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峰, 胡銀詳
(安徽省交通規(guī)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關于非均質巖質邊坡治理中滑動面的探討
張志峰, 胡銀詳
(安徽省交通規(guī)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邊坡治理成功的關鍵在于滑動面的合理確定,特別是對于大于30 m的非均質巖質邊坡,其滑動面一般為較長的折線,通過勘探的手段很難將潛在滑動面客觀確定下來,在實踐過程中潛在滑坡的中部往往需要根據(jù)實際地勘資料推測,如推測不盡合理,誤用最大的剩余下滑力,這就給邊坡治理帶來了潛在的隱患,從治理邊坡實例出發(fā),探討一下非均質巖質邊坡潛在滑動面的合理確定,供同行參考。
滑動面;非均質巖質邊坡;滑坡
目前滑坡處理廣泛采用的參數(shù)反演法[1-3]、折減法[4]、不平衡推力法[5-6],都是基于滑動面確定的前提下進行的,目前僅土質邊坡的圓弧滑動面可采用SLOPE/W法[7]搜索確定,而對于大于30 m的非均質巖質邊坡潛在滑動面的客觀確定鮮有提及,本文從治理邊坡實例出發(fā),探討一下非均質巖質邊坡潛在滑動面合理確定。
以黟(縣)-七(都)3 km+394~+462 m段高邊坡位于路線右側,最大坡高67 m。邊坡地貌單元屬低山剝蝕地貌,地勢陡峻,地形坡度在40°~60°之間,上陡下緩。該處地層巖性主要為牛屋組(Pt2n)板巖,風化強烈,板理及裂隙發(fā)育,巖石破碎,薄層狀構造,強風化層巖芯呈碎塊-片狀,碎塊狀鑲嵌結構,層厚2.40~13.20 m;中等風化巖芯呈塊狀-短柱狀,地層產(chǎn)狀195°∠70°,屬中硬巖,表層為松散碎石混粉土,碎石含量可占50%~70%,粉土可塑狀態(tài),該層厚1.6~6.2 m,如圖1所示。
該邊坡原設計為矮擋墻支護,運營一年多,于2008年5月中旬產(chǎn)生滑坡滑體厚度1.60~6.20 m,體積約為10 000 m3,滑坡體主要為碎石土,其中碎石占60%,低液限黏土占40%?;露逊e體及滑坡后緣坡體均存在進一步滑動的危險性,屬活滑坡。
圖1 地質剖面圖
2.1 設計參數(shù)的選取
根據(jù)勘察資料正常工況下:重度取為20.5 kN/m3,c為18 kPa,Φ為21°;根據(jù)滑坡帶物質組成在暴雨工況下,碎石粉土:重度取為22.5 kN/m3,c為6 kPa,Φ為21°;強風化板巖:重度取為24 kN/m3,c為50 kPa,Φ為21°。
2.2 模型的建立
根據(jù)已經(jīng)產(chǎn)生滑坡的形態(tài)、地貌及坡體的工程地質特性,為了增加下部坡體的穩(wěn)定性,確定第一級為原擋墻+坡率為1∶1.75、高度為5 m的人工邊坡,第二、三級坡坡率1∶1,高度為8 m,第四~六級為1∶1,高度為10 m,第七級為1∶0.5,高度為10~12 m,每級邊坡設2.0 m寬的平臺,進行刷坡,最大坡高為67 m,如圖2所示。
圖2 潛在滑面搜索過程及邊坡治理圖
2.3 剩余推力計算
刷方減載后、邊界條件發(fā)生變化,滑動面隨之發(fā)生變化。由于第三級邊坡開挖邊坡全部進入強風化板巖中,為此將滑坡體分為上下兩個不穩(wěn)定體,形成兩個滑動面。
依據(jù)暴雨工況下的物理力學參數(shù),根據(jù)勘察資料確定的已發(fā)生滑坡的滑動面,當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為1.2時[8],采用不平衡推力法:
Ti=FsWisinai+ψiTi-1-Wi-cosaitanφi-ciLi
ψi=cos(ai-1-ai)-sin(ai-1-ai)tanφi
(1)
ψi為傳遞系數(shù)
上部碎石粉土不穩(wěn)定體的剩余下滑力為590 kN/m。此外,對于強風化板巖可能出現(xiàn)的深層滑動進行計算,如圖2所示,對應潛在滑面2的剩余下滑力為80 kN/m;對應潛在滑面3的剩余下滑力為100 kN/m;對應潛在滑面3、4結合的剩余下滑力為330 kN/m;對應潛在滑面4的剩余下滑力為510 kN/m;可見強風化板巖中,在固定的邊界條件下,只有滑面4的形態(tài)接近客觀的潛在的滑動面,基于此,不斷微調滑面4的形態(tài),直至找出最大的剩余下滑力,本次邊坡治理采用滑面1、4對應的剩余下滑力,進行邊坡處置。
