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碩 楊中
關鍵詞:名醫(yī)經驗;王禹堂;惡性淋巴瘤;中醫(yī)療法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6.029
中圖分類號:R2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6)06-0109-02
惡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一種原發(fā)于淋巴結或結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根據其組織細胞學特點,可分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臨床以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組織增生,尤以淺表淋巴結腫大為特點,常伴有肝脾腫大,晚期有貧血、發(fā)熱和惡病質等。臨床上,外科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學治療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近20年來,經過合理有效的放療、化療、手術切除,特別是生物靶向治療的參與,ML的治療效果顯著提高,生存率較前有明顯上升[1]。但單純西醫(yī)治療仍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綜合治療水平總體仍較低、化療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差、耐藥復發(fā)后預后差等。
依據臨床表現,ML可歸屬中醫(yī)學“痰核”“痰毒”“瘰疬”“癥積”“惡核”“石疽”等范疇。基于ML惡性發(fā)展的特點,目前“惡核”的病名得到業(yè)界認可。
本院主任醫(yī)師王禹堂教授是國家級名老中醫(yī)、著名中西醫(yī)結合腫瘤學專家、全國第五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從事中西醫(yī)結合腫瘤臨床研究工作40余年,學識淵博,經驗豐富,其中ML是王老擅長治療的病種之一?,F將王老治療淋巴瘤經驗總結如下。
1 病因病機
王老認為,對ML病因病機的認識要抓住“痰”這一主線,所謂“百病多由痰作祟,諸般怪證皆屬于痰”。對于瘰疬、痰核一類以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歷代醫(yī)家將病因多責之于痰,即所謂“無痰不作核”。朱丹溪更明確指出:“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碧导仁遣±懋a物,又是致病因素,其發(fā)病雖有正虛之因,但早期則以痰毒瘀結為基本病理。
王老認為,諸多因素皆可生痰,與痰相關的臟腑主要包括肺、脾、腎,外邪主要包括寒、濕、風、熱等。寒濕毒邪襲表,壅遏肺氣,肺失宣降,津液失調,凝聚為痰;或寒濕困遏脾胃之氣化功能,水濕不化而生痰;或脾胃素虛,嗜食生冷,阻遏陽氣,虛寒內生,中焦失運,水濕內停,聚濕生痰;或內傷勞倦,腎陽素虛,寒毒內生;寒濕毒邪直中少陰,損傷陽氣,溫化無權,氣不化水,水濕停蓄成痰;憂思惱怒,情志不舒,氣機逆亂,津液失于輸化,亦可生痰;或木郁克土,脾不化濕,聚而成痰。而外受風熱,邪毒內侵,日久化熱化火,煎熬津液,煉津為痰,熱痰蘊結,灼傷臟腑,化而為毒,發(fā)為惡核;或氣郁日久化熱,熱灼津液為痰,痰火互結。盡管有各種各樣的外界致病因素,但歸根到底,發(fā)病的關鍵在于人體內環(huán)境的失衡,臟腑、經絡等功能失調,即“內虛”,其中脾胃虛弱是最重要的病理基礎。脾虛則運化失常,精微失布,水濕停蓄,凝而不散,聚而生痰,久則發(fā)為本病。
2 治療經驗
對惡性腫瘤的治療,單純辨證治療恐難奏效。據此,王老臨證注重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針對ML病因,從痰論治,在化痰散結的基礎上根據患者體質、疾病所處階段辨證加減。
2.1 辨病從痰論治,以攻邪為主
ML患者體質雖有虛實之分,但邪不去則正難安,除體質極度虛弱者當先扶正外,對大多數患者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化痰散結為先。ML的治療,化痰散結是關鍵。對于化痰,多數醫(yī)家注重從脾論治,主張健脾化痰。王老認為,惡核之痰雖多因脾虛所致,但發(fā)病之時已屬頑痰,為痰火互結,煉液為痰,日久兼毒入絡,故治以清熱散結、化痰解毒為大法,健脾為輔。王老參照歷代治療瘰疬痰核的經驗,將化痰散結藥物作為處方基礎。常用藥物包括清熱散結消腫的夏枯草、山慈菇、土貝母、黃藥子、瓜蔞,燥濕化痰的天南星、法半夏,祛風散結化痰的僵蠶、白附子,頑痰難消者加皂刺、僵蠶、全蝎等取蟲類藥物可起到搜痰剔絡的作用。
2.2 辨證加減
