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潤琦
吳曉鈴先生(1914-1995)在中國古典文學、文獻學、語言學、梵文及印度文學的翻譯等方面造詣深厚,對中國古典戲曲、小說的研究頗為海內(nèi)外學人稱道,尤其在中國古典戲曲研究方面的成就卓著,著有《中國文學史》(古代部分、合作),校訂及注譯劇作有《西廂記》《關漢卿戲曲集》《大戲劇家關漢卿杰作集》,譯著有古印度戲劇《小泥車》《龍喜記》等。吳先生在古代小說、戲曲、寶卷方面收藏豐富,外國學者們到“雙棔書屋”能見到一些海內(nèi)孤本。
我與曉鈴先生有過多次交往。1978年我入北大學習中文之后,得以在“雙棔書屋”拜會久仰的“綠云山館小主人”。十五年間,登堂入室。在先生晚年多有打擾,受益良多。這里僅談三件與書相關之事。
第一件關于《居京瑣記》一書的出版?!拔母铩苯Y束,文壇復蘇。先生也從信陽干校返京,心情自然舒朗。時值《北京晚報》辟《北京風情》專欄,誠邀京城名宿賜稿。先生緣此為報紙寫稿,自題《居京瑣記》。前后發(fā)表六十余篇散文,文章頗受讀者歡迎。
一次談及將《居京瑣記》文章結集。原本與某家出版社談妥出版一套北京民俗文化叢書,包括《北京的九壇八廟》《北京的風俗》《北京的門樓》《居京瑣記》等。但責任編輯為一己私利突然毀約。我處境尷尬,無法向各位著者朋友交待。后經(jīng)版權律師調(diào)解,除賠償極少退稿費外,只出《居京瑣記》一書。稿費一千元,另給三百本樣書,才了結了這段公案。我也為出《居京瑣記》備受屈辱。
《居京瑣記》于1993年出版后,除先生自留外,余下的二百本書便委托琉璃廠中國書店代銷。書店久仰先生名望,非常愿意配合。三個月一結賬。最后剩余之書由先生二女的公子吳華悉數(shù)收回,轉(zhuǎn)送海外朋友。《居京瑣記》出版的一波三折,使我感到很憋屈,多年來總覺得愧對先生。
第二件關于書之事。自己大學畢業(yè)后,總想做一番事情,卻并不盡如人意。對我在現(xiàn)代文學館分管舊期刊庫,先生教誨不要鄙薄管理工作。他舉孫楷第先生在日本東京大學圖書館工作多年后,就出版了《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為例。我記住了先生的話,留心于清末民初的各種文學刊物,對清末民國時期的小說作品(翻譯的或創(chuàng)作的)逐一做成卡片。幾年下來,積累一萬多種(篇)卡片,后集成《清末民初小說目錄》(作家阿英的小說目錄僅收四百余種)。在此目錄基礎上,1997年由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出版了《清末民初小說書系》,共十二冊,分十類,包括:社會卷、言情卷、警世卷、倫理卷、愛國卷、科學卷、武俠卷、滑稽卷、偵探卷、家庭卷。此書收錄其時的四百篇創(chuàng)作小說。全書共有三百八十萬字。承蒙先生做名譽顧問,侯忠義業(yè)師賜序。先生對此書給予肯定,認為是件功德之事。此書確實為許多學者提供了難得的文化史料。毋庸置疑,自己的學術成果與先生的諄諄教誨是密不可分的。
還有與之相關聯(lián)的一件事,是我在民國初年(1915年)發(fā)行的《繁華雜志》上發(fā)現(xiàn)了古典小說《金屋夢》,僅刊載五回。初看小說的內(nèi)容,似與古典名著《金瓶梅》有關。詢問先生之后,方才明了。原來《金屋夢》是《金瓶梅》的續(xù)書,是山東諸城的丁耀亢著述。此書最初在清康熙年間出版,名《續(xù)金瓶梅》(六十四回),旋遭禁毀。丁耀亢為此書下獄。清末文網(wǎng)松弛,此書以《隔簾花影》(四十八回,本衙藏版)之名再度行世,未久又被禁止。直至民初,才以《金屋夢》之名問世。
我向先生懇言,有意標點注釋《金屋夢》。先生欣然答應。這是對我的最大激勵。于是請北大吳競存老師相助,從校圖書館借出《金屋夢》全本。三個月后將《金屋夢》的標點注釋稿交給先生。共有千余張注釋卡片。大約半月之后,先生電話告知去取修正稿。看到先生的改定文字,油然而生一種感佩之情。此書后于1988年由廣東文化出版社出版。每每看到此書,心里都是熱乎乎的。這些由先生親筆改定的卡片資料至今珍存。此后自己又躋身國內(nèi)的《金瓶梅》研究學會,結識不少國內(nèi)外的金學家。后于1992年9月隨同先生到山東棗莊參加第二屆國際“金瓶梅”學術討論會,有幸見到新發(fā)現(xiàn)的彭城《張竹坡評點金瓶梅》(即海內(nèi)外《金瓶梅》的評點孤本)。
第三件還是關于書事。作為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雖是人生命運的寵幸兒,而新時期大學畢業(yè)生的經(jīng)濟困窘先生自然知曉。當時,一些國外及臺灣的學人,則是吳家的??汀T谙壬乙姷脚_灣客人魏子云、王秋桂及陳慶浩(法國)、韓素音、韓南(美國),米列娜(加拿大)等諸多學者。那是90年代初的一天,先生讓我看一部明代小說《型世言》,它是“三言”的祖本。由臺灣的出版社影印出版。此書原本藏韓國的奎章閣圖書館。先生親切地對我說,拿去掙倆兒錢花吧。于是,我把此書拿去復印點校。影印本的《型世言》每回前有跋語,均為手書,有些草字很難辨認。又是經(jīng)先生指點,才得撥云見日,完成了序跋文字的精準校點。此書后于199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承蒙先生賜序。
綜上三事,可見自己與先生多年交往之一斑,自己的學術經(jīng)歷、學術成長與先生的殊恩厚德分不開。
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古代戲曲研究家、印度文學專家、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翻譯家。這樣一個蜚聲海內(nèi)外的大學者,卻如此地平易近人,無私地提攜后學。2014年是他的百年誕辰?;貞浂鲙煹狞c點滴滴,心中十分感謝他的無私教誨,感念他的為人師表。
太史公在《史記·孔子世家》有言:“《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倍鲙熐橛涝?,思緒萬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