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小東 朱罡 白玉民 齊月衍
摘 要 本文闡述了校園文化建設對促進網絡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健全組織機構、打造精神家園、開展名師講座和網絡教育學生校園行活動等四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 網絡學歷教育 校園文化建設 意義 途徑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1開展網絡學歷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根據教育部高教司的數據,國內網絡學歷教育1998年剛起步時僅有學生2931人,1999年辦學規(guī)模達到3.2萬人,2003年達到230萬人,2013年已達到615萬人。資料顯示,201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34.5%,其中有7個百分點是網絡學歷教育的貢獻。這意味著2013年國內在學的每100名本??粕校陀?0人是網絡學歷教育學生。另一個令人矚目的數據的是:到2014年年末,網絡學歷教育累計畢業(yè)學生已超過1000萬人。眾所周之,網絡學歷教育的培養(yǎng)方式與普通高等教育雖有所不同,但培養(yǎng)目的卻并無本質差別,都是為社會經濟和文化發(fā)展輸送人才。而且,隨著網絡學歷教育規(guī)模的快速擴張,網絡教育畢業(yè)生已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充當著重要的經濟建設者、文化傳播者和社會推進者的角色。顯然,由專業(yè)知識講授、實踐實習、學生學習支持服務支撐的網絡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已無法適應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對網絡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要求。強化校園文化建設,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網絡學歷教育得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2開展網絡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1)健全組織機構和完善相應制度,保障和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網絡教育高校要設立專門機構管理網絡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服務于網絡教育學生。應派遣年富力強、富有管理經驗的同志主抓和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根據網絡教育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校園文化建設工作計劃,編制學生服務手冊,制定并實施學生活動、校友活動等方面的工作流程、服務規(guī)范和質量標準。
(2)著力為網絡教育學生打造獨具特色的精神家園。堅持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服務理念,把握網絡教育特點,實現線上與線下活動有機結合,虛實互融,建立具有大學校園特點的文化氛圍,為網絡教育打造精神家園。開展開學典禮與畢業(yè)典禮活動,優(yōu)秀畢業(yè)生評選工作,建立校友聯誼會和學生社團,并組織校友和學生開展活動,為校友與學校、校友與學生的聯系溝通提供交流協作平臺。建立網上學生社區(qū),為學生提供職業(yè)規(guī)劃指導和心理咨詢服務,組織各類比賽和開展網上交流。通過設立學生服務論壇和QQ信息群,開展網上咨詢及學生在線答疑工作。設計和開展多種類型的學習活動,激發(fā)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在有條件的地區(qū)或條件成熟的專業(yè),推廣基于網絡的個性化教學服務,解決其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在網絡教育考試中加強宣傳教育,嚴肅考風考紀,加強學風建設。組織開展學生誠信教育培訓活動,誠信做人,踏實做事,提高學生良好的品德素養(yǎng),鼓勵其認真對待學業(yè),圓滿地完成網絡教育的學習,向社會交上誠信的證書。
(3)開展名師講座,實現網絡教育學生與學者近距離接觸。網絡教育高校可通過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和學者定期為網絡教育學生開展講座,以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先進的服務理念為網絡教育學生活創(chuàng)造一個優(yōu)美、和諧、向上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為網絡教育學生建設牽手名師,放眼未來,放飛夢想,追逐夢想的平臺。工作實踐表明,服務高效、內容新穎的名師講座,使網絡教育學生更好地感受高校文化底蘊和領略名師風采,同時提升學員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引導學生形成“熱愛學習,主動學習”的自主學習意識。名師講座充分利用吉林大學優(yōu)秀廣博的教育教學資源,積極探索和推進傳統(tǒng)網絡教育模式變革,由單一理論講解向與實際相結合的師生互動發(fā)展轉變。豐富了網絡教育學生的文化生活,增長了學員的知識,開闊了視野,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激勵他們樹立為社會服務、貢獻的遠大理想,對他們的未來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正面影響,是一種名副其實的正能量。在勵志教育、成長教育、回歸教育等方面成效顯著。
(4)開展網絡教育學子校園行活動,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利用開學典禮和畢業(yè)典禮活動期間,邀請組織校友和學生到高校校園中來,走訪校史館,了解學校發(fā)展沿革和歷程,到教學實驗場所參觀體驗,參觀校園人文和自然景觀,召開座談會和聯誼會,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責任感,溝通校友和學生與學校感情。校園行活動,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形式,是學校服務網絡教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之舉,是促進網絡教育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更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輔助工程,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新型平臺。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不斷加強宣傳引導和多樣化學習手段的推廣與應用,堅持為網絡教育學生提供靈活、便捷、多樣的參與途徑和學習內容,努力探索多方面互利共贏的服務管理體系,確保網絡學歷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