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黃滔;行跡;考述
摘要:關于黃滔的生平行跡 因史料所限 前人研究甚少。文章結合黃滔的生平、作品及相關史料 將其一生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 并略考其每一階段的行跡。
中圖分類號:G2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6)05-0136-03
1史志中關于黃滔的記載
黃滔(840?—911?) 字文江 泉州莆田人 一曰侯官人。唐乾寧二年(895)進士 光化己未(899)除四門博士 天福元年(901)授監(jiān)察御史里行 充威武軍節(jié)度推官。唐末強藩多僭位 黃滔規(guī)勸王審知 使其不失臣節(jié)。五代朱溫后梁時期 中州名士李詢、韓偓、羅隱等來閩避亂 皆主于黃滔。其事新舊《唐書》、新舊《五代史》《唐才子傳》皆不載 僅見于《福建通志》卷四十四、《興化府莆田縣志》卷二十二、《莆陽文獻》列傳四等 皆語焉不詳。今《全唐詩》(704—706卷)存其詩二百零八首。迄今為止 關于黃滔的研究論文數(shù)量并不多?!吨袊诺湮膶W研究論文索引》(1949—1966)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索引》(1966—1979)均未見錄關于黃滔的研究論文。其研究始于近些年 但數(shù)量亦不多。關于黃滔的生平行跡 因史料所限 前人研究甚少。筆者結合黃滔的生平、作品及相關史料 將其一生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 并略考其每一階段的行跡。
2黃滔生平考述
2.1第一階段:唐文宗開成五年(840)至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 即黃滔出生至三十歲左右
黃滔生年史無明載 其生年今多定為唐文宗開成五年(840) 蓋依滔后世孫所作年考 《年考》云:
公《華嚴寺碑》云:“‘愚冠扣師關 壯而隨計 乾寧二年忝登甲科 東還薦造金地 歲周三紀。三紀者 昭宗之乾寧乙卯。遡(溯)懿宗之咸通元年 庚辰也 冠則二十矣 通計五十六年 意公之生其文宗開成庚申歲乎?或謂冠不必皆二十 安知非十九十八乎?愚曰:然公之扣華嚴也 必讀書東峰時 據(jù)《靈巖寺碑》 葺齋東峰在大中中。大中宣宗年號也 起丁卯止己卯 自庚申至己卯 公年二十若其葺齋也 在丙子歲則公年十七 在丁丑歲則十八 戊寅歲則十九 融四年而虛遡之 總不離庚申為是。”
庚申為唐文宗開成五年(840) 黃滔之生當在此年前后。
黃滔《莆山靈巖寺碑銘并序》:“初 侍御史濟南林公藻與其季水部員外郎蘊貞元中居茲而業(yè)文 歐陽四門舍泉山而詣焉?!薄啊笾兄?潁川陳蔚、江夏黃楷、長沙歐陽碣兼愚慕三賢之懿 躅葺齋于東峰十年?!?/p>
黃滔青少年時受“三賢”的影響 立志讀書。被稱為“三賢”的林藻、林蘊及歐陽詹為何人 為什么會對黃滔的青少年時期產(chǎn)生如此大的影響呢?
