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芒,張勝利(上海電力學院 體育部,上海 200090)
中國地域武術文化內容的理論解析與體系構建
王 芒,張勝利
(上海電力學院 體育部,上海 200090)
地域武術文化承載了地域的歷史、文化信息,厘清其內容是研究地域武術的重要一環(huán)。運用地域文化的理論,分析自然區(qū)域、行政區(qū)域和文化區(qū)域的區(qū)別與聯系,探討如何確定地域武術文化的內容。研究認為劃定武術文化區(qū)的精確范圍,動態(tài)地看待武術概念是確定地域武術文化內容的前提,提出對地域武術文化內容按照地域、時間和武術概念進行三維定位的理論,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中國地域武術文化內容體系;地域武術文化內容體系包括武術拳種、器械、人物、典籍、少數民族武術等本體武術文化,同時還包括史籍、文學藝術、民俗宗教、歷史遺存以及武術組織、事件、產品、制度、武德等相關武術文化。
地域武術文化;地域武術;地域文化;武術文化
地域武術文化是指通常由古代沿襲或俗成的歷史區(qū)域中帶有明顯的歷史烙印和痕跡的武術文化[1]。地域武術文化承載了地域的武術歷史、文化信息,由于我國有著遼闊的疆域、眾多的民族,地域文化差別較大,內容必定紛繁復雜,如何厘清這些內容是研究地域武術文化的重要一環(huán)。以往對地域武術文化內容的研究主要分為3類:1)挖掘整理型,最典型的是20世紀80年代的武術挖掘整理,取得了史無前例的豐碩成果,但側重點在于套路、器械、拳譜等技術器物層面,對其相關文化很少涉及。2) 斷代型,主要是對某一歷史時期某一地域的武術文化內容進行研究,如“先秦時期齊魯武術文化研究”[2],由于受歷史時段的限制,地域武術文化內容范圍較窄。3)綜合型,對某一地域典型的武術文化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并提煉其主要特點,如“秦晉武術文化研究”[3]。這類研究主要選取所在地域的代表性武術文化內容,其研究側重點是地域文化個性特征,所選取的武術文化內容也是緊緊圍繞其個性特征服務,內容的選擇受研究者視角的限制。筆者在全面匯總以往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首先對地域武術文化內容的各個要素進行分析,進而對地域武術文化內容進行全面的梳理,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并列舉相關實例,為今后研究提供理論借鑒。
1.1 地域要素:精確地劃定地域范圍是確定地域武術文化內容的前提
不同地域內武術文化的內容必然有所不同,如中州有少林拳,吳越有船拳,巴蜀有火龍拳,而齊魯則有螳螂拳,所以,精確劃定地域范圍是確定地域武術文化內容的前提。在劃分地域范圍時必然會涉及到自然區(qū)域、行政區(qū)域和文化區(qū)域的問題,因為任何一個地域都是自然區(qū)域、行政區(qū)域和文化區(qū)域的三者復合體,如少林寺,自然區(qū)域屬于中原,行政區(qū)域屬于河南,文化區(qū)域屬于中州。從界限來看,行政區(qū)域有著精確的邊界劃分,自然區(qū)域相對較為精確,而文化區(qū)域則是“古已約定俗成和人為界定雙重性質的歷史區(qū)域”[4],沒有確切的邊界,因而會出現同一文化區(qū)域有不同的地域范圍。
進行地域武術文化的研究,必定是要按照文化區(qū)域進行研究,因此,明確這一文化區(qū)域的邊界范圍是研究的前提,那就要與有著精確邊界的行政區(qū)劃相結合。研究某一地域的武術文化,必須用現在的行政區(qū)劃來界定文化區(qū)域,如齊魯武術文化就是指今天山東行政范圍內的武術文化,只有這樣,研究地域武術文化才有可操作性。所以,運用具有精確邊界劃分的行政區(qū)域來劃定地域范圍是確定地域武術文化內容的前提。
1.2 時間要素:不同歷史時期各地域的行政范圍和武術內容有所不同
我國古代的行政區(qū)劃一直處于變動之中,不同歷史時期的行政范圍也不同。即使相同的地名,不同歷史時期,其地域范圍也可能有所不同;同理,相同的地域范圍不同歷史時期其地名也不盡相同。例如,在進行地域武術文化研究時常見到“山西出將”[5]這一地域武術文化現象,這里的“山西”指崤山以西的關中和隴右地區(qū),而不是指山西省。所以,在研究某一地域的武術文化時,要結合具體歷史時期分析這一地域的確切范圍。這就要清晰地勾勒出這一地域的歷史地圖,根據歷史地圖選擇域內的武術文化。同理,不同的歷史時期,域內的武術文化內容必定不同。所以,在進行地域武術文化研究時,還要按照歷史時期梳理這一地域的武術文化內容。
1.3 武術概念要素:動態(tài)地看待武術概念
