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林
(武鋼集團開圣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鄂州分公司)
?
某地下礦山采礦方法的更換
梁建林
(武鋼集團開圣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鄂州分公司)
摘要通過科技攻關,使某地下開采礦山由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開采過渡到淺孔留礦法開采,降低了采礦成本,有效地提高了采場回采率和礦山的經(jīng)濟效益。
關鍵詞無底柱分段崩落法淺孔留礦法頂板管理
某礦山露天開采結束后轉入地下開采,-74 m 以上-50,-62 m水平均采用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由于該礦山為薄礦體,且形態(tài)復雜,用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開采造成較大的礦石貧化和損失。為此,經(jīng)分析研究,將無底柱分段崩落法改為淺孔留礦法開采,且過渡平穩(wěn)、順利。
1礦床地質及開采技術條件
1.1礦床地質條件
該礦山礦體呈東西走向, -74~-110 m水平的礦體向下萎縮,-110 m以下又逐漸變大,礦體形態(tài)復雜、厚度變化較大。
礦體上盤圍巖為閃長巖、蝕變閃長巖、矽卡巖(屬穩(wěn)固、較穩(wěn)固巖類)及高嶺土、綠泥石、輝綠巖(屬不穩(wěn)固巖類),礦體下盤為大理巖(屬穩(wěn)固巖類)。
礦石的穩(wěn)固性因類型、構造不同各有差異,塊狀富鐵磁鐵礦、富鐵混合礦屬穩(wěn)固礦石,蜂窩狀與松散鐵礦石屬很不穩(wěn)固礦石,浸染狀貧鐵磁鐵礦和貧鐵混合礦,硬度變化大,屬較穩(wěn)固礦石。
1.2-74 m水平以上采礦方法
該礦山-74 m水平(見圖1)以上-50,-62 m水平均采用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開采,回采過的分段都充填了覆蓋巖。
圖1 -74 m水平開采現(xiàn)狀
-74 m水平礦體外布置了運輸聯(lián)絡巷道,進風井,溜井及電梯井等;礦體內(nèi)的采準工程包括沿礦體布置了兩條出礦巷道,間隔10 m,長104 m,并在端部開掘了切割天井,同時與回風井貫通;通風聯(lián)絡道上布置了兩條溜井。運輸聯(lián)絡巷道、沿脈運輸巷道、出礦巷道斷面為3.6 m×3.3 m;通風巷道斷面 2 m×2 m。
在采礦進路中進行中深孔鑿巖、爆破、鏟裝出礦等。中深孔參數(shù):孔徑90 mm,每排7孔,邊孔角61°,炮孔排距1.8 m。BQF-100裝藥器裝硝銨炸藥,采用導爆管、雷管、導爆索復式起爆。
1.3-74~-110 m水平開采條件
(1)進入-74 m及以下水平后,礦體萎縮,-110 m 以下又逐漸變大,形態(tài)復雜、厚度變化較大。-74 m水平主礦體長104 m, -86 m水平礦體長86 m,-98 m水平礦體長65 m,-110 m水平礦體長54 m,厚度變化較大,最小厚度5 m,最大達20 m,平均約15 m,傾角80°。按無底柱進路間距10 m,若布置兩條進路,礦體太窄,貧化率較大;若布置一條進路,中深孔無法完全控制到礦體,資源回收難度大。
(2)每個水平布置采準巷道,實施中深孔工程,采掘工程量比較大。
(3)無底柱分段崩落法施工技術要求高,操作不規(guī)范易引起懸頂和推墻,覆蓋巖下放礦,貧化率和損失率較高,礦塊的放礦管理要求嚴格。
2采礦方法的選擇
根據(jù)礦體產(chǎn)狀,選擇淺孔留礦法與之前的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進行比較分析。
(1)施工技術條件。無底柱分段崩落法每12 m一個分段,每個分段都要掘運輸平巷和切割平巷等,采準工作量較大;淺孔留礦法60 m 一個階段,只需在階段頂部留取頂柱,回采結束后放頂處理,平底底部結構及生產(chǎn)工藝簡單,底部結構形成后,采場形成快,管理方便,采準工程量較小。