林藻 字緯干 貞元七年(791)進士第 官至嶺南節(jié)度副使。徐松《登科記考》林藻下注:“《永樂大典》引《莆陽志》:‘貞元以前 莆人未有登進士者。七年 林端公藻始擢第。”林蘊為林藻之弟 貞元四年(788)明經(jīng)及第 二人皆為福建莆田人。歐陽詹(756?-800?) 泉州晉江人 林氏兄弟為友人 后離開泉山到莆田 三人曾一起在福建靈巖寺讀書。貞元八年(792)進士及第 后授國子監(jiān)四門助教。又 徐松《登科記考》“歐陽詹”條下引《唐語林》:“閩自貞元以前未有進士。觀察使李锜使建庠序 ……林藻、弟蘊與歐陽詹睹之嘆息 相與結誓 登科第?!弊运宄婆e制度建立至唐貞元一百八十多年 福建莆田還沒有一個考取進士的人。這對于莆田來說 不能不是一大遺憾。直至林藻貞元七年考取進士 才結束了莆田沒有進士的歷史。對于黃滔來說 先賢的激勵和欲揚名顯達都至關重要。由于追慕先賢林藻、林蘊及歐陽詹的才華 黃滔與陳蔚藍、黃楷、歐陽碣等人開始十年苦讀。
黃滔自言于東峰讀書十年。據(jù)黃滔《莆山靈巖寺碑銘并序》:“東歸之尋舊址 蒼苔四迭 嘉樹雙亞。”下注:“今東峰雙龍眼樹即往歲書齋之庭陰也?!睎|峰書堂在靈巖寺東南隅 據(jù)《福建通志》卷三《興化府》“普門庵”下注“在廣化寺(即靈巖寺)東南隅 舊為大比試進士之所 唐御史黃滔嘗與同志十人讀書于此內(nèi) 有黃滔祠?!?/p>
大中是唐宣宗的年號 自丁卯(847)至庚辰(860) 凡十四年。又“咸通、乾符之際 豪貴塞龍門之路 平人藝士十攻九敗 故潁川之以家冤也 與二三子率不西邁 而愚奮然凡二十四年于舉場?!毕掏ǎ?60-874)是唐懿宗年號 凡十五年。乾符是唐僖宗的年號(874-879) 凡五年。所謂“咸通、乾符”之際 當在874年左右。又 黃滔《潁川陳先生集序》:“某即先生之內(nèi)侄也 丱而趨隅 頃隨計之歲。”“丱”是指幼年時期 從八九歲到十四五。若取八九歲 滔于東峰讀書為847-857;若取十四五 則滔于東峰讀書為855-865 而滔于872年始入長安參加科舉 由此 滔讀書之地似不限于東峰書堂。
周雪芹:黃滔行跡考述除東峰書堂外 黃滔還曾在湖光書堂讀書 湖光書堂離東峰書堂不遠。《福建通志》卷六十二“東峰書堂”下注:“唐黃滔讀書于此 與湖山書堂相近?!焙鈺脼榱宏悤r鄭露所建 因鳳凰山舊曰南湖 故名?!陡=ㄍㄖ尽肪砣傍P凰山”下注“在府城外西南三里 陳時邑人鄭露書堂在焉 后舍宅為寺 唐黃滔讀書于此?!?/p>
在這一階段 黃滔與潁川陳蔚、江夏黃楷、長沙歐陽碣等人因受前輩先賢的影響 在家鄉(xiāng)修葺書堂 苦讀詩書。至咸通、乾符之交 因社會動蕩 文人取仕之路頗為坎坷 其余三人都放棄了科舉 而黃滔則不然 獨自隨計東行。
2.2第二階段: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至唐昭宗光化二年(899) 黃滔三十歲至六十歲左右
這是黃滔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
《年考》:“(滔)咸通壬辰登薦 年三十三 所謂壯隨計也?!秉S滔《莆田靈巖寺碑銘并序》亦言:“而愚憤然二十四年于科場?!睋?jù)徐松《登科記考》 滔為昭宗乾寧二年(895)進士 上溯二十四年 為唐僖宗咸通十三年(872) 與《年考》合。滔自三十三歲起 開始漫長的科考之路。直至昭宗乾寧二年(895) 滔擢進士第。此時 黃滔已五十六歲。據(jù)《登科記考》:“乾寧二年丁亥:敕:‘……其盧贍、韋說、封渭、韋希震、張蠙、黃滔、盧鼎、王貞白、沈崧、陳曉、李龜?shù)澋仁蝗?所試詩賦 義理精通 用振儒風 且躡異級。其趙觀文等四人 并盧贍等十一人 并與及第?!敝凉饣何矗?99) 黃滔被授予四門博士之職。
這一階段 黃滔曾旅居長安 并漫游各地。
