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杰
【摘要】:近年來中國電視劇行業(yè)刮起了“翻拍風”,從“翻拍大師”張紀中多次翻拍金庸劇,到四大名著“慘遭不測”,再到新海巖三部曲和一系列偶像劇的翻拍等等,中國的影視產業(yè)似乎進入了一種無限循環(huán)的“翻拍熱”狀態(tài)。然而這種對經典復制的新興影視文化現象,卻并未受到觀眾追捧。本文以《紅樓夢》的翻拍為例,試圖從本雅明機械復制角度分析探討這一文化現象。
【關鍵詞】:翻拍;機械復制;靈氛
前言
1935年,法蘭克福學派哲學家本雅明在其著作《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論述了技術革命在當代所孵化的新的藝術樣式——機械復制藝術,并對文化工業(yè)時代藝術作品“靈氛”的消逝表示扼腕嘆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1世紀的今天,中國電視圈似乎面臨相同境遇——“翻拍風”吹響了電視制作的新號角。前有《大宅門1912》、《闖關東前傳》、新四大名著,后有新《鹿鼎記》、新《天龍八部》,再加上“韋小寶”、“封神”、“楚留香”、“陸小鳳”等老題材電視劇的熱拍,至此 2014年的電視熒屏里又將迎來新一波翻拍劇。盡管翻拍劇電視劇具有市場優(yōu)勢地位,卻總會遭遇“板磚四起,罵聲一片”的局面。對經典電視劇的再生產如果不能把握作品中的靈魂,只是任意迎合市場口味,必然造成文藝作品中“靈氛”的消失。
1 電視行業(yè)翻拍現狀分析
1.1翻拍現象火熱
翻拍作為一種直接有效的藝術形式,因為其類型成熟且極易占領市場、投資少、收益大、便于“移植”等優(yōu)勢,一直為電視劇制作公司所推崇。在過去幾年里,國內電視熒幕上掀起了翻拍劇的熱潮,它們題材各異,如翻拍紅色經典、國外劇、經典電影等,且大都受到觀眾們的關注和熱議。在2013年4月的“北京電視節(jié)目交易會”上,來自國內外的3450家影視制作和播出機構帶來的490多部電視劇中,翻拍劇更是扎堆襲來,且數量明顯增長,重拍或翻拍的間隔時間也呈現出越來越短的趨勢。
1.2翻拍劇質量堪憂
當前我國電視熒屏翻拍題材泛濫,贏得了廣告商和收視率,但質量卻廣遭觀眾詬病,鮮有好口碑。不少翻拍劇僅在情節(jié)、演員、制作等方面做修改,換湯不換藥,最后只能不倫不類。以李少紅版《紅樓夢》為例。從2006年伊始,經過前期聲勢浩大的“紅樓夢中人”選角、布景等籌備工作,耗資超過1億的新版《紅樓夢》于2010年9月2日在北京衛(wèi)視全國首播。對經典的翻拍總是充滿諸多詬病,縱然在視覺效果上香車美女,錦衣華服,珠圍翠繞,玉盤珍饈,新版《紅樓夢》終究沒能逃脫“拍磚”魔咒——因過度追求視覺效果,缺乏實質內容而引發(fā)觀眾的集體不買賬。不少看過該劇的網友指責稱,該劇畫面陰森、演員造型失敗、旁白和畫外音多余等,更對黛玉裸死等設計惡搞吐槽。
2 機械復制時代靈氛的消失
2.1對機械復制的解讀
瓦爾特·本雅明是德國現代卓有影響的思想家、哲學家和馬克思主義文學批
評家,《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是其最具顛覆性的作品。本雅明提出了著名的機械復制的概念,“到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伴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技術復制不僅能復制一切傳世的藝術品,而且它還在藝術處理方式中為自己獲得了一席之地,給現代藝術帶來了一系列的變革[1]?!彪娨晞〉姆募磳浀涞膹椭?,我們這個時代不僅沿襲了把圖像、聲音、所有的藝術作品都作為復制對象的“機械復制時代”的特征,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更為這一時代增添了虛幻與消解、紛繁與破碎的世像圖景,提供了經典再造的溫床[2]??陀^上看,由于現代影視拍攝技術的成熟、后期剪輯合成水平的發(fā)達,制作成本低等多重因素,往往能給翻拍作品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而這種大規(guī)模的復制技術在藝術生產中的運用,在本雅明看來,制造了“世物皆同的感覺”,消解了古典藝術的距離感和唯一性,導致了古典藝術的“靈氛”消逝。
2.2靈氛
什么是靈氛?在《攝影小史》一文中,本雅明提出了靈氛的概念——時間和空間奇異交織:遠方的奇異景象好像近在眼前。靜歇在夏日午后,目光追隨著地平線上的山川或一個小樹枝,他們將觀者籠罩在它們投下的陰影里,此時此刻開始成為了景象中的一部分——那就是呼吸那遠山、那樹枝上的靈氛[3]。靈氛,又稱光韻、韻味,即藝術作品的原真性、膜拜價值和距離感。藝術作品的原真性,是藝術品在問世后所具有的獨一無二性,本雅明認為這正是藝術品區(qū)別于復制品的本質。本雅明認為,隨著機械復制技術的發(fā)展,藝術品的可展示性被大大加強,膜拜價值逐漸削弱,而人們與藝術品之間的距離感也不再是不可逾越的,機械復制技術造成了藝術作品“靈氛”的消逝。
2.3《紅樓夢》中“靈氛”的消失
