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艷君 鄭風
[摘 要]黃遵憲是近代中國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作為第一任赴日參贊,黃遵憲對中日之間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也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外交思想,但是受時代等因素的影響,他的對日主張又有其局限性。本文從他的對日外交思想以及導致其對日外交結果的原因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關鍵詞]黃遵憲;日本;外交思想
[中圖分類號]K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05 — 0044 — 02
黃遵憲(1848—1905)出生在有名的僑鄉(xiāng)廣東梅州,這里較早受“西風東漸”的影響,相對開放的環(huán)境,形成了黃遵憲較為開明的性格。面對西方列強的侵擾,黃遵憲逐漸認識到了向先進國家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他也更加關注外交,提出了“非留心外交,恐難安內”〔1〕的主張。在他的外交生涯中,對其影響最大的就日本,他主要的外交思想及其重要著作等都與日本有著很大關系,因此研究黃遵憲的對日外交思想對當今的中日關系也有很大啟發(fā)和借鑒作用。
一、黃遵憲對日外交思想的主張
(一)主張堅決遏制日本侵吞琉球的野心
琉球在明清以來就是中國的藩屬,1873年,日本以臺灣人民殺死琉球水手為借口,公然阻撓琉球向清政府朝貢并且加緊了侵吞琉球的步伐。1877年清政府為了妥善處理日本對琉球的侵擾,派何如璋等人出使日本,其中何如璋為正史,黃遵憲擔任駐日參贊。面對中日之間關于琉球問題的爭端,何如璋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后,于1878年5月29日致函李鴻章,認為對于日本侵擾琉球行為不能姑息,如若放任之,日本則“阻貢不已,必滅琉球;琉球既滅,行及朝鮮”;“琉球迫近臺灣”,我若“棄之”,“日本一強,責以船炮,抗我邊陲,臺澎之間將求一夕之安不可得”;指出:“為臺灣計,今日爭之猶患輕,今日棄之患更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何如璋站在全局的角度,敏銳而準確地認識到了琉球在中、日關系中處于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重要位置,正確處理琉球事件關乎中日全局,甚至亞洲全局。由于黃遵憲是何如璋保護琉球主張的堅決支持者,在琉球問題上何如璋和黃遵憲的態(tài)度也完全一致。對于如何解決琉球事件,何如璋向總署提出了由黃遵憲起草的上中下三策:其中上策就是“一面辯論,一面遣兵舶責問琉球,征其貢使,陰示日本以必爭,則東人氣攝,其事易成”;中策是“據理與爭,止之不聽,約球人以必救,使抗東人,日若攻球,我出偏師應之,內外夾攻,破日必矣。東人受創(chuàng),和議自居”;下策是“言之不聽,時復言之,或援公法,邀各使評之,日人自知理屈,球人僥幸圖存”?!?〕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黃遵憲等人在處理琉球事件的意圖是希望清政府對日采取強硬手段,必要時甚至采取戰(zhàn)爭的方式,目的就是爭取在此事上的主動權,也就是所謂的用戰(zhàn)爭求和平。只有這樣才能保住琉球不被侵吞,也能讓日本不看輕中國,由此而改善中日之間的關系,使一衣帶水的日本能和中國一道共同對付沙俄等西方國家的入侵,形成聯(lián)盟共同維護亞洲的安全。然而負責外交事務的李鴻章對此事的看法與黃遵憲等人的看法背道而馳,李鴻章認為“中國受琉球朝貢,本無大利”,而且琉球所在位置偏隅,對我國來說是可有可無的??偠灾?,李鴻章是想要用犧牲琉球小國的利益來換取短暫安寧,正是由于以李鴻章為首的清政府的一味退讓,琉球最終為日本所吞并,改名沖繩縣,由此也激發(fā)了日本對中國更大的侵略野心。這恐怕是黃遵憲等人最不愿看到的,在琉球事件的態(tài)度上,黃遵憲對日本的認識可謂是深刻和明智的。
(二)主張“師日”
