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彩婷
【摘要】:本文是通過探討“玉”這一原型意象在發(fā)展過程中的兩次置換變形,先是作為祭祀等的玉神,第一次轉(zhuǎn)變?yōu)橛駲?quán)的象征,第二次又稱為玉德的代指。這兩次置換變形是研究玉文化的關(guān)鍵步驟。
【關(guān)鍵詞】:玉;原型;玉神;玉權(quán);玉德
在我國民間流行著這樣一句諺語“黃金有價玉無價”,玉的價值已超越了令人們趨之若鶩的黃金的地位,可見玉在人們心中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當然,這不僅僅是它像黃金那樣在物質(zhì)上能夠兌換很多的糧食布匹,更為重要的是在人們的精神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著名的科技史學家李約瑟說的那樣:“對于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來,它的質(zhì)地、形狀和顏色,一直啟發(fā)著雕刻家,畫家和詩人們的靈感。”[1]其實,不只是對于雕刻家、畫家等藝術(shù)家而言,對于普通大眾來說,也是啟發(fā)著人們的生活。
我國著名的玉學研究者楊伯達認為,“(玉)對華夏文明、民族特性及其倫理道德的形成與健全做出了重大貢獻”,實質(zhì)上“玉實為我國最古老的、最重要的華夏傳統(tǒng)文化基因及其中華文明的載體。”[2]而作為這種原型載體,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心中延續(xù)傳遞,并且在傳遞的過程中有著這種原型的“置換變形”。雖然玉在人們心中,從原始的宗教祭祀功用,發(fā)展到后來的政治等級象征,直至現(xiàn)在對于高潔人格的象征,玉的作用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它的地位卻至今無人能比。
一、宗教祭祀中的玉神
從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提到,“玉,石之美者”,玉是鮮亮美麗的石頭。而從楊伯達先生的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里,原始人在打造石器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玉。估計在距今約一萬年之前,先民們便用玉磨制成非生產(chǎn)用的器物,這標志著古人已將玉從石頭中篩選出來,視玉為一種美麗而神圣的有別于一般石頭的一種特殊材料?!盵2]可見,玉是以一種特殊的石頭的形式存在著的。而石頭在遠古人眼中具有神圣的地位。石頭因其堅固性、永久性,成為遠古人狩獵的主要工具,也是其居住地的主要原料,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中舉足輕重的角色。同時正因為如此,人們認為石頭中蘊藏著神秘的力量,這些力量能夠為人們所運用,進而保佑人們平安康泰地生活。而作為更高級形態(tài)的石頭,自然是繼承沿襲了石頭的這一符號功能,漸漸發(fā)展成為古代人們祭祀天地、日月星辰的重要祭器。
姚士奇先生認為“用玉祭祀鬼神神是商周時代最高祭祀等級,其他任何祭品都低于玉的檔次?!盵3]姚士奇先生的話更是將玉在祭祀中至尊的地位直接地表達出來。當然這種說法是有依據(jù)的,在遠古較早時代,祭祀的主體是巫,“玉器掌握在巫覡手中用于事至上無形的神”。而發(fā)展到后來,逐漸轉(zhuǎn)變成封建王朝祭祀。這一點在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證據(jù):《周禮·春官·典瑞》“四圭有邸以祀天,
旅上帝。兩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圭鐾以祀日月星辰,璋邸射以祀山川?!?/p>
《周禮·春官·肆師》曰:“立大祀,用玉、帛、牲檢,立次祀,用牲幣。立小祀,用牲?!薄吨芏Y·春官·大宗伯》說:“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壁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橫禮北方”。[4]《周禮》是周王朝關(guān)于各種禮儀的規(guī)定,而最為統(tǒng)治者所重視的祭天祭祖之時,用的都是高品質(zhì)玉器,他們認為,只有玉器才能代表其對神、對祖上的真摯誠意。