東經(jīng)潼關 曾至今安徽及江浙一帶。
黃滔《烏石村》:“謝公古郡青山在 三尺孤墳撲海沙?!鼻嗌?一名青林山 在今安徽當涂縣東南 唐時屬宣州。南朝齊詩人謝朓任宣州太守時 甚愛之。黃滔于此處寫下這首悼念友人的《烏石村》。滔又言“游塞聞兵起 還吳值歲饑?!迸f時江蘇省為吳郡地 后因稱之。滔詩《浙幕李端公泛建溪》云:“越城吳國結良姻 交發(fā)芙蓉幕內(nèi)賓”;滔又有詩《嚴陵釣臺》 嚴陵釣臺乃漢代嚴子陵耕釣之處 在今浙江桐廬縣。由此 黃滔足跡東至今江浙一帶。
西至四川。
黃滔詩《喜侯舍人蜀中新命三首》其二:“錦里幸為丹鳳闕 幕賓征出紫微郎”?!板\里”為成都的代稱。又 滔《退居》亦言:“老歸江上村 孤寂欲何言?!皭澪鞔ㄅe 戎裝度劍門?!睆脑娭锌芍?詩人曾至西川 西川為唐方鎮(zhèn)劍南西川的簡稱 其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
南經(jīng)商州、湘、贛、鄂等地至廣州嶺南一帶。
唐時 商州為荊楚舉子入長安的必經(jīng)之地 有“商山名利路”之稱 黃滔久困科場 曾多次獨自過商山 感悟羈旅之苦 并對曾隱居商山的四皓產(chǎn)生羨慕之情。如《入關旅次言懷》:“獨媿商山路 千年四皓祠” 《過商山》:“如何沖臘雪 獨自過商山” 《商山贈隱者》:“蓬萊水淺有人說 商洛山髙無客歸?!?/p>
楚山湘水亦是詩人曾多次游歷之地 如《雁》:“洞庭云水瀟湘雨 好把寒更一一知?!薄断嬷匈洀堃萑恕罚骸霸鵀槭裆匠稍③E 又因湘水擬營家。”詩人亦曾到過江西 滔詩《鐘陵故人》:“滕王閣下昔相逢 此地今難訪所從。”《江州夜宴獻陳員外》:“多少歡娛簇眼前 潯陽江上夜開筵?!痹娭兴啤半蹰w”“潯陽”均在今江西省內(nèi)。值得一提的是 黃滔對江西廬山東林寺甚是喜愛 其詩歌與東林寺有關的如《題東林寺元祐上人院》《游東林寺》(七言)、《逰東林寺》(五言)、《東林寺貫休上人篆隸題詩》等。
向南至今廣州一帶 有詩為證:《寄南海黃尚書》云:“五羊城下駐行車 此事如今八載余。”五羊城是廣州的別名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五十七《嶺南道廣州》引《續(xù)南越志》:“舊說有五仙人騎五色羊、執(zhí)六穗秬而至 至今呼五羊城是也?!秉S滔亦有《南海幕和段先輩送韋侍御赴闕》詩 南海為南??さ暮喎Q 其治所在今廣東省廣州市。由此可見 黃滔到過廣州。除此之外 黃滔還曾至今廣東省廣州市北的越臺 越臺為秦末南越王趙佗所建。其詩《廣州試越臺懷古》曰:“南越千年事 興懷一旦來?!?/p>
北至河北北部及陜西北部的邊塞之地。
黃滔詩《送友人游邊》:“薊門無易過 千里斷人蹤”、《歸思》:“薊北風煙空漢月 湘南云水半蠻邊”、《下第出京》:“故疾江南雨 單衣薊北秋” 其中的“薊門”“薊北”主要指今北京市及河北北部一帶。
鄜州、夏州在唐時為邊防重鎮(zhèn) 據(jù)《陜西古代交通史》:“唐代由長安至延州的一段驛路 為中路的主干道。到延州以后 分出兩條道路 西北經(jīng)夏州至西受降城?!蔽魇芙党鞘恰叭芙党恰敝?是唐王朝為抵御北方侵略者所建的防御體系。在通往西受降城的道路上 鄜州是必經(jīng)之地。據(jù)《唐左屯衛(wèi)將軍盧玢墓志》:“鄜疇舊郊 回中故郡。北通河塞 戎馬歲殷;南接都畿 征稅日給。”黃滔詩《鄜畤李相公》《遇羅員外袞》均提到經(jīng)行鄜州之事。滔此行的目的是為了拜謁鄜州守李思孝 求其舉薦。并一路向北 到達夏州 其《夏州道中》云:“隴雁南飛河水流 秦城千里忍回頭。征行渾與求名背 九月中旬往夏州?!毕闹菰诮耜兾鞅辈烤高呉粠?黃滔漫游至此 寫下了關于邊塞的詩歌。如《塞下》:“匹馬蕭蕭去不前 平蕪千里見窮邊。關山色死秋深日 鼓角聲沉霜重天?;墓腔蜚暁堣F露 驚風時掠暮沙旋。隴頭冤氣無歸處 化作陰云飛杳然。”《塞上》:“塞門關外日光微 角怨單于雁駐飛?!?/p>
