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莉 梅四清 張冬鑫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普愛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33)
?
鴉膽子油軟膠囊對老年骨轉移癌患者臨床癥狀及生存質量的影響
繆希莉梅四清1張冬鑫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普愛醫(yī)院,湖北武漢430033)
〔摘要〕目的探討鴉膽子油軟膠囊治療骨轉移癌的療效及其對患者臨床癥狀和生存質量的影響。方法選擇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該院就診的74例老年骨轉移癌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7例。對照組:給予帕米膦酸二鈉注射液治療;觀察組:給予鴉膽子油軟膠囊治療。結果觀察組總緩解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疼痛、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口燥咽干、潮熱盜汗、煩躁失眠、消瘦神疲、血小板增高得分都低于對照組(P<0.01)。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患者生存時間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鴉膽子油軟膠囊用于治療老年骨轉移癌患者療效較為滿意,可有效緩解疼痛和其他臨床癥狀,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
〔關鍵詞〕骨轉移癌;鴉膽子油軟膠囊;疼痛;生存質量
骨轉移癌可引起疼痛、功能障礙以及病理性骨折等骨相關事件〔1〕,會對患者的生存時間造成一定影響,通過合理的治療可以逆轉病變進展、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2〕。傳統(tǒng)的放、化療治療骨轉移癌,雖然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但遠期療效一般,無法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3〕。近期有文獻表明〔4〕,抗腫瘤藥物鴉膽子油軟膠囊對骨轉移癌具有較好的療效,且毒副作用小。本研究旨在探討鴉膽子油軟膠囊對骨轉移癌患者臨床癥狀及生存質量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就診的74例老年骨轉移癌〔5〕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7例。對照組男23例,女14例,年齡66~79歲,平均(70.2±4.8)歲。原發(fā)腫瘤:肺癌13例,乳腺癌10例,前列腺癌9例,胃癌4例,肝癌1例。轉移部位:椎體19例,肋骨12例,骨盆6例。觀察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65~80歲,平均(69.6±5.0)歲。原發(fā)腫瘤:肺癌15例,乳腺癌11例,前列腺癌7例,胃癌3例,肝癌1例。轉移部位:椎體17例,肋骨11例,骨盆9例。
1.2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帕米膦酸二鈉注射液(寧波人健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220)90 mg,緩慢靜脈滴注,1次/月。觀察組:給予鴉膽子油軟膠囊(浙江天一堂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90054)4粒,2~3次/d。
1.3療效標準
1.3.1骨轉移癌客觀療效標準參照相關文獻〔6〕擬定,(1)完全緩解(CR):治療3個月后,X線或骨顯影檢查,證實所有溶骨性病灶均消失,維持時間超過1個月。(2)部分緩解(PR):溶骨性病灶長徑減少>50%或者病灶數(shù)量減少>50%,維持時間超過1個月。(3)無變化(NC):溶骨性病灶長徑和數(shù)量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此狀態(tài)維持時間超過2個月。(4)進展(PD):原有溶骨性病較治療前明顯變大或者出現(xiàn)新病灶。
1.3.2癥狀評分觀察兩組骨轉移癌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變化情況,其中血小板增高:30~35萬/mm3計1分,36~40萬/mm3計2分,41~45萬/mm3計3分。疼痛、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口燥咽干、潮熱盜汗、煩躁失眠及消瘦神疲等癥狀評分:無癥狀計0分,輕度癥狀計1分,中度癥狀計2分,重度癥狀計3分〔7〕。
1.3.3疼痛評分采用數(shù)字化評估量表(NRS)〔8〕評價兩組骨轉移癌患者的疼痛程度。將疼痛分為5個等級,以0~10表示疼痛程度。無痛:0分;輕度疼痛(睡眠不受影響,生活工作如常):1~3分;中度疼痛(睡眠受影響):4~6分;重度疼痛(無法入眠,生活工作受到干擾):7~9分;劇痛(難以忍受,需要服用止痛藥):10分。
1.3.4生活質量采用Karnofsky(KPS)評分標準〔9〕評價兩組骨轉移癌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改善:KPS評分較治療前增加≥20分。改善:治療3個月后,KPS評分增加≥10分。穩(wěn)定:KPS評分無增加亦無減少。下降:KPS評分減少≥10分。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行t檢驗、χ2檢驗。
2結果
2.1骨轉移癌客觀療效觀察組CR 5例、PR 8例、NC 15例、PD 9例。對照組CR 2例、PR 3例、NC 13例、PD 19例。觀察組總緩解率〔35.14%(13/37)〕高于對照組〔13.51%(5/37)〕(χ2=5.745,P<0.05)。
2.2癥狀積分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疼痛、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口燥咽干、潮熱盜汗、煩躁失眠、消瘦神疲、血小板增高評分都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2.3疼痛評分治療前,觀察組疼痛評分〔(5.19±1.30)分〕與對照組〔(5.22±1.27)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疼痛評分〔(2.39±1.28)分〕低于對照組〔(3.46±1.82)分〕(P<0.01)。