“武術是一個永遠處在變化中的動態(tài)概念”[6],所以,不能以當下武術概念中的內容來代替歷史時期的武術內容。目前的武術概念主要是以現代體育范疇中的武術為主。而在武術產生、發(fā)展、成熟的不同歷史階段中,武術無論從性質或內容看都與現代概念的武術大相徑庭。如古代戰(zhàn)爭中你死我活的軍事搏殺,從現代的武術概念來看,不應是武術的內容,但是,它是武術起源發(fā)展過程中的內容,沒有這一歷史過程,就沒有現代武術。研究地域武術文化,不能僅限于拳種、套路、器械等“活”的武術內容,還必須將這一地域內歷史時期的相關武術內容包括在內。因此,古代戰(zhàn)爭中你死我活的軍事搏殺及相關內容也屬于地域武術文化的研究內容。再如古代角力,按照現代的體育項目劃分,應該屬于摔跤,從目前武術概念來看它不是武術的內容,但是武術是綜合吸取踢、打、摔、拿等技法發(fā)展而成,現代武術中的摔法極有可能一部分源自于此。所以,應該把角力作為古代武術的內容?,F代的武術是從古代一些相關的武術內容中產生的,地域武術文化不僅有現代概念中的武術內容,更多的還要運用歷史眼光審視古代武術,從中選取和確定這一地域武術文化的內容。
1.4 根據地域、時間、武術概念三維定位地域武術文化內容
由以上分析可知,地域、時間和武術概念三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影響著地域武術文化的內容,三者形成了三維立體空間(圖1)。
圖1中,X軸表示地域(空間),Y軸表示時間,Z軸表示武術概念。3個坐標軸可以兩兩確定一個點,如A點,是時間與空間的交匯點,表示某一地域的某一歷史時間點。3個坐標軸也可以三者確定一點,如B點,是時間、空間、武術概念的三維交匯點,表示某一地域內某一歷史時期的武術文化內容。所以,B點才是研究的地域武術文化內容。綜上所述,地域武術文化內容是某一地域內、不同歷史時期中與武術直接或間接有關的文化內容。
2.1 地域特色鮮明的代表性拳派個案
本地域內代表性拳派往往是在這一地域流傳范圍廣、歷史長、影響大的拳派,受地域文化的影響也最為深遠,最能反映這一地域的武術文化特征。這就要求對這些拳派進行個案研究,深入實地考察,訪談代表性傳承人,洞察附著在拳派之上的歷史、人物等相關內容;還要親身實踐,根據“技術反映文化,文化影響技術”[7]的原則,用身體“體會”這一身體文化,了解其文化內涵,進而深入領略這一地域的代表性武術文化;同時,還要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民風民俗、宗教信仰等,實地感受當地鮮活的歷史、文化,充分認識其生存土壤。只有這樣才能深刻理解地域武術文化的深刻內涵。
2.2 地域內流傳較廣、歷史較長的拳種及地理分布
拳種是地域武術文化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其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有些拳種甚至是某一地域獨有的特色拳種。即便是同一拳種,在不同地域流傳一定時間后,往往受這一地域文化的影響,呈現出不同流派和風格。研究某一地域的武術拳種首先要對這一區(qū)域的主要拳種數量了如指掌,這要涉及到如何判斷某一拳種是這一地域的主要拳種。該研究認為,可以從兩點來判斷:1)這一拳種的流傳范圍,也就是習練人群的數量;2)這一拳種在這一地域的流傳時間要長,即要有一定的歷史。除了要掌握這一地域的拳種數量外,還要對這些拳種在域內的地理分布、分布特征及主要代表人物進行詳細統(tǒng)計。
2.3 典型的武術器械
武術器械也是反映地域武術文化的重要一員,如武術界常說的“東槍西棍”,就是對我國武術器械地域特征的整體概述。而具體到某一地域又有自己的器械分布特征,如在甘肅地域內形成的以黃河為界的“西槍東棍”的地理分布特征[8]。具體表現在黃河以西的河西走廊是廣闊無垠的戈壁和草原,馬戰(zhàn)也較多,受兵槍和馬戰(zhàn)的影響較明顯,大槍分布廣泛,特色鮮明,而在黃河以東的隴東、隴南農耕地區(qū),適應農耕生產生活的棍術、鞭桿遍地開花,名揚天下。此外,有些武術器械還是某一地域的代表性武術文化。
2.4 地域內武術典籍、著作、拳譜等理論著述
所屬地域內的武術典籍、著作、拳譜等也是地域武術文化的研究內容,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這一地域的武術理論水平,是研究這一地域武術的主要資料。本研究對此進行了歸納并舉例(表1)。
2.5 所屬地域內直接或相關的武術人物
武術人物往往是反映某一地域武術發(fā)展水平的直觀標志。如全國著名武術之鄉(xiāng)滄州,著名武術人物遍布海內外,人才輩出,在中華武林百杰中滄州籍人士占14位[9],足以反映出其武術發(fā)展之興盛。
