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興國
毛澤東曾說過“吾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而蔣介石更是把他作為自己的人生楷模,處處效法,他就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大人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他與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并稱 “四大名臣”,是著名的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和文學家,然而他的科舉之路卻也充滿了曲折和坎坷。
五歲的曾子城(后改名曾國藩)開始學習認字,當時家里還聘請了啟蒙老師教他《千字文》,七歲時跟父親學習,九歲讀完了四書五經(jīng),十歲已能吟詩作對。就算到了他二十四歲的時候命運依然很好,這年他參加甲午鄉(xiāng)試中試第三十六名舉人。然而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好命運卻沒有光顧他。
清代的科舉考試繼承了明朝的考試制度。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才明令廢止科舉制度,其間二百余年的時間里,根本就沒有太大的變化。因此儒生首先必須通過制藝考試,才能成為可入縣學的生員,也就是人們通常所稱的秀才。在鄉(xiāng)試中登第的秀才,稱為舉人。通過會試、殿試登第的舉人,稱為進士。進士中只有進入一甲、二甲者,才可以進到翰林院中。
曾子城在中試舉人后的當年十一月就起身趕往京城,然而就在第二年,也就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的三月,第一次參加會試的他卻名落孫山。好在這年趕上了皇太后的六十大壽,增加鄉(xiāng)會試恩科一次是慣例,所以第二年還有一次中第的機會。由于從北京返回老家湘鄉(xiāng)花銷太大,在征得父親的同意之后,曾子城便留在了京城,等待第二年的恩科會考。
在京城的這一年時間里,曾子城漸漸開拓了自己的眼界。他除了繼續(xù)勤研經(jīng)史外,又很快地沉醉于唐宋的詩詞和古文。他覺得古文可以任意發(fā)揮見解,比起那拾古人余唾而又縛手縛足的八股文,實在更有生氣,也更有意義。然而讓人萬萬想不到的是,就在清道光十六年(1836)的恩科會試,曾子城卻再一次與登第無緣。
雖說對此感到很失望,但想到自己只有二十六歲,將來還有很多機會,也就將這一時的挫折看得很坦然了。發(fā)榜之后,曾子城便收拾行裝搭乘運河的糧船返回了自己的故鄉(xiāng)。而在回家的路上,卻發(fā)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因為種種原因,他身上的盤纏已所剩無幾,好在路過淮寧時,他便借了同鄉(xiāng),當時任知縣的易作梅的一百兩銀子。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誰知在經(jīng)過金陵的時候,他在書肆中看見了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因?qū)嵲谑懿涣藭恼T惑,便將自己剛借到的銀兩全部買了書,而路上的花銷,則不得不當?shù)糇约荷砩系囊挛铩.敻赣H看到曾子城花了百兩的銀子只換回來幾箱書時,并沒有責備他,反而高興地鼓勵說:“你借錢買書是件很好的事,我會幫你把欠款還清的,但希望你細心研讀,也就不算白費了?!?/p>
接下來的兩年里,曾子城清晨起床,半夜休息,埋頭苦讀,幾乎一年中都沒有出過家門。到了清道光十八年(1838),又是三年大比的日子,曾子城再次抵達了京城。
可喜的是這次參加會試,他在中試的貢士中排第三十八名。四月,中正大光明殿復(fù)試一等,殿試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但依據(jù)慣例,列三甲者是不能進入翰林院的。曾子城感到非常羞愧,便打算第二天就回去,不想?yún)⒓映肌:迷谕?yīng)試的郭嵩燾千方百計加以勸阻,勞崇光御史又答應(yīng)為他圓轉(zhuǎn),他才留下來參加了朝考。朝考入選后,他于五月初二日被引見,之后改為翰林院庶吉士。
經(jīng)過自己的認真和努力,曾子城總算走完了他的科舉之路,那一年他剛好二十八歲。隨后曾子城便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國藩,據(jù)說是漣濱書院的劉元堂先生為其改的名,意思是曾子城乃是國家的屏障和藩籬。然而不管據(jù)說真否,原意是什么,但這位遠居山村,出身寒素的曾子城從此一躍進入了朝堂。從而不僅改變了他自己的人生,也影響著晚清政府的政治,軍事和文化,更成為了中國近代化建設(shè)的領(lǐng)導(dǎo)人和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