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欣 鄭吉俊 陳宜林
【摘 要】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時代變換,當代揚州的風俗文化在歲月的磨礪下不斷改變。本文試圖以船村為例,以小見大,從船村的民間傳說、節(jié)日習俗、特色飲食以及宗教信仰四個方面入手,探究船村以至于揚州地區(qū)當代的社會風俗細節(jié),進而總結出當代揚州社會風俗的一般性特征。
【關鍵詞】揚州;社會風俗;船村
社會風俗是歷史的產物,是人們約定俗成的風尚、禮儀、習慣的總和,它體現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jié)日習俗、生產娛樂、宗教信仰等眾多方面,是某一地方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集中體現。揚州地處長江下游,自古便是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社會風俗文化積淀。而隨著時間的演進和社會的發(fā)展,許多風俗習慣漸漸地發(fā)生變化甚至消失;鄉(xiāng)村中的風俗文化保留程度較城市要好一些,但在經濟浪潮中這些村落的風俗文化,也難免在激進與保守的權衡中逐漸模糊。
船村位于揚州東郊杭集鎮(zhèn),自隋末唐初始,由自然條件和移民因素的作用逐漸形成。村落自高空俯視,船形莊臺,故得名“船村”。望族聚居,文化融合并存,構成當代船村獨特的社會風俗。當代船村中依然保留著部分表現揚州風俗文化的民俗和傳統,由“船村”這一點,可大致了解目前揚州地區(qū)的社會風俗文化之現狀。
一、民間傳說
船村作為揚州地區(qū)圩田文明的代表,有著傳統樸素的民間傳說。如“托夢彩云”:相傳揚州船村常年受洪災困擾,村落長者夢見祥云,夢醒后敘述給村民們,村民們皆認為是瑞兆,堅信聚眾人的力量一定能夠戰(zhàn)勝洪災;“嫦娥探村”則是相傳每年八月十五,嫦娥探訪遺留在船村的玉兔和月影,為感恩嫦娥對船村的眷念,水邊月臺,民眾點燭焚香成佳話;“烈馬飲水”則更具人文情懷,相傳抗清英雄史可法英勇就義后,其坐騎白馬夜晚只飲船村之水。為方便英雄馬匹飲水,村民們家家備有兩口大缸。
三則傳說流傳至今,有著豐富的想象,也有宏大的國家情懷,充分體現船村淳樸的民風。歷史這只“無形之手”對傳說進行選擇,實際上是人們對社區(qū)歷史的集體記憶。[1]船村乃至揚州地區(qū)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自然地沾染了崇尚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家國一體的儒家思維。揚州人民發(fā)揮想象,把現實生活中的風俗文明融入到民間傳說中,反映出揚州人民的聰明智慧。
二、節(jié)日習俗
通過研究船村節(jié)日習俗,可感受揚州地區(qū)獨有的風俗特征,同時對記錄和保護傳統社會風俗文化有重要意義。揚州地區(qū)的春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與其他地方大同小異,在此略去不述。
1.元宵節(jié)。船村的元宵節(jié)除去賞燈猜謎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內容——車桅燈。車桅燈的習俗早在明清時期便開始流行于淮揚地區(qū)。[2]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八傍晚上燈時分,村民每家提上事先準備好的子孫燈籠,集中村頭桅桿下,將自家的子孫燈籠扣在可伸縮自如的竹竿圓圈上,由村落長者攜青年將掛滿子孫燈籠的奇數層燈一直懸掛到桅桿頂端,形成一座塔狀的燈柱。整個車桅燈節(jié)日習俗有一個“搶頭燈”的高潮。當日預定四個頭燈的村民進行搶燈儀式,場面熱鬧。相傳船村曾有人“偷燈”得子,上香還愿,為表虔誠名兒“燈寶”。時至今日,這些風俗仍然承載著揚州歷經數百年的記憶。