表1 兩組患者的癥狀積分,分,n=37)
2.4生活質量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KPS評分提高率(78.38%)高于對照組(43.24%)(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n(%),n=37〕
2.5生存時間觀察組患者生存時間〔(8.4±1.3)個月〕高于對照組〔(3.7±0.8)個月〕(P<0.05)。
3討論
骨骼是晚期惡性腫瘤最為常見的轉移部位〔10〕,轉移病灶以椎體、骨盆和肋骨等處最為多見〔11〕。在骨轉移發(fā)生后,腫瘤細胞會直接浸潤骨轉移處,造成骨質的破壞〔12〕。目前,惡性腫瘤骨轉移的臨床治療以姑息性治療為主。依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又可實施相應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如外科手術治療、全身化學治療、局部放射治療、內分泌治療、磷酸鹽類和止痛類藥物治療等,但療效都不甚滿意〔13〕。
雙膦酸鹽類藥物是惡性腫瘤骨轉移姑息治療中應用最為廣泛的藥物。該藥是破骨細胞的強效抑制劑,但會常常引起低熱、惡心嘔吐、流感樣癥狀等不良反應,長期應用雙膦酸鹽類藥物還會導致低磷、低鈣血癥、下頜骨壞死和腎功能損害等并發(fā)癥,因此臨床不推薦雙膦酸鹽類藥物作為骨轉移癌的首選治療方案〔14〕。
鴉膽子油是從中藥鴉膽子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15〕,其在抗癌的同時還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本研究結果提示應用鴉膽子油軟膠囊治療老年骨轉移癌患者療效確切,可有效止痛、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
4參考文獻
1謝麗,包永江,尚革,等.165例骨轉移癌的臨床分析〔J〕.新疆醫(yī)學,2012;42(11):19-23.
2彭康明,朱志梅,周江云.放療聯(lián)用復方丹參飲與聯(lián)用唑來膦酸治療骨轉移癌療效比較〔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9):919-20,927.
3柯柳楊,黃白云,程玉蓮,等.骨轉移癌放射治療止痛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4):40-2.
4姜文娟.惡性腫瘤骨轉移治療的進展〔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3;26(2):174-7.
5馮利.簡明中西醫(yī)結合腫瘤病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393.
6Jang GS,Kim MJ,Ha HI,etal.Comparison of RECIST version 1.0 and 1.1 in assessment of tumor response by computed tomography in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Chin J Cancer Res,2013;25(6):689-94.
7王芳,馮利,張平,等.補腎化瘀中藥外敷聯(lián)合帕米膦酸二鈉改善骨轉移癌痛〔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7):327-9.
8張延可,李寶生,朱緒臻.復方苦參注射液聯(lián)合放療治療骨轉移癌疼痛患者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1;51(17):84-5.
9高作文,婁金書.唑來膦酸治療肺癌骨轉移臨床分析〔J〕.醫(yī)藥前沿,2012;2(2):252.
10陶衍能,寧四海,韋令欣,等.氯化鍶和亞甲基二膦酸鹽聯(lián)合外照射治療骨轉移癌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3):514-6.
11胡莉鈞,李毅,聶斌.放療聯(lián)合唑來膦酸姑息性治療骨轉移癌86例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16):99-100.
12張洋,張寧,陳露斯,等.唑來膦酸聯(lián)合放療治療骨轉移癌56例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33):51-2.
13吳志海,郭予武,吳大英,等.唑來膦酸預防高危乳腺癌骨轉移的效果觀察〔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12;30(4):409-10.
14楊愛華.放療聯(lián)合鴉膽子油乳注射液治療骨轉移疼痛43例療效觀察〔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3;16(3):412-3.
15李兆元,余海英,寧四清,等.鴉膽子油乳聯(lián)合放療治療骨轉移癌疼的臨床觀察〔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2;18(1):35-7.
〔2015-12-29修回〕
(編輯滕欣航)
基金項目: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2015CFB179)
通訊作者:梅四清(1966-),男,碩士,副主任技師,主要從事臨床免疫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R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9-2164-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9.053
1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
第一作者:繆希莉(1968-),女,副主任技師,主要從事臨床免疫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