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
和所有的3歲孩子一樣,那時我們家女兒也不喜歡刷牙!
如果你問她:“喜歡刷牙嗎?”她會回答:“很不很不很不很不……很不喜歡!”(為了表達她對刷牙的討厭,她可以一直“很不”下去)
為了讓她接受刷牙這件事情,并且養(yǎng)成每天早晚刷牙的習慣,我和她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刷牙戰(zhàn)爭”……
Step 1 弄清孩子不喜歡刷牙的原因
所有的3歲孩子都不喜歡刷牙,但每個3歲孩子不喜歡刷牙的原因不盡相同,有的孩子不喜歡牙刷放進嘴里的感覺,有的孩子覺得每天花3分鐘的時間在刷牙這件事情上是個笑話,有的孩子覺得只要漱口就可以了……
我觀察了一段時間,也跟女兒聊了一下,發(fā)現(xiàn)女兒不喜歡刷牙的原因很簡單:她覺得她會把牙膏吞下去,而那個味道實在不怎么樣。
于是,我?guī)コ校屗约禾暨x自己的牙刷和牙膏,我絕不干涉。粉紅控和草莓控的女兒選了一把粉紅色的兒童牙刷和一支草莓味道的兒童牙膏,還額外配了一個粉紅色、上面有草莓花紋的小杯子。她很滿意自己的新牙刷、新牙膏和新牙杯。
Step 2 用故事告訴孩子不刷牙的后果
就算有了新牙刷、新牙膏和新牙杯,她對刷牙的興趣也只持續(xù)了2天不到。我們不能指望孩子能明白保持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的重要性并奢侈地希望他們會內化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但不妨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告訴孩子,刷牙有多重要!
我女兒特別喜歡聽我亂編的各種故事,而故事的主角永遠是她。我就編了一個《愛搬家的牙細菌》的故事:
牙細菌當然是住在我們的牙齒里,每一個都長得特別難看,它們對自己的居住環(huán)境特別挑剔,成天在尋找牙齒臟兮兮的小孩,結果它們有一天就找到了侯小寶(我女兒的小名)的牙齒,它們太高興了,這里太好了!糖渣、餅干屑、蘋果渣、梨汁……應有盡有,牙細菌立刻奔走相告,于是住在樂樂、韜韜、天天、嘉嘉等(全部是她的好朋友)牙齒里的牙細菌也全搬家過來了,在她的牙齒里開起來party……
她聽著聽著,就擔心起來了,問牙細菌搬到她牙齒里之后會怎么樣,我就告訴她牙細菌會在牙齒上鑿洞居住下來,會讓我們的牙齒很痛,還會讓我們的牙齒變成黑黑的蛀牙,一張嘴就是滿口黑牙!愛美的女兒大驚失色……
Step 3 持續(xù)更新的獎勵方案
對于“滿口黑牙”的恐懼,讓女兒好好地刷了幾天牙,但也只是幾天而已。對于孩子的行為的引導,“過程”永遠是曲折而且艱難的。
美國專門從事兒童及家庭心理治療的維吉尼亞·M·希勒博士寫的關于“正面管教”的書——《獎勵出好孩子》一直對我?guī)椭貏e大,對于年幼的孩子,我們不能用“懲罰”來樹立權威和規(guī)則,而是應該用循序漸進的“獎勵方案”來幫助孩子一點點地鞏固良好行為。
方案1:“小熊要吃飯”
女兒特別喜歡小熊,我就和她一起畫了一只小熊,小熊拿著一個碗,但碗里空空的,我把小熊貼在她床邊,告訴她,她每次好好刷牙就能為小熊掙到“好吃的”(即各種食物貼紙)。隨著小熊碗里的“好吃的”越來越多,女兒對刷牙也越來越不排斥了,她每天都非常高興地為小熊決定今天吃什么。這個獎勵方案無形中還培養(yǎng)了她的責任意識,畢竟小熊飽肚與否與她的行為休戚相關。
方案2:“串珠項鏈”
小女孩都特別喜歡串珠,當小熊的碗里再也裝不下“好吃的”的時候,我給了她一串只有一顆珠子的手鏈,告訴她,如果好好刷牙,每天晚上都能得到額外的一顆珠子,這樣假以時日她就有一長串項鏈了!女兒很高興,當項鏈長到可以繞脖子四五圈的時候,女兒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每天早晚刷牙的習慣了。
方案3:“happy hour”
無論貼紙,還是串珠,對于孩子來說,都是外在的物化獎勵,比較適合用在孩子行為養(yǎng)成的初期。為了讓孩子真正接受諸如刷牙、洗頭、洗澡等行為,應該是要讓孩子覺得做這種事情伴隨著的是愉悅、歡快的體驗。如果女兒每天都好好地刷牙,我們會在周末找出“抽獎箱”,箱子里都是女兒特別愿意和我們一起做的事情:搭帳篷、草地野餐、到飯店吃飯、看電影、講故事、去圖書館、買書……這個抽獎時間就是女兒的“happy hour”,而不管她抽中什么,我們都會為她兌現(xiàn),給到她一個充實、有趣、難忘的周末。
對于大一點的孩子來說,刷牙這件事情,除了需要去做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做多久”的問題,這時候一個刷牙計時器就能幫上忙了!另外,習慣一旦養(yǎng)成,我們其實更多的是要相信孩子的自覺性,而不是整天跟在他們屁股后面催這催那,適時放手,往往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