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珍
【摘 要】音樂教育能夠陶冶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能力。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一味地唱歌,內(nèi)容死板,教學手段單一,學生失去了學習音樂的興趣。為了提高音樂課堂的有效性,筆者通過實踐,得出了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律動教學,就是通過音樂與肢體結合的節(jié)奏運動,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進而獲得體驗與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本文以《匈牙利舞曲》(第五號)為例,通過三次磨課,對音樂律動體驗在課堂上如何有效開展進行初探。
【關鍵詞】音樂律動體驗 ? ? 適量律動 ? ?緊扣要素 ? ?簡化律動
律動教學在音樂教育中應用已經(jīng)比較普遍了,音樂教師通常以律動為教學手段來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能力。魏永謙在《達爾克羅茲與“律動學”》一書中指出,律動教學法有三大特征:第一,強調(diào)學生的身體參與,身體隨音樂運動,感受音樂之美,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中;第二,律動要面向全體學生,達爾克羅茲認為每個孩子都具有音樂天賦,借助身體運動,可以輔助他們對音樂作品的體驗與理解;第三,游戲是教學,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游戲是天性,在游戲中獲得的知識,記憶特別深刻。
可見,與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相比,律動教學更加符合孩子們的需求。律動教學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還可以培養(yǎng)身體的協(xié)調(diào)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輔助他們對音樂作品的感受與理解,提高音樂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實施律動教學呢?這一直是我思索的問題。在這次磨課的過程中,我對“律動教學”有了一些自我的想法。
一、適量律動,動有所思
新課程的改革推動了音樂教學方式的改變,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原本以問答為主的課堂現(xiàn)在“動”起來了。在這個理念的指引下,筆者執(zhí)教的《匈牙利舞曲》(第五號)第一次磨課,學生全程律動,全員行動。雖然學生在我的引導下積極地動起來了,但是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在執(zhí)教中,樂曲第一部分設計了走舞步、畫旋律線、隨樂模仿鋼琴鍵盤站起、對比唱、手指舞,樂曲第二部分設計了聽辨排序、填詞唱、舞蹈律動等近十個學生律動環(huán)節(jié),課堂氛圍良好,學生忙得不可開交,學生主體地位似乎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但仔細考量,就短短四十分鐘,學生要完成那么多的活動,又哪來時間去真正地思考、體驗音樂呢?所以整節(jié)課不少活動像是蜻蜓點水,給人一種“走過場”的感覺,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氛圍良好。但是繁多的律動實踐,讓學生無暇顧及音樂本位,而是更多地關注在律動動作上。欣賞音樂不僅僅是停留在最表面的聽,更需要去體會其內(nèi)涵。這就需要學生用耳朵聽,用大腦想,體會音樂的情感。由此可見,讓音樂課堂動起來,“聽”“動”“思”缺一不可,聽而不動則罔,動而不思則淺,聽、動、思相結合才能取長補短,相輔相成。
二、緊扣要素,動有所得
吳斌先生的《關注音樂》一文中提出“音樂教學中要關注音樂本體”這個理念?,F(xiàn)在很多優(yōu)秀教師的音樂課中都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說明這個理念已深入人心。律動教學不僅僅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及身體協(xié)調(diào)力,還應培養(yǎng)學生聆聽與感受音樂的能力,更應關注音樂本體,用心去感受體驗旋律、速度等音樂要素的變化。第二次磨課,吸取了上一次磨課的經(jīng)驗,根據(jù)《匈牙利舞曲》速度與力度上的特點再進行梳理、調(diào)整教學設計。欣賞第一主題時,我緊緊抓住孩子們好動好勝的心理,設計了三個闖關游戲——跳一跳,畫一畫,聽一聽,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積極性也很高。
教學片段
師:剛剛老師收到了一份特別的邀請函,邀請函上說讓我們大家去參加一個熱鬧的舞會,不過,想順利參加這個舞會,就得先過三個闖關游戲,大家敢接受他們的挑戰(zhàn)嗎?