(2)礦石貧化率和回收率。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出礦后期都有覆蓋巖混入,貧化逐漸增大,同時也存在著礦石損失;淺孔留礦法鑿巖回采,可采出空場內(nèi)的純礦,且采場邊界可以控制在礦巖接觸帶,礦石的貧化較小,整個階段主要留取了頂柱,損失較小。
兩種采礦方法的主要經(jīng)濟技術指標分析比較見表1。
表1 采礦方法技術經(jīng)濟指標分析
從表1可看出,在同樣的裝備技術條件下,淺孔留礦法要優(yōu)于無底柱分段崩落法。整個礦體變化不是很大,有利于留礦法的礦石回收。
3淺孔留礦法的應用
3.1采礦方法的過渡
根據(jù)礦體賦存條件,本著安全可靠、采場布置和回采工藝簡單、較低的損失和貧化、盡量利用礦山現(xiàn)有條件的原則,確定采用淺孔留礦法開采。-74 m的采準工程(除切割天井外)已全部施工完畢, -74 m 整個進、回風系統(tǒng)以及放礦溜井在開拓施工時就已經(jīng)形成,切割拉槽完成。采礦方法的過渡方案:在-74 m水平用淺孔刷掉進路兩邊的間柱,一次刷掉間柱長度5~10 m,在本水平直接回收進路間柱,然后再實施中深孔爆破,由東向西依次退采,本水平結束后,在-74 m以下水平用淺孔留礦法進行回采。
3.2結構參數(shù)
礦塊高60 m,長50~75 m,頂柱高5 m,寬度即為礦體厚度,采用平底結構,沿礦體走向布置。
3.3采切工程布置
在礦體外掘進階段運輸巷道、通風聯(lián)絡道、溜井聯(lián)絡道。礦體兩端布置人行通風天井,在天井上布置采場人行通風聯(lián)絡道,間距6 m。根據(jù)礦體情況均勻布置出礦進路,出礦進路間距10~15 m。進路完工后,再沿礦體走向開掘平底塹溝。
3.4回采工藝
底部結構施工完成后,在沿脈巷道自下而上進行回采,采場作業(yè)面單側梯形布置見圖2,采場頂板施工成拱形,有利于頂板穩(wěn)定,作業(yè)面臺階沿風流上升方向,改善通風效果。采用7655型鑿巖機打上向炮孔,炮孔與礦體結構方向平行,礦巖堅固性系數(shù)f=8~12。爆破參數(shù)設計為:炮孔直徑40 mm,最小抵抗線0.8 m,炮孔排距1.0~1.2 m,孔距0.8~1.0 m,炮孔為交錯排列布置,孔深2.5 m。采用2#巖石炸藥,裝藥系數(shù)為0.6,炸藥單耗0.25~0.4 kg/t。上盤片幫時采用長釬桿施工。
圖2 淺孔留礦法采場布置
回采時在進路中局部出礦,輸送出每次崩落礦石的30%左右,礦房內(nèi)暫留礦石,使工作面保持2.0~2.5m的采礦空間作為排險平場,當?shù)V房回采至頂柱時,再大量出礦。采礦結束后采空區(qū)崩落頂柱或用廢石充填。
3.5安全技術管理
(1)頂板管理。采場作業(yè)面可單側梯形布置,并施工成拱形,有利于頂板穩(wěn)定;作業(yè)過程中加強監(jiān)護,兩人負責一臺鉆機,一人作業(yè),一人監(jiān)護。
(2)合理布置底部結構和出礦進路,礦體較窄的位置,沿礦體形成底部結構,在脈外聯(lián)絡道上布置出礦進路;礦體較寬的位置,在礦體中間布置一穿脈,再在穿脈上布置出礦進路。
(3)合理安排出礦,每次爆破后保證采場有足夠的作業(yè)空間,礦碴不能輸送出過多,每次爆破量的1/3為宜。
(4)采空區(qū)處理。提前在頂板上布置放頂孔,采場內(nèi)大部分礦石運出后,剩余1/5留作墊層,再進行放頂處理。
3.6經(jīng)濟技術指標
兩種采礦方法開采的經(jīng)濟技術指標見表2。
表2 兩種采礦方法的經(jīng)濟技術指標
注:采用淺孔留礦法開采,采場壓礦期間出礦量較小,壓礦結束后可大量出礦。
4結語
該礦采用淺孔留礦法,有效地解決了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開采中存在的問題,減少了采準工程量,減少了礦石損失,降低了采礦成本,提高了經(jīng)濟效益。為薄礦體礦山的開采提供了經(jīng)驗。
(收稿日期2015-09-28)
王志東(1987—),男,助理工程師,364000 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qū)。
梁建林(1983—),男,工程師,435006 湖北省黃石市鐵山區(qū)鐵山大道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