2.4 邊坡治理
上部不穩(wěn)定體中,由于滑面1較陡,抗滑樁效果甚微,滑坡體會從抗滑樁頂滑出,滑面4較厚,錨桿無法進入穩(wěn)定地層,基于上述因素,本次邊坡治理采用錨索方案。
對應滑面1的下滑力,第4、5、6級邊坡采用預應力錨索框架,根據(jù)間距、排數(shù)、傾角,每個錨索的設計抗拔力至少要達到25 t,根據(jù)勘察資料所提供的錨固體與巖石的錨固強度,所需的錨固段長度在13 m左右,初定錨索總長度17 m,但對于深層潛在滑動面4的剩余下滑力而言,其錨固長度需大于9.5 m,自由端為10 m,錨索總長至少需要19.5 m,可見,僅按照滑面1來治理邊坡,本邊坡深層滑動的需要無法滿足,無法從整體上保證邊坡的穩(wěn)定,給工程帶來隱患。
考慮巖體風化界限的不確定性,結合計算情況,確定本邊坡的治理方案為:第四到六級坡均采用錨索框架,每片框架由3根豎肋和3道橫梁連接而成,在節(jié)點處設置錨索鎖固,每束錨索由3根Φ15.24鋼筋制成,設計荷載280 kN,張拉鎖定荷載300 kN,對應滑動面1而言,第五、六級錨索設計長度20 m,錨固段長度15 m,第四級錨索設計長度17 m,錨固段長度12 m。本邊坡經(jīng)過6年多的運營檢驗,穩(wěn)定性良好。
(1) 滑動面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巖土體邊界條件的變化而改變。
(2) 對于一個高邊坡來講,其潛在的滑動面很多[9],因此,高邊坡治理必須考慮深層潛在滑動面的穩(wěn)定性,對于強風化破碎巖體的潛在滑動面,必須在一定的邊界條件下,多次模擬形態(tài),找出規(guī)律,最終找到最危險的潛在滑動面,從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滑動面、最危險的潛在滑動面兩方面出發(fā),進行邊坡的治理,做到一次根治,不留后患。
[1] 龔玉鋒,周創(chuàng)兵,梁 軼,等.參數(shù)反演在巖質高邊坡變形與穩(wěn)定分析中的應用[J].巖土力學,2002(5):570~574.
[2] 孫志斌.邊坡穩(wěn)定性上限分析方法及參數(shù)反演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3.
[3] 魯志強.巖質高邊坡穩(wěn)定性設置模擬巖體力學參數(shù)反分析[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9.
[4] 陳國慶,黃潤秋,石豫川,等.基于動態(tài)和整體強度折減法的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4(2):243~256.
[5] 時衛(wèi)民,鄭穎人,唐伯明,等.邊坡穩(wěn)定不平衡推力法的精度分析及其使用條件[J].巖土工程學報,2004(3):313~317.
[6] 張月英.基于改進不平衡模式的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及程序實現(xiàn)[D].長沙:湖南大學,2007.
[7] 張志峰.安徽某高速公路125 km+730~+895 m段滑坡治理[J].公路交通科技,2007(11):86~89.
[8] JTG D30-2004,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S].
[9] 張樂飛.浙江省公路護坡穩(wěn)定性分析及防治對策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06.
2016-07-13
張志峰(1976-),男,山西文水人,碩士,安徽省交通規(guī)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U416.14;U418.52
A
1673-5781(2016)06-0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