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沫燃
摘 要:本文結合對韓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案例,分析在對韓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典型性的跨文化交際的問題及其成因,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對韓漢語;跨文化交際;問題;成因;策略
語言和文化密切相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和語言存在著整體和部分的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二者缺一不可。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是一種跨文化的教學活動,學生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國家,文化沖突時有發(fā)生,因此,本文將結合在對韓漢語教學中跨文化教學的案例,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對韓漢語教學文化沖突案例
我們要教授的文化內容龐雜而瑣細,如果處理不當或視而不見,每個方面都可能導致文化上的沖突,對韓漢語教學中,文化沖突問題時有發(fā)生。
(一)關于結婚習俗方面
在中國“吃喜糖”大多數(shù)時候是代表結婚、生子或升遷等喜事的,表示生活幸福甜蜜,寄予著人們對現(xiàn)在或未來的美好心愿。而關于結婚吃喜糖這一點對于韓國學生來講是陌生的,因為在韓國傳統(tǒng)的結婚習俗是吃面條,表示婚姻綿綿流長。了解到這一點的區(qū)別,我們在和韓國學生交往時就要注意了,不能隨便請吃面條,否則容易引起誤會。
另外,中國人結婚稱為“紅喜事”,而年紀大的人,一般為七八十的老人去世稱為“白喜事”,二者合稱紅白喜事,這對于大多數(shù)外國學生也是難以置信的,因為在韓國的文化中,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白色是純潔、高尚、吉祥的象征,所以婚禮都是以白色為主調,新娘的婚紗也是白色的,很難與辦喪事聯(lián)系起來,同時喪事又怎能稱為“喜事”?因此,對于顏色文化的內涵不同會影響對于一些漢語詞其相關文化色彩的誤解。
(二)關于數(shù)字文化方面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其所持的態(tài)度也是不一樣的。中國人向來喜歡偶數(shù),當然除了“四”以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偶數(shù)有成雙成對的意味,意味著好事成雙,這在婚姻吉日、開業(yè)典禮、搬遷移居等日子的選擇上都有體現(xiàn)。那為什么單單討厭“四”呢,這主要受廣東人的影響,廣東話“四”與“死”諧音,在我們看來是不吉利的。從這也可以看出中國人的迷信思想。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韓國則像大部分歐洲國家一樣,大都忌諱“十三”,特別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另外像數(shù)字“八”在中國諧音“發(fā)”,數(shù)字“六”諧音“順”因此中國人特別喜歡“八”、“六”這樣的數(shù)字。而韓國人認為這些數(shù)字僅僅是很普通的數(shù)字而已。
(三)關于問候語方面
最常見的是那句簡單的“你吃了嗎”,一幵始留學生對于中國人這樣問很不理解,不是認為中國人喜歡打探別人的隱私,就是覺得中國人擔心自己沒錢吃飯,對自己是一種鄙視。特別是韓國的留學生,“你吃了嗎”和韓國的一句不太文明的語言諧音,往往一句簡單的問候語,可能會引起很大的誤會。所以這種文化內容是必須講解的,一般老師的講解是說這是中國人打招呼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干涉別人隱私,也不是要請客吃飯或擔心對方?jīng)]錢吃飯,只是對人表示關心的一種方式,顯示我們關系親密。
二、對韓漢語教學文化差異成因
導致文化差異和沖突的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本,大多可歸因為思維方式的不同。而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世界觀價值觀的差別,價值評價標準的不同,行為規(guī)范的不同,教育模式的不同,家庭觀念的不同等等。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曾是東方文化的中心,在東亞文化圈中的影響力也是日益增強。而韓國的文化則是受東西方文化共同影響的國家,其根基仍然保留著東方文化中較為傳統(tǒng)的“禮”文化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但是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西方文化的影響,韓國的年輕人在保有部分東方文化的基礎之上也收容了西方文化。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中,針對于韓國留學生的文化差異或沖突是有特殊性而言的,不能僅僅剖析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用變化的眼光分析問題。
三、對韓漢語教學文化差異教學策略
對外漢語教學是一種雙向的活動,更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需要師生的共同參與和交流。而文化教學更是如此,師生雙方各自代表著不同的文化,為了達到跨文化交際的良好效果,實現(xiàn)教學目標,師生應該共同努力。
對外漢語教師在處理對文化問題時,應保有“不卑不充,平等尊重”的態(tài)度。韓國留學生大部分是成年人,已經(jīng)有了獨立的思想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特別是對于其宗教信仰,我們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尊重其信仰。同時,而對我們自身民族文化,則應持自信的態(tài)度,不能為了迎合學生而放棄自己的文化立場。
另外,對于韓國留學生而言,對于文化差異或沖突則應該作為漢語學習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素質和態(tài)度對于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留學生應該克服民族中心主義和對中國文化的刻板效應,主動地融入漢語文化背景。同時,要用對比的眼光和方式去克服對本族的文化依附感,融入中國文化圈。如果遇到跨文化交際問題,應該放平心態(tài),以容忍和理解的態(tài)度對待問題。
綜合上述,筆者僅僅是結合在對韓漢語教學中較有典型性的跨文化交際的案例分析了成因和策略,限于各方面因素,本文的分析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對于對外漢語教學的跨文化交際問題的研究是有些許參考價值的,對此足矣。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國家教委對外漢語教師資審查辦公室,1996.
[3]陳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1.
[4]趙賢洲.文化差異與文化導入略論[J].1989,l.
[5]范婷.論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對教師的要求[J].文教資料,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