2.3第三階段:唐昭宗光化三年(900)至梁太祖開平五年(911) 黃滔六十至七十二歲左右
《年考》云:“庚申 逆閹幽主 輦下交兵 公因絕跡中州 次年天復辛酉為閩藩禮置賓幕 薦授御史里行?!备昙刺普炎诠饣辏?00) 是年十一月 左右軍中尉劉季述、王仲先廢昭宗 幽于東內(nèi)問安宮?!澳骈幱闹鳌奔词龃耸?黃滔為了避亂 于此年回到閩地。天復辛酉即唐昭宗天復元年(901) 此年 黃滔以監(jiān)察御史里行充威武軍節(jié)度推官。
黃滔之卒年亦不見載 據(jù)《年考》推算 當在梁太祖開平五年(911)左右。
《年考》云:今所知唯四月初三諱日 ……次年天復辛酉(901)為閩藩禮置賓幕 薦授御史里行;壬戌(902)制有《毗沙門天王碑》 乙丑(905)有《多寶塔碑》 丁卯(907)有《丈六金身碑》 梁開平戊辰(908)五月為《雪峰師碑》 末云:‘某老且病意此時公退居莆中耶!開平庚午(910)翁諫議稱贊為閩王冊禮使 有《駐南臺寄公》之什…… 則猶在辛未(911)后也。
此階段 黃滔長居閩中 除天復元年(901)與羅隱遇于錢塘外 似未曾到過中原。在這一階段 其活動主要包括兩方面。首先 作為節(jié)度推官 黃滔在政治上輔佐王審知 規(guī)勸其不做僭越之事 致力于閩地的發(fā)展。其次 晚唐五代時 農(nóng)民起義四起 各地藩鎮(zhèn)割據(jù) 中原文士有往閩地避亂者 如羅隱、崔道融、韓偓、李洵、李絢、王滌、王標、夏侯淑、王拯、楊承休、楊贊圖、王倜、歸傳懿等 皆與黃滔有交。
3結語
“詩至唐而盛 至晚唐而工” 黃滔詩歌清新自然 所呈現(xiàn)的是一種自然流出的情感 非雕琢堆砌之作 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宋洪邁《〈黃御史集〉序》稱其詩“清淳豐潤 若與人對語 和氣郁郁 有貞元、長慶風概?!贝送?黃滔被奉為“閩地文章初祖” 在唐五代末期的閩中詩壇 影響非常大。對黃滔生平及行跡的考證 可為唐五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研究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唐)黃滔著 (清)王懿榮輯.莆陽黃御史集兩秩[M].《天壤閣叢書》本.
[2](唐)黃滔.黃御史集八卷本[M].(明)曹學佺刻.
[3](五代)王定保.唐摭言[M].北京:中華書局 1960.
[4](五代·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 2000.
[5](宋)歐陽修 宋祁 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 2000.
[6](宋)鄭樵.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 1987.
[7](元)脫脫 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 2000.
[8](清)吳任臣.十國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 1983.
[9](清)彭定求 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 1996.
[10](清)徐松.登科記考[M].北京:中華書局 1984.
(編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