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美國媒體2日報道,美國商務部已向中國通訊設備巨頭華為公司發(fā)出行政傳喚,要求華為提供過去五年向朝鮮、伊朗、敘利亞、古巴和蘇丹出口的全部信息,報道說,美方并未指控華為有任何錯誤行為,行政傳喚也不意味著刑事調(diào)查,但如果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華為對上述幾國的出口違反了美國的政策,美國有可能限制華為獲得關鍵的美制零部件的途徑。
今年3月,美國以類似的理由對中興公司進行制裁,禁止美國公司向其出口技術。當時很多人就推測,華為將很快成為美國接下來的刁難目標。
盡管美方對華為、中興的調(diào)查冠冕堂皇,但包括很多西方觀察家在內(nèi)的全球分析人士均認為,美國這樣做是為了打擊中國高技術公司的競爭力。華為被看成中國高技術公司的楷模,讓美國通訊產(chǎn)業(yè)備感壓力,美方一直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撓華為進入美國市場,現(xiàn)在它對華為遍布全球的業(yè)務也產(chǎn)生了一些危機感。
華為、中興等面對美國的刁難一直保持了低姿態(tài),為避免遭打壓,它們小心翼翼。但在全球化時代技術和貿(mào)易關系盤根錯節(jié)的情況下,美國編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總是能做到的。
這件事再次展示了中國公司走向世界的艱難。它們?nèi)绻叱鋈コ洚?ldquo;小商小販”的角色不會有啥問題,但當它們也變成高科技巨頭走向全球舞臺時,就可能被美國緊緊盯住,針對它們的戰(zhàn)略性壓制大概也要隨之而來了。
美國的把控力還是挺強的,它是一些高技術基礎零部件的供應者,還能影響美國之外一些市場的態(tài)度。它雖然不能把中國的跨國公司“攥在手心里”,但卻可以破壞中國公司的國際聲譽,增加它們開拓市場的成本。
專心于技術的華為公司看來撞上了美國人的“政治天花板”,它的中國公司出身似乎成了它的“原罪”。華盛頓逐漸不再把它簡單看成一家公司了,而要把它當作“中國的競爭力”來限制了。
華為非常市場化、國際化,它在印度、俄羅斯、歐洲、美國都設有大型研究所,為當?shù)貏?chuàng)造了高薪工作崗位,帶動了當?shù)氐陌l(fā)展。但是這些都沒用,美國已經(jīng)在用地緣政治的大跨度思維給它定性。
奉行技術主義且政治上老實巴交的華為一直低調(diào)、再低調(diào),還是沒能逃過樹大招風的老套故事,說實話它挺冤的。
美國這個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國家原來是這樣的,這讓中國人大開眼界?;剡^頭看,中國很多年里對美國公司真是太實誠厚道了。一些美國公司向中國基礎通訊網(wǎng)絡提供設備,把電子產(chǎn)品打進中國各級政府和科研機構(gòu)的辦公室,它們“居然”被當成了合作者,而沒被看成是有可能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特洛伊木馬”。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應是中國回應美國對中國公司隨意審查甚至“濫施刑罰”的直覺和常識。如今中國的市場規(guī)模眼看著越來越大,對美國的跨國公司有著重要利害關系。中國國家安全等應當走上這個市場的前臺,對美國公司的在華行為做進一步的審視。
我們有必要圍繞市場健全有關法律和規(guī)則,增加捍衛(wèi)國家利益的杠桿。如果美國總對中國公司行不義之舉,把“國家安全”作為特殊貿(mào)易壁壘,那么就應當有美國公司在華付出相應代價。這樣的人之常情想必美國不難領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