除此之外,古代人還特別相信“玉可護尸”的說法。就是在人死后,尸體上要放一些玉器來陪葬,或者是放在棺木里面,嵌于棺木上等。中山靖王劉勝夫妻的墓葬就是古人對于“玉可護尸”說法的典型代表。在他們的墓葬中,各出土了一套“九竅”玉器,計有耳塞一對,鼻塞一對,眼蓋一對,口含一片,肛門塞一件,在劉勝墓中發(fā)現(xiàn)了覆蓋男性生殖器用的圓筒形的玉生殖器蓋一件,而其妻墓中則是呈圭形的陰道塞一件。人們相信有了玉的保護,尸體就可以永遠存在,避免腐爛的命運。而且在《后漢書·禮儀志》中明確規(guī)定,帝王貴族死后要穿各式的“玉衣”,這些都是古代人們對玉具有貫通神靈,能夠與人溝通交流的信仰的變相表示。
二、政治等級中的玉權(quán)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玉”歸結(jié)到“王”部,并且解釋為“帝王的王”,認為玉是王者的象征。而在清代著名學者段玉裁的作品《說文解字注》中,更明確地說明了這一點:段玉裁認為,甲骨文中的“玉”其實也是和“王”相類似的,三橫一豎,只是中間那個橫更靠上一點??梢姀淖衷磳W上,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玉”所代表的王權(quán)。不僅如此,我國諸多文化如河姆渡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也是研究玉石文化的重要信息源。而位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便是玉石第二次分化的重要代表。良渚文化期間,掌握軍事政治權(quán)力的統(tǒng)治者將玉打磨成鉞和琮等神器,作為發(fā)布政令的象征。于是,玉石從原始具有的溝通神靈、護尸不腐的職能中分出一部分,成為政權(quán)的表征。
在周天子時代,禮樂文化盛行,玉的政治內(nèi)涵逐漸凸顯。甚至有“比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之說,也就是說,根據(jù)玉的品質(zhì)、珍貴程度等,來代表天子、各級臣子在政治上所處的地位?!吨芏Y·考工記·玉人》“玉人之事,鎮(zhèn)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這是周王朝對于天子、公、侯、伯爵這幾等各自使用怎樣的玉器的明確規(guī)定,而且可以看出,只有貴族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可以使用玉珪。而到了春秋戰(zhàn)國,墨子在《墨子·非攻》中說道,大禹征伐三苗時,“有神,人面鳥身,若瑾(奉珪之誤)以待”這是伐苗將取得勝利的征兆;而殷紂王暴虐,天命武王伐紂時,也是“赤鳥銜珪,降周之岐社”,“赤鳥銜珪”是天授神權(quán)的寓以,而“珪”是神權(quán)的標志物。[5]可見,不僅是已經(jīng)確立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者需要用玉來鞏固統(tǒng)治,體現(xiàn)玉權(quán)的威嚴;而且對于尚未確立想要謀取政權(quán)的人來說,需要用玉來彰顯神的旨意,體現(xiàn)玉神的神圣。玉權(quán)的這一職能一直得以延續(xù),等到到了后來的唐朝,又對其有了一定的發(fā)展。那時官員中盛行“玉帶”,而“蟒袍玉帶”便是這一時期達官顯貴的象征?!短茖嶄洝分杏形挠涊d“文武三品以上金、玉帶,十三銙;四品金帶十一銙;五品十銙;六品以犀帶,九銙;七品銀帶;八品、九品石并八銙;庶人六銙,銅鐵帶?!盵5]雖然此時的玉代表權(quán)力的形態(tài)由玉器轉(zhuǎn)為了玉帶,但是它的職能并未發(fā)生改變,仍舊是為上層統(tǒng)治者所占有。
三、君子品質(zhì)的玉德
事物的發(fā)展都會是從功利性到無功利性,也是審美性,玉所充當?shù)穆毮芤膊焕?。不管是作為神壇祭祀時的神玉,還是在政治中能夠代表不同等級的權(quán)玉,都是對玉的功利運用。而到了玉文化發(fā)展的后一階段,玉普遍地是無功利性的審美的存在。就像著名玉石研究員尤仁德在《古代玉器通論》中談到東周玉器的風格時說“統(tǒng)治階級享玉,由西周時代注重禮儀性,轉(zhuǎn)向注重裝飾審美性。故此,裝飾品占主導地位,禮儀器與之相應(yīng)發(fā)展?!盵6]從禮儀性的功能向裝飾性的功能發(fā)展,是人們審美能力提升的體現(xiàn),也是玉石高潔品質(zhì)的象征。在這方面流傳下來的名言便是絕佳的例證:冰清玉潔、冰肌玉骨、亭亭玉立、如花似玉等等,這些都是將美女子比作了高潔純粹的玉,是在外表上的比擬。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則是對人格內(nèi)在品質(zhì)的贊揚。