在進行地域武術人物的統(tǒng)計時要做的是如何定義和分類武術人物。筆者認為要遵循“以史為尺”原則,單單是口頭的流傳不足為信,因武術歷史中杜撰和附會的成分太多。如張三豐,民間流傳認為是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但找不到確切的史料證明其與太極拳有什么關系。本研究對此也進行了簡單定義和分類,分為古代和近代以后(表2)。近代和當代武術人物比較容易判斷,他們往往屬于確切的拳種或流派,有較為清晰的傳承人,相關的文獻資料比較多。對于古代的武術人物,武術的發(fā)展和分化沒有定型,與武術直接有關資料較少,研究時一定要查出其相關的可信史料,找出其精確的相關記載。尤其要重點分清武術與軍事的關系,切不可將所屬地域內軍事名人籠統(tǒng)地歸結為武術人物。
表2 武術人物分類、內容舉例
2.6 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武術
少數民族武術風格迥異、特色鮮明,是一個地域的主要武術內容之一。但因其內容較少、形式較單一,往往不能稱其為一個拳種,容易被忽略。如甘肅保安族代表性武術保安刀術[10],套路動作以挑、刺、撩、戳為主,動作小巧、勇猛迅疾,剛勁有力、變化多端,適用于近身搏斗,集實用與表演于一體。此外,還有寧夏回族湯瓶拳、云南景頗族刀術等。少數民族武術文化內涵豐富,往往族教合一,宗教氛圍濃厚,要放在歷史和宗教的環(huán)境中分析,了解其文化內涵。正是由于有了精彩紛呈的少數民族武術才構成了今天我國武術百花齊放的局面,大大豐富了中華武術的內容和形式,成為武術大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地域武術文化的研究時要將其放在重要位置。
相關武術文化是指所屬地域內與武術相關的文化內容,這些內容紛繁復雜,往往夾雜在本地域的其他文化內容中,散落在各個角落。該研究首先對地域武術文化的相關內容進行了分類匯總,并列舉了部分實例(表3)。然后針對表3中的一級分類內容進行了二級分類并通過舉例做了詳細的闡釋,主要分析如下。
表3 地域相關武術文化內容及舉例
3.1 史籍、方志中記載的所屬地域內的武術文化
首先是歷史典籍中的有關武術文化內容,我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內容豐富,其中許多內容與地域武術文化有關聯。其次要重視地方志中的內容,地方志是記述所屬地域內特定時期中所發(fā)生事件的資料性文獻,是研究地域武術文化的重要資料,其中有直接或間接的武術內容。
3.2 文學、藝術、影視中的武術文化
文學、藝術、影視中的武術雖然有夸張?zhí)摌嫷某煞?,但也是地域相關武術文化的內容之一,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一地域武術文化特色。
文學作品:詩詞歌賦中蘊含豐富的武術信息。還有小說,如《水滸傳》中有關于武術的內容。此外,民間傳說、民間故事中也有與該地域有關的武術內容。
藝術表演:戲曲(如京劇、川劇、越劇)、舞蹈(如甘肅民間舞蹈打熊舞)中動作直接取自武術動作,亦舞亦武,舞中有武。此外,陜甘地區(qū)皮影戲中也有武術動作,其中有些情節(jié)反映了武術內容。
影視武術:隨著一部《少林寺》的熱播,掀起了我國的武術熱。近幾年的《葉問》使詠春拳紅遍大江南北。影視發(fā)展迅速,尤其以武俠片、動作片風靡全球,雖然影視武術有許多夸張的成分,但對宣傳武術具有巨大作用,推動了武術的國際化進程,也是研究地域武術的重要內容。
民間口頭流傳的俗語、故事、傳說中往往包含著能夠反映這一地域武術文化特征的內容,如“鏢不喊滄”,甘肅武術諺語“甘肅人生的硬出門不離一條棍”[11],這是研究地域武術的重要素材。
3.3 武術文化景觀
歷史遺存中的一些武術遺跡是某一地域內獨特的武術文化景觀,如河南少林寺、南京中央國術館、北京天橋、上海精武體育會等,是這些地域武術文化歷史積淀主要所在。此外還有武術文物,如武術器具,巖畫、壁畫、雕塑、畫像石、畫像磚中的武術等,也是某一地域武術文化的集中體現,是展示這一地域武術文化的資本。
3.4 民俗宗教中的武術文化
我國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其地域性也非常明顯,武術往往是主要內容。如社火、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武術等。宗教中也有許多相關武術內容。我國佛教、伊斯蘭教、道教中都有習武的傳統(tǒng),少林寺亦武亦禪,禪武合一;道教圣地武當山同時也是武術圣地;具有伊斯蘭信仰的回族,其傳統(tǒng)體育項目就是武術。我國民間宗教雖然具有封建迷信色彩,但都非常注重習武。主要有北方的教門和南方的幫會,如義和團、白蓮教、小刀會等,這些都是地域武術文化的重要內容。