2.清明節(jié)。清明祭祀的方式在揚州地區(qū)的表現與中國其他地區(qū)大同小異,主要有幾項內容:一是在家中先祖牌位或畫像前祭拜;二是戶外掃墓活動;三是傍晚時候焚燒紙錢。同時外出踏青、放飛紙鳶等娛樂化的傾向也愈發(fā)明顯。船村除以上風俗之外,在清明時節(jié),還有一個專屬的表達方式——制作印子。這也填補了揚州地區(qū)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重陽五大民俗中獨缺清明無專用食品的空白(2014年6月船村清明印子祭祀習俗入選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者注)。
三、特色飲食
揚州地區(qū)自古倚海濱江,得天獨厚,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盛產稻米。以面食為主題的飲食也是豐富多彩,湯包、蒸餃、燒餅、陽春面,幾乎是揚州人民早餐的代名詞。這些飲食中無一不展現著揚州人對吃的講究,即使簡單的家常點心,揚州的老百姓也會對其寄托深深的情感。在船村,爛面燒餅和印子獨具一格。
1.爛面燒餅。每逢中秋節(jié),家家戶戶必吃月餅,在揚州當地的村民會用自己精心制作的“爛面燒餅”壘成寶塔形狀來祭拜“月亮公公”。“爛面燒餅”中的“爛面”是指沒有經過酵母或小蘇打發(fā)酵的面,聽起來雖然不夠“高雅”但是其制作工藝卻極盡復雜。這種燒餅成本高,工藝復雜,必須是純手工操作,市面上很難看到有銷售的,沒有做面食基礎的人很難把握“爛面”中水、面的比例,很容易把十個手指都黏在爛面上。
2.印子。印子食品俗名“糯米蒿”,由青蒿與糯米面和成,青蒿,淡青色,氣味芬芳,乃蒿中之最。[3]印子精致色如翡翠、形似月餅,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4]一般在清明前一日,當地婦女便開始準備。她們滿田埂尋找著采摘青蒿頭。清明當日,婦女先將前日采摘的青蒿頭洗凈下鍋煮幾分鐘,以青蒿頭帶水一起和糯米面,然后反復地糅合。婦女們然后以此綠面,包上餡心放入雕花的木模里倒模定型,制作出各種吉祥的立體圖案,有元寶狀的、有魚狀的、有壽桃狀的,最后將其墊上竹筍套放進蒸籠蒸熟。
四、宗教信仰
揚州曾經有許多寺廟,在船村大多數人家也都供奉有佛龕。據說船村中有長者日日信佛、禮佛,誦經不斷,虔誠之心收獲奇效,敲打木魚的聲音傳聲遠,循聲而去,可見其屋頂上發(fā)出佛光。
與此同時,從船村尊敬祖先以及與抗清英雄史可法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故事中,能體現出中國傳統的忠君愛國的“仁義”精神與慎終追遠的“敬畏”之心。儒釋道三者的有機結合,既是船村文化的縮影,又是船村發(fā)展至今的精神內核。
五、總結
船村作為揚州農村地區(qū)的代表之一,從民間傳說、節(jié)日習俗、特色飲食、以及宗教信仰等幾個方面,能總結出揚州社會風俗的一些基本情況和特點:揚州社會風俗的文化基礎在于傳統的儒家思想,心懷仁義、敬天憫人是融入到揚州先民骨髓的精神內核;同時又兼有道家的閑適與佛教的虔誠,讓揚州這塊土地上舒適恬靜而又充滿信仰。另外,揚州地區(qū)擁有特殊的圩田文化,造就出極具地域特點的人群性格和飲食習慣。當代的揚州社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呈現出新的特點,如何將地區(qū)風俗文化較好的繼承和發(fā)展,不僅關系到文化的留存,更是普通大眾教化的關鍵問題。只有了解某一地方的傳統風俗,尊重地方歷史文化并付諸實踐,文明才能得以延續(xù),傳統價值方能永恒。
參考文獻:
[1] 陳春聲、陳樹良:《鄉(xiāng)村故事與社區(qū)歷史的建構——以東鳳村陳氏為例兼論傳統鄉(xiāng)村社會的“歷史記憶”》,《歷史研究》,2003年第5期。
[2]明清時有詩人為此作詩,孔劍秋《揚州竹枝詞》:“旗桿高懸土地燈,搶來宜子更宜孫。明年此日重申賀,十倍酬還算報恩?!保瑓柼椠S《真州竹枝詞》:“偷得明燈只一枚,隔年十倍獻靈臺。莫嗤土地神通小,也似觀音送子來。”
[3]沈括:《夢溪筆談》。
[4]楊慎:《升庵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