第一關:跳一跳
師:那我們一起來挑戰(zhàn)第一關,跟老師學一段舞蹈。學生往前往后走舞步,體驗樂句。
(往前走舞步) ? ? (往后退) ? ? ? (往前) ? ? ? ? ?(往后退)
第二關:畫一畫
師:同學們表現(xiàn)得太棒了,接下來第二關,畫一畫,可是邀請函上只有三條旋律線,你能幫它填完整嗎?(第二樂句旋律線虛線部分讓學生填完整,感受最高音)
第一樂句旋律線 ? ? ? ? ? ? ? ? ? ? ? ? ?第二樂句旋律線
第三關:聽一聽
(一)師:第三關,邀請函上有這樣兩條旋律,請你用耳朵來辨別一下,兩條旋律有什么不同?哪條旋律會讓人有種想要舞蹈的感覺呢?(師彈鋼琴,學生用耳朵辨別,感受連續(xù)的附點節(jié)奏)
(二)用“啦”哼唱,一起再來感受一下。
第一關“跳一跳”,讓學生走舞步,感受樂曲樂句的長短與節(jié)奏;第二關“畫一畫”,隨音樂畫旋律線,讓學生感受旋律的起伏;第三關“聽一聽”,兩條旋律對比聆聽,體會連續(xù)附點節(jié)奏在樂曲中的作用。古人曾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睂τ谶@些音樂要素的感知,筆者沒有采用解說式的教學方法硬塞給學生,而是采用了學生更喜歡的律動體驗教學法,讓他們通過肢體律動親身去體驗這些音樂要素在樂曲中的作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能力。
達爾克羅茲協(xié)會會長西爾維婭·比安科女士說過這樣一段話:“律動,看上去很美,這不僅僅跟音樂有關,動作本身也很重要。很多音樂教師只是帶著學生在音樂中做動作,而沒有讓音樂和所做的動作產(chǎn)生聯(lián)系?!惫P者在這一主題的設計上,有目標、有方法、有根據(jù),層層遞進,讓學生深入地感受了不同的音樂要素,這次的音樂課堂有了積極的變化,學生體驗較到位。所以筆者認為,學生課堂的動要有目的地動,讓學生在動中有所得,才是有效、有價值的動。
三、簡化律動,動中有序
2011版音樂新課程標準中的第五個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fā)展。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應當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fā)并從中受益。筆者在設計《匈牙利舞曲》(第五號)這一課時,對兩個樂句的體驗設計得較為復雜,第一樂句向左走步,第二樂句換方向向右走步,走步的步伐按照樂曲的節(jié)奏。在試教時,面對繁雜的律動,學生反而搞不懂,一直在關注著動作的正確與否,結果使課堂秩序難以維持,對音樂本體的關注早就拋之腦后了。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還能體會到音樂的快樂嗎?后來經(jīng)過律動動作簡化,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學得更加積極,更加自信,更加快樂,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地體驗了樂句的長短、節(jié)奏及旋律的特點。所以教師在律動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律動設計應簡單易學,要考慮到學習程度一般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律動僅是學習音樂的工具之一,簡潔高效的律動才能讓學生有效地使用這一工具去體驗音樂。
通過這次磨課,筆者逐漸意識到音樂不是用來解說的,而是用來體驗感受的。所以我們一直在尋找一些手段能幫助學生體驗音樂、理解音樂,通過踐行已經(jīng)找到了,那就是讓學生有效地動起來。在音樂教學中,與其讓學生規(guī)規(guī)矩矩地聽,還不如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肢體,讓他們在律動中感受到音樂樂句、速度、節(jié)奏、旋律等音樂要素的變化,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所以,筆者深刻地體會到律動教學給我們帶來的截然不同的課堂,而“律動體驗”這一詞也一次次在專家口中、在刊物中出現(xiàn),音樂要素的體驗學習引起了人們高度的重視。通過設計律動加強音樂性,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更多音樂本質(zhì)上的東西,那么如何合理讓學生“動有所思,動有所得,動中有序”則是目前非常值得我們?nèi)パ芯?、探討的一個領域。讓孩子們在“動”中體驗音樂、享受音樂,還需教師長期地實踐,不斷地反思、總結、提煉,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立梅,蔡覺明.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