3.5 武術組織
武術組織可以分為官方和民間兩種,我國的武術組織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如宋代武術組織勃興,官方有官辦武學、民間有“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撲)等。近代以后官方的國術館、武術院等遍布全國,都是每一地域武術的集中所在。民國時期,我國民間武術組織猶如雨后春筍迅速發(fā)展,武術社團星羅棋布,如精武體育會等,改革開放后民間武術館校又迅速發(fā)展,成為武術發(fā)展的新的亮點。近幾年以健身和娛樂為主的武術協會、俱樂部發(fā)展迅速,這些都是地域武術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此外,在冷兵器時代具有經營性質的鏢局也是重要的民間武術組織。
3.6 具有地標性的武術產品
研究地域武術文化,不能不提到這一地域的武術產品,如作為吳越劍文化代表的浙江龍泉劍,在史籍資料中多有記載,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除了有形的產品,還有無形的產品,如少林、武當、峨眉、崆峒、陳家溝等作為具有無形資產的武術品牌或商標,也是具有地標性的武術文化,這同時也是今后挖掘和開發(fā)地域武術文化資源的主要對象。
3.7 重大武術事件
某一地域內發(fā)生的重大武術事件也是地域武術文化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是武術比賽,如武術錦標賽,亞運會、全運會武術比賽。其次是一些武術活動,武術慶典、會議、節(jié)日等,如鄭州世界傳統(tǒng)武術節(jié)、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會、永年太極拳年會、天安門萬人太極拳表演。再就是一些武術事件,亞洲武聯、國際武聯成立,鄧小平題詞“太極拳好”等,是全國或某一地域武術發(fā)展的標志性事件。
3.8 武術制度
武術制度對武術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古代的如武舉制,雖然是選拔軍事人才而設,但對軍旅武術和民間武術都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目前實行的段位制,對規(guī)范和推動武術發(fā)展具有積極的影響。
3.9 武德
武德是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重要體現,其內容也紛繁復雜,我們在進行研究時,要重點選取體現或反映這一地域武術精神的內容,如聞雞起舞、29軍大刀隊等。此外受地域文化影響,這一地域較為獨特的武術禮儀、門規(guī)戒律等也是重要內容,對此進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這一地域武術的文化內涵。
根據以上對地域武術文化構成要素的分析,將地域武術文化內容進行“層級”分類匯總和有機整合,構建了中國地域武術文化內容體系(圖2)。
圖2 中國地域武術文化內容體系
疆域遼闊、人口和民族眾多以及源遠流長的歷史等因素決定了中國地域武術文化內容的廣博和復雜。從全國的視角入手,分成若干地域,按照時間要素,對動態(tài)武術概念中的地域武術文化內容進行梳理,使之系統(tǒng)化并形成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這對研究地域武術具有重要的幫助和指導意義。但這僅僅是宏觀層面的理論分析和體系構建,對微觀層面的研究還有待細化。相信隨著地域武術研究的深入,更多內容會被挖掘出來,理論會被進一步提升,內容體系也會更加完善。
[1] 郭志禹,郭守靖.中國地域武術文化研究策略構想[J].體育科學,2006(10):87-90.
[2]徐強,張勝利.先秦時期齊魯武術文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2):60-63.
[3]杜舒書.秦晉武術文化研究[J].體育科學,2013(4):70-90.
[4]張兵 李子偉.隴右文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2.
[5]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2253.
[6]喬鳳杰.武術哲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
[7]張勝利,郭志禹.中國地域武術文化的研究模式構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73-77.
