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婷婷
摘 要: 我國的資本市場雖然發(fā)展較快,但起步時間晚于歐美國家,發(fā)展時間更是較為短暫,因此有許多不成熟之處。由于多種原因,在我國的資本市場中,造成了上市公司的融資結構往往存在著股權融資比例過大的問題。股權融資比例過大,會影響企業(yè)的經營效率,無形中提高了企業(yè)的運營風險,進而使投資者的利益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損害投資者的利益。本文針對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股權融資結構問題,就股權融資成本和風險控制這兩點進行探討,對合理控制股權融資成本,降低風險,提高投次收益提出建議。
關鍵詞: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成本;風險控制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資本市場是在現代改革開放后才逐漸形成的。改革開放后,西方的資本經營理念傳入國內,一時間,公司上市成為了各大企業(yè)的經營目標。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發(fā)展,我國的企業(yè)對資本市場的運作模式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也不再盲目的追求上市,盡管如此,目前由于資本市場不成熟等因素,我國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權融資成本比例過大的問題,進而增加了經營風險。
一、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成本結構
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成本,分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兩部分,其中股權融資的資本成本,就是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成本,也可以說是股權融資所要付出的代價,這就是一種顯性成本。[2]這部分成本主要包括籌資費用和資金占用費用,其中籌資費用主要指在進行融資的過程中,公司需要支付的各種費用。而隱性成本則是指代理成本。這些隱性成本主要是由于我國資本市場正處于發(fā)展之中,市場不完善,其約束力量與市場的配置資源不相匹配,無法發(fā)揮出真實的功能,使上市公司在股權融資過程中,信息無法真實傳遞,進而產生了一系列隱性成本。
二、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成本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融資中介成本高。企業(yè)要上市,就要發(fā)行股票,而股票的發(fā)行要經過很多工作,從申請開始,要經過策劃、改制、評估、審計、公證、準備文件、股票承銷等步驟。這些工作并不由上市公司自己完成的,而是由中介代理機構代替上市公司進行,直到上報中國證監(jiān)會。
(二)尋租成本。尋租成本是行政干預導致租金成本產生的結果。由于我國的公司在上市中普遍受到地方政府或有關部門的行政控制,政府運用強制手段干預市場,使企業(yè)處于不平等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中,這就導致了企業(yè)正常逐利的過程受阻。為追究求利益最大化,通過各種合法或非法行為保證壟斷地位,這就造成了資源價值的純粹損失。尋租現象在我國的上市公司中屢禁不止,但這些上市公司往往要付出極高的尋租成本。
(三)資本機會成本。上市公司為了追求股權融資,而選擇放棄其他融資方式所付出的成本,就是資本機會成本。在上市公司選擇了股權融資后,就等于放棄了其他融資方式。選擇股權融資,在放棄其他融資方式的同時,也放棄了稅收減免的機會。我國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支付貸款或債券利息,可以在稅前利潤中扣除,這樣稅基就會變小,也就是說企業(yè)可以少交稅。這些原本可以降低的成本,都是上市公司在選擇股權融資時增加的資本機會成本。
(四)有效市場下,信息不對稱成本。在資本結構的分析中認為,信息不對稱對股權融資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公司發(fā)行股票,只有在股價被高估的時候才會發(fā)行,但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會有人高價購買股票的,從而導致企業(yè)價值下降或被低估,因此造成的損失或成本,就是有效市場下信息不對稱成本。
以上四點是我國上市公司隱性成本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由于隱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使上市公司更容易利用股市進行“圈錢”,進而使上市公司有股權融資行為成為一種扭曲的行為,阻礙了資本市場優(yōu)化配置資源的功能,提高了企業(yè)經營風險,降低了股權投資回報率,人為增加了投資者承擔利益受損的風險,更阻礙了資本市場優(yōu)化配置資源的功能,破壞了資本市場的良性運作。
