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虐童事件的報道,并且很多施虐人往往都是父母,是什么讓他們對自己的寶貝施以如此重手?虐童背后他們是什么心理?是什么讓他們變了?
虐待自己的親生骨肉,虐童父母們的心理是怎么樣的?是什么導致他們的這種心理狀態(tài)?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有虐待兒童的父母。從個案來看,這種現(xiàn)象和父母自身成長環(huán)境、成長過程、個性特征等都有很密切的關系。
從理論層面來說,是一種叫“向攻擊者的認同”的防御機制。即因為某人童年受到過虐待,出于恐懼而向攻擊者認同,從而變成虐待者。再通俗一些,就是某人以虐待的方式對待一個人,是因為有人曾用虐待的方式對待過某人,他(或她)采取的措施以保護你免于感到憤怒。
什么原因呢?有兩種可能的心理現(xiàn)象,一是“發(fā)泄”,二是“報復”。這兩種方式都是以幼兒或者幼兒園孩子的方式來對待兒童。再詳細敘述:虐待者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來看孩子,而做不到平等對待幼小的心靈。而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和內(nèi)心健康水平密切相關的。他們往往放棄或掩藏自己的內(nèi)在情感和情緒,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還是個擔驚受怕的孩子,一旦沒有令人信任的依靠,又缺乏環(huán)境中的關愛,他們就會陷入混亂的漩渦,極度自卑之時就會采取極端的行為來證明自己。他們傷害兒童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也只是證明自己的存在。
在虐童父母中,母親占很大比例,為什么她們更容易放棄慈母的身份,轉變?yōu)榕巴暮萁巧?/p>
在傳統(tǒng)的家庭關系中,母親承擔了照顧孩子的角色。在虐童的母親當中,有一部分是屬于夫妻關系不融洽的,母親會牢牢抓住孩子,她的情緒很難有別的出口。她會遇到很多現(xiàn)實中的挫折,如丈夫很晚回家,或者她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虐童行為實際上是一種發(fā)泄。
還有一類媽媽,是看似對女兒關心的一種媽媽,他們寄希望于孩子,希望她能完成自己的夢想,把自己的全部感情比如喜愛、遺憾,厭惡等等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她往往是缺乏溝通式言語的,很難以把感情情緒具體語言化的。當孩子表現(xiàn)出自己不允許出現(xiàn)的行為的時候,負性的情緒被喚起,從而轉化為虐待的行為。
遭受到虐待的兒童會有什么心理問題?他們現(xiàn)在和成年后可能出現(xiàn)什么樣的的心理狀況?
遭受虐待兒童也會有兩個極端的心理問題:一個是極度的自卑,壓抑。會認為自己不可愛、該受到懲罰;一個是“向攻擊者認同”。即會欺負比他(她)更弱小的。就像我們說的踢狗事件(男人受氣后罵女人,女人罵孩子,孩子踢小狗)。童年出現(xiàn)的問題可能會表現(xiàn)自卑,自閉,壓抑,或者攻擊性強,不考慮他人感受等。第一種心理問題往往向第二種轉化,成年后會出現(xiàn)更多的行為問題,乃至青少年犯罪等。
身邊遇到類似的虐童父母,其他人該怎么去幫助他們回歸正常角色?又該怎么幫助那些受虐的兒童走出恐懼的陰影?
改變虐童父母很難。原因是由于人格的難以改變,生活模式思維模式的難以改變等。對于在虐待時自控力差,事后非常痛苦并愿意改變的,可以通過醫(yī)學方法幫助他們,往往需要做長程的心理輔導。
幫助兒童的方法可以先隔離。改變虐待環(huán)境對兒童來說是個比較有效的方式。但這些孩子會因為預先感到敵意而搶先表現(xiàn)出不友善的態(tài)度。會攻擊新的看護人。創(chuàng)造安全的環(huán)境,給與充分的愛和接納,逐漸地修復受傷的心靈。還可以借助游戲治療和心理治療的其他方式來幫助兒童。
李荔,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兒童心理衛(wèi)生中心副主任,副主任醫(yī)師。一直從事精神科及兒童少年精神科臨床工作至今。主要研究領域: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精神障礙的治療,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心理治療等。主要醫(yī)療工作領域:各種兒童少年精神障礙的診斷和治療,心理治療,腦電生物反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