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順湘
摘 要 探索粳稻“甬優(yōu)538”在武陵山區(qū)的最佳種植密度,采用田間小區(qū)不同種植密度試驗,試驗結果顯示,667 m2種植1.2萬蔸的處理產(chǎn)量最高。667 m2種植0.8萬~1萬蔸的處理667 m2產(chǎn)量均在1 t以上。根據(jù)實際栽培的土壤肥力不同,栽培措施不同,“甬優(yōu)538” 667 m2種植建議在0.8萬~1.4萬蔸。
關鍵詞 粳稻;甬優(yōu)538;種植密度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6)01-0-03
粳稻具有高產(chǎn)、優(yōu)質等特點,大力發(fā)展粳稻在武陵山區(qū)種植是水稻增產(chǎn)增收的一項措施。2015年在武陵山區(qū)開展了粳稻“甬優(yōu)538”不同植種植密度試驗,為粳稻在武陵山區(qū)示范推廣提供高產(chǎn)栽培的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設0.8萬、1萬、1.2萬、1.4萬、1.6萬、1.8萬蔸/667 m2這6個處理。采用小區(qū)試驗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16.8 m2,小區(qū)長7 m,寬2.4 m,小區(qū)間距離0.5 m,區(qū)組間距0.5 m。試驗田四周留保護行1.2 m,種植7行,株行距20 cm×30 cm。
1.2 試驗概況
3月31日播種,5月9日移栽,移栽規(guī)格為20cm×30cm,拉繩索打紅點栽秧,每蔸插2粒谷秧。底肥:667 m2施發(fā)酵雞糞200 kg,超級稻專用復合肥(18∶8∶9)60 g,氯化10kg,鋅肥1kg。
分蘗肥:5月18日667 m2尿素7.5 kg,結合追肥667 m2用野老一包化學除草。苗期藥劑重點防治稻稈潛蠅一次;分蘗期藥劑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和葉稻瘟病2次;破口及齊穗期藥劑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稻飛虱等病蟲害。淺水插秧,提高插秧質量,減少插懸浮秧概率,寸水活蔸,利于秧苗及時提早穩(wěn)蔸活蔸,提高幼小分蘗快發(fā)多發(fā)。保證水稻幼穗分化對水分的需求,抽穗揚花以后,干干濕濕,時露時灌,保證在成熟前7~10 d不脫水。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chǎn)量情況(見表1-表4)
SE=0.45,v=10,p=2、3、4、5、6時,查新復極差測驗5%和1%SSR表,全部結果錄見表3。
各處理平均667 m2產(chǎn)量在952.96~1 065.4 kg,種植1.2萬蔸的處理產(chǎn)量最高,種植1.8萬蔸的處理產(chǎn)量最低。經(jīng)方差分析處理間有極顯著差異。667 m2栽1.2萬蔸的處理產(chǎn)量最高(1 065.53 kg/667 m2)與667 m2栽1萬、0.8萬、1.4萬蔸3處理間無顯著差異,與667 m2栽1.6萬蔸的處理有顯著差異,與667 m2栽1.8萬蔸的處理有極顯著差異;667 m2栽1萬蔸、667 m2栽0.8萬蔸、667 m2栽1.4萬蔸的3個處理間無顯著差異,其中667 m2栽1萬蔸與667 m2栽1.6萬蔸的處理有顯著差異,與667 m2栽1.8萬蔸的處理有極顯著差異,667 m2栽0.8萬、667 m2栽1.4萬蔸的處理與667 m2栽1.6萬的處理無顯著差異,與667 m2栽1.8萬的處理有極顯著差異。
2.2 植株性狀
株高在120.3~129.5 cm,株型較緊束,葉片直立、濃綠,無雜株。見表5。
2.3 經(jīng)濟性狀
667 m2有效穗沒有太大的差別(16.75萬~17.73萬),總粒數(shù)在279.52~307.78粒,實粒數(shù)252.8~288.2粒,結實率88.74%~93.63%,理論產(chǎn)量962.87~1131.1kg/667 m2。見表6。
2.4 生育期
3月31日播種,5月9日移栽,8月8日始穗,8月15日齊穗,10月8日成熟,全生育期191 d,其中0.8萬蔸/667m2始穗期、齊穗期延遲1 d。其他無差異。見表7。
2.5 分蘗動態(tài)
667 m2基本苗根據(jù)栽培密度不同在4.8萬~9.2萬,最高苗在24.88萬~31.68萬,分蘗率在336.52%~519.64%,667 m2有效穗差別不大,成穗率在53.21%~68.89%。見表8。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甬優(yōu)538”在武陵山區(qū)海拔500 m左右地區(qū)種植,適宜667 m2種植密度在0.8萬~1.4萬兜,最佳667 m2種植密度1.2萬兜。
(責任編輯:劉昀)