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土
摘 要:通過采取科學有效的加工、裝配手段,完成吊艙艙體的制造和機載設備的安裝,實現(xiàn)科技信息的采集,不斷提升飛機的飛行性能和戰(zhàn)斗力。
關鍵詞:艙艙體;艙體組裝定位型架
一、機間數(shù)據(jù)鏈它機科研試飛吊艙艙體結構
艙體理論外形要求與飛機機身副油箱一致,懸掛在機身副油箱掛點處,艙體制作重量控制在不大于98.5 Kg,蒙皮對縫、蒙皮與艙門的間隙為1±0.5mm。蒙皮及艙門階差順航向階差不大于1mm,逆航向階差不大于0.5mm。該吊艙共分為五段,分別為前天線罩、前段(過渡段)、中段、后段(過渡段)和尾段,各段之間采用螺栓連接,方便機載設備的安裝、維護。
(1)前天線罩。前天線罩為復合材料,為雙曲面流線錐體,用2個φ8mm定位銷定位、8個M8特制螺栓與過渡段前框牢固連接。(2)前段(過渡段)及后段(過渡段)。前段及后段為雙曲面過渡段,由隔框、桁條、蒙皮和艙門組成。(3)中段。艙體中段為圓柱段,是主要承載段,分前、中、后3個隔艙,由主梁、隔框、長桁、蒙皮和艙門組成。(4)尾段。尾段為雙曲面形,軸向上半部為鋁合金殼體,裝有鋁合金水平安定面。
二、機間數(shù)據(jù)鏈它機科研試飛吊艙零件制造
(1)主梁及主梁接耳。主梁材料為LD5鍛鋁,為減重間隔槽空心結構,由加工中心加工成型。(2)隔框。1)前(4框)、后(7框)對接框為主承力框,材料為硬鋁合金,上有桁條安裝槽及翻邊加強通孔,為盤型結構,由加工中心加工成型。2)5.框、6框由鋁型材用成型機彎制收邊成圓框,經(jīng)熱處理淬火校形后,與相應直徑的硬鋁合金板鉚接成盤狀框架。3)隔框及半框由鋁合金板利用自制工裝模具翻邊敲制成內(nèi)角82°或98°、圓角R3、回彈角1°的圓盤隔框,成型后熱處理淬火校形。(3)桁條、角材。桁條材料為U型、T型┍型鋁型材,用自制工裝模具兩端壓制下陷后,熱處理淬火、校形。(4)蒙皮及口蓋。蒙皮材料均為LY12CZ δ1.5mm鋁合金板,口蓋用LY12M δ1.5mm鋁合金板,做減輕孔及翻邊過孔均加強。(5)艙門邊。材料為LY12M按配合曲面用成型機收邊,兩端壓制下陷后,進行熱處理淬火、校形。
三、機間數(shù)據(jù)鏈它機科研試飛吊艙組裝
(一)定位型架的組裝。根據(jù)吊艙的基本構造研制吊艙裝配定位型架。按吊艙的結構確定安裝基準,首先根據(jù)設計基準找出吊艙的中心線,用φ1mm鋼絲繩兩端分別固定在型架上,再用水平儀校正、確定,使鋼絲繩處在一個相對水平的位置上。
(二)主梁的定位與安裝。根據(jù)中心線確定主梁的位置,利用主梁吊耳安裝孔將其固定在型架的中撐上,在主梁上安裝8個與框連接的接耳,用螺栓加以固定。
(三)框架組裝。(1)中段框架組裝。外形確定后,在型架的兩端各制成3個φ1.5mm通孔,將3根鋼索穿入通孔拉緊并在兩端固定,作為確定艙體中段的母線及定向線,按照設計位置用螺栓依次安裝在主梁上相對應的接耳上,之后再將桁條、上、下艙門邊條分別固定在各隔框上,連接方式采用栓接和鉚接。(2)前、后段框架組裝。按尺寸將各框分別與中段前(4框)、后(7框)框配制安裝18個螺栓,再將對應的桁條安裝在隔框上,驗合后暫時拆置,待艙內(nèi)設備安裝后再與中段連接固定。
(四)前天線罩對接安裝。將前對接框用鉚釘與天線罩鉚接在一起,再用螺栓連接在對接框上,對接框用M8特制螺栓與1框連接固定。
(五)蒙皮驗合安裝。先驗合蒙皮間隙,用鋼絲繩制作緊固鋼索(外套膠皮套)將蒙皮鎖緊,四周劃線后將鋼索去掉,取下蒙皮沿劃線去掉多余的蒙皮后,再用鉚釘將蒙皮鉚接在桁條及隔框上,桁條上鉚接釘距25mm的單排鉚釘,隔框上鉚接釘距30mm的交錯排列的雙排鉚釘。
(六)艙門裝配。(1)將中段艙門間隙驗合確定后,用2個工藝定位銷將其固定、配制鎖孔,安裝承力鎖。(2)將前、后段口蓋間隙配合確定后,用定位銷將其固定配制安裝孔,安裝托板螺母。
(七)口框壓密封膠。清潔艙體、口蓋、口框,配制XM-60密封劑,在所有口框處涂膠,將口蓋壓緊待其自然硫化后清除余膠。
四、解決制作難點
(一)零件制造。吊艙主梁及隔框體型大、形狀復雜、加工工序多,其中幾個鈑金隔框需要制作模胎敲制,零件淬火變形大,需反復校形。
(二)型架的裝配。裝配型架是組裝吊艙的關鍵工裝,吊艙零件相互位置和配合尺寸均有要求,如果定位型架有誤差,裝配出的吊艙很難達到技術要求,由于型架各定位點的空間尺寸很難測量,需要定位安裝的零件又多,各定位架縱橫交錯,互相干涉,為此我們采用分批定位安裝的方法,解決了定位、組裝的關鍵難題。
結束語:吊艙體型大、結構件多,制造、安裝工藝復雜,加裝模擬測試設備安裝空間小,操作難度大。經(jīng)基地改裝試飛,完全達到了預期設計要求。
參考文獻:
[1] 袁夫彩:《機械加工工藝學》-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