不僅僅是這些成語典故能夠讓人們將玉與高潔的外表品質(zhì)聯(lián)系起來,從孔子到管仲、荀子最后是劉向,他們都有過關(guān)于“玉德”的體會與說法。在《禮記·聘義》中有記載孔子說玉具有的十一種高尚德行“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盵7]孔子說得這十一種德行,是君子應(yīng)該具備的,君子應(yīng)該像玉一樣仁志義禮樂忠信。而之后的管仲也對君子的品行做了研究表態(tài),在管仲的《管子·水地篇》中有相應(yīng)的記載:“夫玉之所貴者,九德出焉。夫玉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智也。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茂華光澤,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徹遠,純而不殺,辭也。是以人主貴之,藏以為寶,剖以為符瑞,九德出焉?!盵8]管仲在孔子的基礎(chǔ)上,對于玉德有更系統(tǒng)全面的歸納總結(jié),君子不僅得有內(nèi)在德行,外在也需“潔”。而到了西漢文學家劉向那里,總結(jié)出君子有九德,據(jù)《說苑·雜言》記載“玉有六美,君子貴之。望之溫潤,近之栗理,聲近徐而聞遠,折而不撓,闕而不荏,廉而不劌,有瑕必示之于外,是以貴之。望之溫潤者,君子比德焉,近于栗理者,君子比智焉;聲近徐而聞遠者,君子比義焉;折而不撓,闕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劌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見于外者,君子比情焉?!盵9]不管是孔子的“十一德”還是管仲的“九德”,都是從玉本身的質(zhì)地特征中生發(fā)出來的。而古時人們都佩戴玉佩或者是一些玉飾,都是象征著自己品質(zhì)高潔。
四、結(jié)語
中國人對于玉的情感由來已久,從距今約三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已開始。從最初蒙昧狀態(tài)中的不了解玉從何而來,而生發(fā)出一種敬畏之心。不管是用于神圣的祭祀,還是將其隨尸體放入棺槨,都是對于玉之神行的膜拜敬仰。伴隨著這種心理,統(tǒng)治者將其“置換變形”用于鞏固統(tǒng)治或者是開始建立自己的統(tǒng)治時的神意。而到了后來,人們將其玉的純潔無暇與君子的高尚品德聯(lián)系起來,這是對玉石原型最重要的“置換變形”。玉石這一意象,通過不斷的置換變形,而令如今名流儒士乃至是普通大眾爭相追捧。而在這中追捧過程中也會是玉石文化發(fā)展的過程。正如傅道彬先生所說“意象展示著中國文學的審美蘊涵,也敘述著我們民族走出蠻荒走向文明的艱難歷史。而原型的破譯,會給現(xiàn)代人以精神力量,因為在原始意象中我們不再孤單,我們不僅聽到了詩人的歌唱,也傾聽到了原始先民的聲音。我們正是沿著一個個古典意象一個個古典詞語,力圖走進中國文學的象征世界,探索古典詩人的心靈世界,尋找中國古典藝術(shù)的源頭活水?!盵10]我們正是沿著玉石這一意象的發(fā)展歷程,逐步揭開其文化本源的面紗。
參考文獻:
[1](英)李約瑟著,鄒海波譯.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1年.
[2]楊伯達.關(guān)于玉學的理論框架及其觀點的探討[J].中原文物,2001年,第4期.
[3]姚士奇.中國玉文化[M].江蘇:鳳凰出版社,2004年.
[4]徐正英、常佩雨校注.周禮[M].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5]傅才武.中國人的信仰與崇拜[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6]尤仁德.中國古玉通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7]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8]黎翔鳳.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9]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10]傅道彬.晚唐鐘聲——中國文化的原型批評[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