三、降低股權融資成本,控制企業(yè)經營風險
(一)完善我國的上市公司治理機制。由于對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方面的管理秩序混亂,監(jiān)管制度的不健全,使市場監(jiān)管力度不強,對一些違規(guī)企業(yè)更是缺乏約束力,才使這部分上市公司有機可乘,趁機為追求利益而進行違規(guī)操作。所以加強對上市公司配股、增發(fā)新股等行為的市場監(jiān)管,對上市公司的融資行為進行規(guī)范,同時完善對上市公司股權融資行為的監(jiān)管制度已是刻不容緩。市場監(jiān)管部門應建立多指標考核體系,對增發(fā)新股的上市公司進行全方位的考核,防止上市公司為滿足配股需求而操作利潤。通過這兩個方面對配股公司在資金使用方在進行約束,使資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
配股和增發(fā)一直是我國企業(yè)在融資時,最偏好的融資方式,表面看來,只是一某個公司在融資方式上的選擇問題,但是實際上卻反應出上市公司的體制不到位,這也導致了現如今在我國上市公司中一直存在著的過度股權融資問題,以及某些不法上市公司利用股權融資進行圈錢,進而導致投資者利益受損等經濟犯罪問題。針對這一問題,目前已有很多人士都呼吁應提高融資門檻,控制上市公司過度股權融資。此外,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大多為由少數幾個大股東控股,而人數眾多的小股東卻是一盤散沙,對企業(yè)經營沒有發(fā)言權,更無法做到制衡大股東,因此常常被大股東侵犯利益。而在國外,針對這種情況,國外早就通過改進董事局制度來保護小股東,這方面值得我們借鑒。還有適當減少國有控股比例,引進其他法人大股東,使大股東之間相互制衡也是改善目前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
(二)構建有效的資本市場。任何時候,一個健全的資本市場,都是保證上市公司正常運營和獲利的基礎。而我國目前的情況是,無論是上市公司本身,還是資本市場這個大環(huán)境,都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和漏洞。而我國的資本市場因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不健全,導致了市場監(jiān)管機制的不健全,一方面一刀切的監(jiān)管方式所監(jiān)管對象不明確,浪費了許多人力物力,另一方面是導致監(jiān)管部門在對市場氣管監(jiān)管力度,在發(fā)生利益糾紛時,往往難以起到監(jiān)管作用。
除了監(jiān)管方面,我國的資本市場由于發(fā)展結構的不平衡,也導致了許多問題的存在和發(fā)生,使上市公司在融資時,可選擇的融資方式不多,這也是導致上市公司更青睞股權融資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針對這方面,需要進行改善的關鍵要點是:第一,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場退出機制,使資本市場難以發(fā)揮出優(yōu)勝劣汰、優(yōu)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因些建立完善的上市公司退出機制,使資本市場發(fā)揮出應有的功效已迫在眉睫。第二,大力發(fā)展債券市場,制衡股票市場。在成熟的證券市場中,公司通過債券融資,一般為股票市的3-10倍。但在我國,由于債券市場的流通性差,缺乏統(tǒng)一性,利率沒有市場化等問題,導致債券市場的發(fā)展成熟度遠遠比不上股票市場。因此,也制約了資本市場的完善和成熟。
結束語: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總結出目前由于我國的資本市場不完善,使上市公司偏好股權融資,使股權融資出現過度現象。雖然股權融資對于企業(yè)的經營機制轉換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在防范風險方面,股權融資并沒有發(fā)揮其優(yōu)勢,甚至引發(fā)了一系列隱患,反過來制約資本市場的發(fā)展和成熟,同時也使投資者承擔了大部分本不該產生的風險,隨時可能會受到損失。從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方式來看,應大力發(fā)展債券融資,使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以及內部融資等幾種融資方式相結合,增加資本市場成熟度,完善各方面政策制度,才能使上市公司的風險防范增加保證機制。
參考文獻:
[1] 徐偉,顧有寶.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成本及風險控制[J].會計之友,2010,(10):77-80.
[2] 于淼.煙臺萬華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融資結構及其風險控制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