2.2.1 痰多兼瘀,痰阻氣機 惡核之病,痰濁常兼血瘀,既可因痰阻而氣滯,久而成瘀;亦可先由瘀血內停,導致氣機閉阻,津液不能正常輸布,聚而成痰,二者互為因果。對此,歷代醫(yī)家多有論述,如清代祁坤《外科大成》謂失榮為“六欲不遂,隧痰失道,氣血凝結而成,乃百死一生之癥”。唐容川《血證論》亦云:“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及“須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則痰水自消。”說明痰濕與氣滯血瘀的關系,以及理氣祛瘀而治痰的機制。故王老臨證常將化痰散結藥與理氣活血藥并用。如常選柴胡、郁金等理氣藥物,對患病日久或化療后兼有疼痛,腫塊巨大,并見舌黯、有瘀斑者,常加用莪術、桃仁、土鱉蟲等。
2.2.2 注重健脾補腎 王老臨證治療注重調養(yǎng)先后天之本?;熓悄壳爸委烳L的主要方法,化療藥物可有效攻擊腫瘤,使其迅速消散,屬強效攻邪的方法,但同時也大傷人體正氣,患者表現為一派脾腎兩虛癥狀,如頭暈乏力、惡心厭食、血象降低等。對此,王老主張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在化療期間,中藥治療以益氣養(yǎng)血、健脾補腎滋養(yǎng)先后天之本為法,藥選炙黃芪、當歸、熟地黃、女貞子、枸杞子、雞血藤、菟絲子、黃精、阿膠、黨參等。通過中藥調理,使患者氣血兩虛癥狀得以緩解,食欲改善,血象升高,化療順利完成。
2.2.3 根據病勢選擇用藥 不同種類淋巴瘤的惡性程度不同,臨床表現不同,預后也不盡相同。因此,王老臨證選方用藥上也區(qū)別對待。一般來講,HL、惰性淋巴瘤進展較慢,病勢緩和,用藥常選擇以化痰祛瘀健脾為法,以健脾化痰為主;對侵襲性淋巴瘤一方面建議患者堅持化療,中藥治療方面則加強祛痰化瘀力量,除應用蟲類藥物和破血藥物如全蝎、三棱、莪術等外,還加用清熱解毒藥物,以緩解癌毒熾盛之勢,常用藥物有龍葵、蛇莓、白英等。王老認為,這些類型的ML來勢兇猛,進展迅速,痰瘀互結日久化熱,癌毒熾盛是主要特點,故應加入大劑量清熱解毒抗癌藥物才能奏效。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8歲,2013年1月7日就診?;颊哂?012年8月發(fā)現雙頸部腫物、質韌、有腫脹感、無疼痛、無發(fā)熱。B超示“雙側頸部、左腋下多發(fā)腫大淋巴結,最大者2.4 cm×1.8 cm”。胸部CT示“縱隔見腫大淋巴結”。頸部淋巴結活檢病理示“非霍奇金淋巴瘤,彌漫大B細胞型”。免疫組化示:CD20(+)。因患者對美羅華過敏,曾用CHOP(CTX 1 mg+EPI 120 mg+VCR 2 mg+PDN 500 mg)方案化療4周期??淘\:神疲乏力,口干懶言,惡心,食少納呆,眠差多夢,大便干,小便可,舌黯、有瘀斑,脈細數。查:雙側頸部可觸及淋巴結、質韌,大者0.8 cm×0.5 cm。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2.4×109/L,血紅蛋白97 g/L,血小板103×109/L。西醫(yī)診斷:NHL,侵及雙頸、左腋下、縱隔淋巴結。中醫(yī)診斷:惡核(證屬氣血兩虛、痰瘀互結)。治以益氣養(yǎng)血、化痰祛瘀。處方:炙黃芪30 g,當歸15 g,黨參10 g,女貞子15 g,枸杞子15 g,菟絲子15 g,黃精10 g,肉蓯蓉20 g,阿膠10 g,雞血藤30 g,熟地黃15 g,法半夏9 g,焦三仙30 g,瓜蔞20 g,玄參15 g,莪術10 g,炒酸棗仁30 g。每日1劑,水煎服。囑患者同時堅持化療。服藥7劑后,患者乏力、納差明顯好轉,大便通,眠差,改炒酸棗仁為30 g,繼服2周期,血象回升,雙頸部仍有小淋巴結?;颊咄S没煟胤嚼^服1個月后,諸癥明顯好轉,乏力、口干,治療改以化痰祛瘀散結為主。處方:黃芪30 g,當歸15 g,夏枯草15 g,山慈菇10 g,土貝母10 g,天南星6 g,法半夏10 g,僵蠶10 g,全蝎5 g,白附子6 g,玄參15 g,瓜蔞15 g,白花蛇舌草15 g,莪術10 g,皂角刺5 g,昆布10 g。守方加減繼服1年后,雙頸部淋巴結消失。隨訪2年,患者每3月復查,未見腫瘤進展征象。
按:本案患者為典型B細胞NHL,侵及雙頸、腋下、縱隔淋巴結,已用目前標準化療,期間因藥物毒性攻伐人體正氣,患者出現一系列氣血兩虛癥狀。據此,王老堅持中西醫(yī)結合各取所長的治療原則,認為化療藥物祛邪之力強于中藥,但中藥可改善體質,減輕化療不良反應。治療依辨證當以益氣養(yǎng)血、健脾補腎為法,兼以化痰祛瘀。治療后,患者氣虛乏力明顯改善,血象也回升至正常,使化療可順利完成。化療結束后,患者頸部仍有小淋巴結,乃痰毒未盡,故治療改以化痰祛瘀解毒為主,益氣養(yǎng)血為輔,體現了中醫(yī)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針對不同病期,因勢利導,靈活用藥的特點。經綜合治療,患者頸部淋巴結已不可及,且病情平穩(wěn),未采取其他治療手段,隨訪2年無進展,說明中藥化痰祛瘀解毒治療取得滿意療效。
參考文獻:
[1] 姜文奇.惡性淋巴瘤的生物治療進展[J].癌癥,2005,24(8):1027- 1032.
(收稿日期:2015-03-03;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