[8]張勝利.隴右武術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8:52.
[9]申國卿.燕趙武術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8:161.
[10]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體育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66.
[11]彭衛(wèi)國.中華武術諺語[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1988:213.
責任編輯:劉紅霞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Regional Wushu Culture Content
WANG Mang,ZHANG Shengli
(Dept.of P.E.,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0090,China)
Regional Wushu culture bear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and it is important annulus of studying the regional Wushu to clarify its content.Using regional culture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 of natural areas,administrative regions and cultures,and discusses how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regional Wushu cultu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te delineation of the scope of the Wushu cultural areas and dynamical look on Wushu concept are the premise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regional Wushu culture.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3D location theory of regional Wushu culture cont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ographical,time and the concept of martial arts.On the basis,system of Chinese regional Wushu culture content is constructed.Regional Wushu culture includes ontology Wushu culture such as Quan,instruments,characters,classics,minority of Wushu,also includes the related Wushu culture such as culture history,literature and art,folk religion,historical relics and Wushu organization,event,product,system,ethic.
regional Wushu culture;regional Wushu;regional culture;Wushu culture
2015-06-04;
2015-08-10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中國地域武術文化地圖及其數字化研究”(項目批準號:15YJA890026)。
王 芒(1971—),男,講師,學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
G852
A
1004-0560(2016)02-0140-05
?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