1877年黃遵憲以參贊身份出使日本,至1882年離開,在日本總共四年,這段時間正值日本的明治維新。黃遵憲目睹了明治維后的日本在各個方面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和變化,于是他的思想認識不斷升華,“乃信其改從西法,革故取新,卓然能自樹立”,“進步之速,為古今萬國所未有”?!?〕黃遵憲也由此認為中國若要富國強兵抵御外辱,遠法歐美,不如近學日本。為了能讓政府和國人對日本有個清楚的了解,也為了更好地向日本學習,黃遵憲在處理外交事務之外,通過廣泛地結交日本各階層有識之士,向他們“采風問俗,搜求軼事”,并且采集日本各類書籍幾百余種,由此獲得了大量關于日本的文獻資料特別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資料,并對其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考察和分析。在經過對日本數年的考察和研究下,黃遵憲于1879年和1889年完成了《日本雜事詩》和《日本國志》。這兩本著作對近代中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近代中國人了解日本以及日本的明治維新,最早都是從黃遵憲的著作中得來的,同時此著作也為近代中國的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藍本和理論基礎,并直接影響整個維新變法陣營。因此,黃遵憲是近代中國主張了解和學習日本的第一人。
(三)主張“聯(lián)日抗俄”
黃遵憲也是近代以來“聯(lián)日抗俄”主張的積極倡導者,“聯(lián)日抗俄”的戰(zhàn)略主張是黃遵憲“以夷制夷”反抗侵略這一外交思想的核心內容?!耙砸闹埔摹笔俏覈匾膫鹘y(tǒng)外交思想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蘇秦、張儀倡導“合縱、連橫”,到了近代則是指利用外族和外國之間的內部矛盾,使其互相沖突,削弱其力量,最終達到有利于本國的目的。黃遵憲認為中國和日本在當時面臨沙俄等西方列強的侵略時有必要結成同盟共同抗擊外敵的入侵。對于中日之間的關系黃遵憲是這樣描述的:“同在亞細亞,自昔鄰封楫,譬若輔車依,譬若犄角立。所持各富強,乃能相輔弼。同類爭奮興,外辱自潛匿。解甲歌太平,傳之千萬億”〔5〕。從黃遵憲的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中、日雙方能夠結成友好同盟,共同抗擊西方國家的入侵抱有很大的幻想。他認為當時中日雙方在阻止沙俄東侵,維護整個東亞安全問題上,兩國是有很多共同的利益和聯(lián)合的需要,因此,兩國是擁有暫時結盟的可能性的:第一,中日兩國在歷史上就有共同的文化淵源,兩國之間還經?;ハ鄬W習和交流,建立過比較深厚的傳統(tǒng)友誼。在地理位置上,中、日兩國唇齒相連、一衣帶水,兩國的政府和人民也曾經具有密切的經濟和文化交往。第二,日本在明治維新后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但是這時的日本明治維新剛剛結束,日本在財力和物力方面都很薄弱,而且接著國內還發(fā)生了內亂,因此日本需要一段和平時期來穩(wěn)定國勢,休養(yǎng)生息。第三,沙俄占據日本北方要塞庫頁島后,直接威脅著日本的領土安全。通過以上原因,黃遵憲認為中、日聯(lián)合抗俄是有可能實現的。需要注意的是,黃遵憲提出的中日聯(lián)合是在雙方平等基礎上的聯(lián)合,而不是中國屈從于日本。因此,在解決中日之間關于琉球等爭端時,黃遵憲主張用強硬的手段來對抗日本,以免滋長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除此之外,黃遵憲還認為中國應該積極向西方學習,實行維新變法使國家達到富國強兵的程度,只有這樣中日之間才能建立起同盟的關系,共同抵抗西方列強的入侵,對于黃遵憲的這種見識在當時也確實是不同凡響的。
二、黃遵憲對日外交結果原因分析
黃遵憲作為首任赴日外交參贊,對中日之間的友好交流做出了貢獻,也為中國能夠向日本和西方學習提供了很大幫助。但是由于時代和個人認識的局限,他又對日本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最終也宣告了黃遵憲對日外交的破產。對于導致黃遵憲對日外交結果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三方面:
(一)個人層面原因
由于黃遵憲所處的時代、階級以及所受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影響使他的外交思想也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黃遵憲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從小深受封建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傳統(tǒng)文化觀念和認識也對他日后的外交思想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盡管后來出使外洋,接受了許多新思想、新理念,使他的視野和眼界要比其他國人更開明、先進,但是仍然沒有跳出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讓其找到一條真正能挽救國家危亡的道路。