水,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從河北到湖北,是他在最合適的時候,在最合適的地方,做的最對的一件事情。
說到這里,又要說回到少峰的為人。短短幾年,他何以能在湖北美術界結交如此多的朋友?不僅武漢,甚至宜昌、恩施的藝術家和藝術活動都要拉著他,從中可見他的人氣指數(shù)之高。我在湖北生活多年,深知湖北人的稟性,他要對你好,褲子都可以脫給你穿;他要是討厭你,那橫豎都看你不順眼。湖北人的愛憎如此鮮明,對于敏感的藝術圈而言,那就更不消說了,要贏得他們的好感談何容易!所以,少峰能迅速融入湖北美術界,在整個美術圈里都應該是一個比較少見的個案,之所以能如此,一定有少峰的過人之處。
這些年,是少峰事業(yè)的上升期,他忙得不亦樂乎:策劃、組稿、編輯、出版、策展、布展、推廣、論壇……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也沒放下批評寫作,這本《冀少峰藝術批評文集》就是他近十年來從事藝術批評工作的最好見證。
過去,作為出版人,冀少峰的不同在于他不僅擅長幫助別人傳播思想,同時也擅長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現(xiàn)在,他作為美術館工作人員、策展人,寫作更是他日常的工作,這幾年他筆耕不輟,寫得更勤了,這本文集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本文集分為“立場”“品圖”“品書”三個部分。
“立場”部分,涉及當代藝術的理論、思想、方法,它們涉及當代藝術的機制問題、對于當代藝術不同門類的整體描述、關于大型藝術展覽的策劃、在各種研討會上的發(fā)言、對不同美術群體的評說、對當代藝術存在問題的揭示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
“品圖”部分,基本屬于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個案的研究和評論,這是這本文集的主干部分。
“品書”部分,則是相關書評,是對美術出版物所作的評說和推介。
少峰的這些文字,學術指向非常集中,也非常明確,這就是:致力于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致力于推動中國藝術的創(chuàng)新和進步。
從文集所收錄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對當代藝術的基本問題幾乎都有涉獵,對不同門類,不同方面的問題都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好在他是做出版出身,而且是當代藝術的出版,所以,他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精讀文獻的機會。他獲取當代知識和信息的渠道和條件是得天獨厚的。
少峰的批評,不拘一格;采取多學科的立場,運用不同的方法。他曾經(jīng)在中央美院進修,也曾參加批評方法研究班的學習,這些學術訓練使他具有自覺的方法論意識。另外,他最初是學習歷史出身,這使他的藝術批評比較強調(diào)歷史感,善于把問題置于歷史的過程中,從藝術史的上下文關系中發(fā)現(xiàn)問題。
少峰的文字好讀,語言流暢,清晰明確。這些雖然是對寫作的一般要求,但是在中國批評界,卻成了一個需要不斷呼吁的寫作標準。問題出在哪兒呢?出在許多批評文章的文風上,它們常常詰屈聱牙,晦澀難懂,掉書袋,翻譯體……一些人不是想通過批評說明問題,而是通過批評把人們越搞越糊涂。在批評文風亟需改變的今天,少峰的這些清新、曉暢的文字尤其顯得可貴。
少峰的批評具有建設性,他在從事批評工作的時候,心底是陽光、開朗的;對人不抱成見,對事沒有惡意,即使批評某種現(xiàn)象也如清風過耳,從容委婉,這或許與他的性格有關。在2014年度中國美術批評家文集的前言中,我曾經(jīng)談到二十世紀以來,中國藝術批評中那種激進、粗暴的話語歷史,并嘗試分析了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在少峰的這本文集中,看不到粗話、痞話;也看不到惡語和狠話。我欣賞這種批評態(tài)度,也贊同這種文風。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這年頭,寫篇文章不算難,但出本書對誰都不那么容易。少峰長期是為他人做嫁衣的,今天,輪到自己也像新嫁娘一樣,也要見見公婆了,我想,他心里也一定感慨良多吧!
關于少峰的文集,我就說到這里,權當作序,至于文集本身,請讀者諸君慢慢看吧?。ù宋臑楸緯蜓裕?/p>
孫振華
2014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