《紅樓夢》是迄今為止,中國文學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由于其內容包羅萬象,頭緒繁多,所以如何把握原著的精神,改編時秉持什么樣的原則,對于電視劇改編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都t樓夢》以寶、黛、釵三者的愛情為主線,以賈府的家庭生活為背景來寫作的。在紛繁的現象背后,作者著力寫出了人類感情生活中“緣”與“盟”之間難以調和的悲劇沖突。相比87版《紅樓夢》拍攝中對演員、表演、劇本的精雕細琢,新版《紅樓夢》雖耗資過億,舞美造型似乎更符合現代審美,卻未能達到原作精髓,關于黛玉裸死、大團圓結局等設定遭到紅學研究者的異議?!度嗣袢請蟆纷姆Q“重拍不應單純迎合,成為金錢的附庸,而應該堅守藝術的追求和理想。新版《紅樓夢》中,厚重且寓意深刻的《好了歌》被當做調侃的對象一笑而過,是對當下低俗之風的迎合,我們決不能原諒眾多的名著重拍如“蒼蠅逐臭”般在熒屏前褻瀆我們的民族經典?!?/p>
2.3.1本真性的消失
藝術作品的“本真性”即獨一無二性。本雅明認為,一事物的本真是它從起源開始可流傳部分的總和:從物質上的持續(xù)一直到歷史見證性[4]。新興科技依靠大量復制的方式,使原作以無數仿制品的形式步入千千萬萬普通人的生活,原形的持久性和唯一性被復制品的短暫性和再現性打敗。電視技術的發(fā)展,使新版本的翻拍成為可能,《紅樓夢》這一經典的復制版本隨時隨地的為人所使用、欣賞、傳播,BBS、百度貼吧、新浪微博等社交媒體中,關于新版《紅樓夢》的吐槽、惡搞作品層出不窮,技術革命帶來的經典翻拍打破了原作的不可復制性,破壞了其中的靈氛。
2.3.2膜拜價值的消失
傳統(tǒng)藝術品的膜拜價值建立在它問世地點的獨一無二和它的獨創(chuàng)性與永恒性之上,新型的機械復制藝術如電影、攝影、唱片等,幫助藝術品沖破少數人享用的狹窄領域,成為千百萬人欣賞和消費的對象,凝結在藝術品中的“靈氛”的所有特質轟然瓦解[5]。平民用一種溫和的方式,在劇烈表達對社會不良現象的不滿,對歪風的嘲諷?!都t樓夢》是中華民族文藝的瑰寶,作品對我國十八世紀中葉封建官僚及家長制度進行了猛烈抨擊,在精神藝術上是永恒不朽的。盡管80年代的拍攝技術不純熟,但87版紅樓卻把握了小說的精髓,因此能做到經久不衰。縱觀新版對它的藝術再加工,奈何由于內在文化的缺失,卻總也擺脫不了被吐槽的厄運,成為網友惡搞的對象、大眾文化的消費品。傳統(tǒng)經典被隨意顛覆和解構,《紅樓夢》在新一代讀者心中的膜拜價值勢必大打折扣。
2.3.3距離感的消失
本雅明提出,傳統(tǒng)藝術品的韻味決定了它遠離大眾蔑視大眾的性質,但是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品以它的可重復性,縮短了藝術品與欣賞者的距離。《紅樓夢》博大精深,在國人心里是不能被褻瀆的經典,但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大眾也可以進行對經典的解構。新版《紅樓夢》的眾演員包括年輕漂亮的當家花旦、著裝是艷麗的華服,配合夸張的臺詞以及離奇的情節(jié)等,卻猶如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由此遭到眾網民惡搞:PS定妝照、剪輯原創(chuàng)視頻等,原本居于廟堂之高的古典名著變得不再高高在上。然而類似翻拍作品看似豐富,實際上卻充滿著大量反復的空洞符號,原作的靈氛被擊潰地支離破碎。
3 結語
本雅明曾說過,資本主義化的過程也就是把文人不斷地拋向市場的過程,也是文人不得不向商品移情的過程。藝術家“為藝術而藝術”的時代已經逝去,藝術品高高在上的地位已不復存在,觀眾不僅可以參與藝術品的制作,甚至藝術品本身還不得不向觀賞者屈身,去迎合觀賞者的趣味,以便在市場上繼續(xù)存在[6]。新版《紅樓夢》似乎想借重溫經典傳達更多文化底蘊,但卻沒有力量說出自己的語言,只能靠華麗的場景、夸張的劇情嘩眾取寵、吸人眼球。在這種商品社會和后現代的語境下,作品的“靈氛”被任意的傳播、買賣、或者戲說,從而貶值或消解,作品的意義陷入虛無。
參考文獻:
[1]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才勇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
[3]瓦爾特·本雅明,攝影小史[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2]石嶠,對夜宴和滿城盡帶黃金甲的一種解讀[J],藝苑,2010年01期
[4]李惠,電影的光韻效應[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5]毛燕凌,對山寨文化的解讀,[J],中國青年研究,2009年03期
[6]瓦爾特·本雅明,發(fā)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王才勇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