比如,他提出的“聯(lián)日”主張,想要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方法來對抗外來的侵略,但是這種外交方法收到的效果卻是很小的,很多時候往往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被“夷”制。此外還有他的“聯(lián)亞”主張,他從傳統(tǒng)的地緣、政教、文化等方面入手,認為中、日、韓三國之間應結成同盟,共同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但是日本卻采用的是以鄰為壑、脫亞入歐的擴張政策。通過他的外交活動,我們可以看出黃遵憲雖然對日本有所防備,但是低估了日本的侵略中國的野心,對日本還抱有幻想。然而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在弱肉強食的時代,弱國想要與列強結盟無異于與虎謀皮。
(二)國家層面原因
一方面來說是因為傳統(tǒng)文化的禁錮。晚晴時期,中國和西方外交體制相差很大,中西雙方各持己見,矛盾摩擦不斷,實際上是因為中西兩種性質的文化截然不同。美國著名史家費正清先生認為傳統(tǒng)文化的禁錮,致使中國未能妥為回應西力東漸?!?〕自古以來,中國以天朝上國自居,固守華夷秩序,認為“我為上國,帥士皆臣,無所謂外交,理藩而已”。正是這種文化心理嚴重阻礙了中國和其他國家建立對等的國家關系,延緩了近代外交體制的建立。
另一方面是因為晚晴國勢衰弱。近代外交一個殘酷事實便是:“弱國無外交”,李鴻章對此曾言“自古邦交論勢不論理”,“我能自強,則彼族尚不至妄生覬覦,否則后患不可思議也”,其對手伊藤博文直言道:“兩國國力相當,外交便是藝術;兩國國力懸殊,外交便是擺設”。〔7〕此言更是道出了國家外交間的實質。然而晚晴時期,中華帝國外強中干,滿清統(tǒng)治風雨飄搖,朝廷腐敗,民生凋敝,而且還固守舊制,無法與經過明治維新后逐漸強大的日本相比,外交談判失去堅強后盾,中日外交則自然以失敗告終。
(三)日本層面原因
明治維新后的日本逐漸強大起來,但是這時的日本還面臨著國際國內多方面的挑戰(zhàn)和壓力,為了轉移國內人民的階級矛盾,強化中央集權以及彌補西歐國家曾對日本掠奪所遭受的損失,日本開始走向對外侵略擴張,奴役弱小鄰國的資本主義道路。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并不想依靠亞洲的聯(lián)合來對抗西歐國家的侵略擴張,而是想脫離亞洲陣營加入西歐體系,反過來統(tǒng)治和奴役亞洲國家。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最終目的是想奴役和侵略中國,所以中日之間并沒有可以結成同盟的基礎。
黃遵憲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外交參贊,他的外交思想至今還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影響著后人去探索和研究。對于黃遵憲外交上的可取和不足之處,我們應該以歷史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既不能刻意掩飾,也不能過分苛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史為鑒,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為今天的中日外交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 考 文 獻〕
〔1〕鄭海麟.黃遵憲與近代中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8.
〔2〕陳錚.黃遵憲外交思想初探〔J〕.近代史研究,1991,(05).
〔3〕王承仁.中國近代八十年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
〔4〕黃遵憲.日本國志(上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5〕陳錚.黃遵憲全集(上)〔M〕.北京:中華書局,2005.
〔6〕馬一.晚晴駐外公使群體研究(1875-1911)〔J〕.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05).
〔7〕錢亦石.中國外交史〔M〕.北京:生活書店,1938.
〔責任編輯:張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